返回張老師感言目錄

列印本文 

 

北京師範大學

董藩先生

的一封公開信

張尚德

董藩先生:

   尚德作為中國人一份子,作為關心中國過去、現在、未來的ㄧ個中國人,很用心的了解你的幾點聲明。乃一一提出請問:

   一、你說:「那僅是對你學生講的勵志的話,他們基本都進商界。」請問什麼是商界?作為ㄧ個人,社會、天下、國家的一份子,任何一單獨的商人,在整體人類社會中,他只是一殊相。他與全體人類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呢?

   二、你說:「等學生四十歲時四千萬估計只相當於今天幾百萬。」尚德知道台灣幾十年前,一把空心菜只要一毛錢,現在要三十塊錢。也就是從來商界金融界、權力政治機構執行者,從來都是集體性讓幣值貶值的。你真愛學生,為何不讓他到時候有四億呢?

   三、你能接受自己不富有但不能容忍學生貧困。尚德一生貧窮,且一生在學習中,我很想去北京做你的學生,好變得富有,你接受嗎?

   四、你學生素質較高,需要特別鞭策。孔子有教無類,當代大教育家南公懷瑾先生那邊,笨蛋多得很,以我為例,就是其中之一。而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倡孔子,那你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何地?

   五、你的財富觀是「富不傲窮、貧不妒富」,說得好。也就是孔子說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告訴你,人類從來沒有實現過,你看看「百法明門論」就知道了。

   六、你說商科教師的成功,在成功的於培養出一批企業家很希望你從李嘉圖、凱因斯、馬克斯、恩格斯和種種諾貝爾獎經濟學者的理論,做ㄧ個綜合的比較,解釋究竟什麼是真正的企業家。

   七、你說經營成功與否不用貨幣衡量用什麼?請問究竟什麼是貨幣?貨幣對人類的壞處是什麼?原始人和平穩的農業社會並無顯著的貨幣流通,為何社會安定?現在貨幣如此流通,為何社會不安定呢?

   八、你說房產課堂上討論的就是投資、收益、經濟增長、財富增值等,不討論人生價值、道德等。那請問人生價值、道德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討論物質文明外,也要討論精神文明,請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得開嗎?也就是房地產和精神文明分得開嗎?

   九、你說國外優秀商學院的發展離不開成功校友的捐助,請問他們的錢是如何賺來的?是用什麼方式賺來的?

   十、你說錢只是衡量財富的唯一工具。孫中山總統退下來,沒有吃飯錢,將衣服當了才和司機、秘書吃一頓飯。死後卻被全人類敬仰,請問:孫中山是貧窮?還是富有呢?

有一位一生討飯的乞丐,他認為自己富有得很,往生時留有一首詩,他說:

「賦性生來是野流,  手扶竹杖過通州。

  竹籃向曉迎殘月,  歌板停敲唱晚秋。

  兩腳踏翻塵世路,  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再嗟來食,  村犬何勞吠未休。」

如此乞丐,是貧窮還是富有呢?

再問:「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是貧窮嗎?

更問:孔子最喜歡與稱讚的顏回,他窮得什麼都沒有,他在人生上真貧窮嗎?現在全中國都在宣揚孔學,你如此之看不起顏回,則置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相信孔子的中國人,於何地呢?

   最後要問你的是:

   你的學生均理解你的用意,接受你的鞭策,對未來充滿期待。如果你接受我為你的學生,我對你充滿著期待,我立刻來北京做你的學生,對你行拜師禮。

附語:

尚德結婚時非常窮,是南懷瑾先生給我四百塊錢,才有錢買被子。其時大學問家南懷瑾先生並沒有不見我這位窮小子。

時從北京來台的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鄧粹英先生,他的兩位極有成就的公子,一是物理學家鄧昌黎,另一為音樂家鄧昌國,鄧老校長聽別人說起我初中沒畢業,當兵近六年,是台大的ㄧ個沒有飯吃的窮學生,他很高興的便和方東美老師等台北名學者來參加我這位窮小子的婚禮。他個人和後生的成就如此之大,有德者,必成其「厚」也。個人,家庭,團體,社會,天下國家,皆如此啊!

這樣說來,我也實在不敢做你的學生,怕永遠是窮小子也。

最後一句:

孟子說:

「余豈好辯哉,余不得已也。」

尚德敬問敬上

於達摩書院

二0一一年四月九日

 

 

附: 董藩先生聲明:

董藩關於四千萬的聲明:1.那僅是對我學生講的勵志的話,他們基本都進商界.2.等學生四十歲時四千萬估計只相當於今天幾百萬.3.我可接受自己不富有但不能容忍學生貧困.4.我學生素質較高但仍需鞭策.5.我的財富觀是富不傲窮貧不妒富6祝天下愛錢人都發財,共同富裕

再聲明:①我無4千萬,但學生們十幾年後大多會有4千萬,孫海平不必比劉翔跑得快②葉聖陶說一個教師的成功在於能培養出令自己佩服的學生,商科教師的成功就在於培養出一批企業家③經營成功與否不用貨幣衡量用什麼?④房產課堂上討論的就是投資、收益、經濟增長、財富增值等,不討論人生價值、道德等。

國外商學院一個重要評估指標都是按畢業生薪水高低排名的;國外優秀商學院的發展離不開成功校友的捐助;談論錢的人並不媚俗,談論藝術的人也未必真高尚。錢只是衡量財富的唯一工具,也是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主要工具之一;我的學生均理解我的用意,接受我的鞭策,對未來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