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張尚德講述
杜威記錄
菩薩的止與觀(二上)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七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六
世尊。云何菩薩依此四種奢摩他毘鉢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鉢舍那。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鉢舍那。
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毘鉢舍那作意。是隨順毘鉢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奢摩他道與毘鉢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鉢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一、唐太宗的讚嘆
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每天晚上入定,到兜率天彌勒內院,聽彌勒菩薩講說,白天出定撰集而成,後來經唐朝玄奘大師翻譯成一百卷,呈唐太宗覽閱,閱後太宗說:
「儒道九流比之,猶汀瀅之池,方溟渤耳」,足見此書之重要性。
現在達摩書院開始恢復講課。講兩樣最重要內容,一者,禪門的「指月錄」,二者,唯識學之「瑜伽師地論」。
二、止與觀所緣境事
我們開始要講怎樣才能作菩薩。
「世尊。云何菩薩依此四種奢摩他毘鉢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鉢舍那」
「世尊。云何菩薩依此四種奢摩他毘鉢舍那所緣境事」彌勒菩薩問,依上面所說的四種所緣境事:
一、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二、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三、事邊際所緣境事。
四、所作成辦所緣境事。
四種合在一起,「止」與「觀」,落在宇宙世間一切一切的人、事、物,非人、非事、非物的上面,「能求奢摩他」你落在宇宙世間一切一切的人、事、物,非人、非事、非物上面,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止(定)」,能不能夠O.K.呢?叫做「能善毘鉢舍那(觀)」。
此段若僅說:落在宇宙世間一切一切的人、事、物上面;如果不講非人、非事、非物,整體的語意就不夠完美、不夠圓滿。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
釋迦牟尼佛就回答:
「善男子」。
不善不能學佛。不善有二種情況,一者,一定是無緣;二者,不善的人,身心一定有缺點,是與過去世有關係,所以要注意這「善男子」,千萬不要隨便讀過去;所以金剛經一開始就說:
「善男子,善女人…」。
「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 ,一切一切假安立,為什麼這裡有個「假」?祂是要透過語言、透過解釋、透過意識,釋迦牟尼佛說了二點,很重要的二點:
一、祂說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這句話重要,也不重要。
二、重要是在於楞嚴經所講:
「所有言說,都無實義」。
但誰都沒辦法,所有人都在搞意識、搞語言。所以要看佛說入胎經,來瞭解投胎,是人自己不知道的那個潛意識、下意識、變態意識所造成的。從佛法來講,整個眾生都是變態的。佛法不是我講的,華嚴經四聖諦品,一開頭文殊菩薩就講:
「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
有罪也者,眾生是變態的,眾生變態的原因,在於老是抓住自己盲目的意識。希望大家下一輩子不會,不搞這些玩意了,玩真的,不騙自己了,不再搞意識了,不再搞念頭了;很重要喔!
「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以上為十二分經 。
「菩薩於此善聽善受」有二點:一者,十二分經如實的了解,二者,絕對要在行動上實現。但我沒有做到,不要玩假的,我承認知道自己沒有做到,如此而已。人都是騙別人、騙自己、被別人騙。我知道:騙別人,有時候沒辦法 ,不得不騙;被別人騙,也只好不得不接受;我也知道我自己在騙自己,我完全知道。
人既然活著,非活著不可,就得想真辦法,讓自己自在一點。所以禪門講,沒有事啦!就是穿衣、吃飯、PASS、PASS、PASS。不必去找個有意義或沒有意義,釋迦牟尼佛說:
搞有意義和沒有意義,本身就是無知。
如果說人生無意義,那也是煩惱,也是無知。但是我知道我在講煩惱的話,我在講無知的話,我講了、講了就算了。有道理沒有?不是我講的,是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講的。「菩薩於此善聽善受」,「善聽」就是我前面剛剛講的,「善受」受也者,就是接受、實現。「善聽」是真正徹底了解,不是飄著過去了,是真正的了解了。幾個人做到了呢?懺悔偈說: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我今一切皆懺悔」。
「無始」指自我生命的開始。過去所造一切的惡業,一切的業無一不惡,也就是阿陀那識的煩惱面,阿陀那識垢的一面。人是不需要很多的,但越是有錢、越是有勢、越有知識的人,他越貪,貪不到就恨,貪和恨在一起就是殺嘛!
三、真正的定
「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什麼叫「奢摩他」?即什麼叫真正的定?有好幾點。「言善」-善言;「言」-語言。善言,好難、好難。應該說而不說,失人;不應該說而說,失言。菩薩戒中,就有一個戒;你知道應該說而不說,犯菩薩戒。言善--說其所當說,說其所能說,不說其所不當說,不說其所不能說。我們現在講,怎樣才能做到真正大菩薩,唯有善言,不是說講好話。各位千萬、千萬注意,絕對不是說好話 。在佛法的經典裡面,沒有什麼說好話、說壞話;再說一遍,佛法的整個經典,沒有要你去說說好話。只有說--善言。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沒有這個。你說你要去說好話,哦!佛法裡面有個戒律,叫「諂」,說好話是諂。要說真話,所以,直心是道場。在菩薩道的「定」裡面,什麼叫「通利」?
真正絕對的共與共享叫「通利」。
「意善」指整個念頭,整個起心動念,絕對在善法上,所以我一再講,我沒有做到。我有二句話,去修、慢慢修,就是:
「絕對不害人,不怕被人害」。
「尋思」,「尋」-一切的方法都用上,絕對 的追求密察,不是害人的方法,是追求密察智慧的方法。「思」-透過你的細密的想,叫思。尋與思和在一起,變為一個複合名詞,叫尋思。所以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成佛、成菩薩、成羅漢,都是要透過尋與思的方法。
「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
即於上面所講的這幾點善思維的方法,在絕對的孤獨寂寞中,去作意思維。以華嚴宗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例,就是透過尋思諸方法,而成就的。
寂寞與孤獨、孤獨與寂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人生在世沒有歸到寂寞與孤獨、孤獨與寂寞,絕對不可能瞭解自己。若苦難和被侮辱到了極點,沒有什麼苦難,再讓你感覺到苦難了;沒有什麼被侮辱,再讓你感覺到那是被侮辱了,人世最大的苦難及侮辱,你都受夠了,沒有經歷過這些歷程,你也沒有辦法瞭解自己。誰說的?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忍辱波羅蜜。
剛才談到「獨處空閑」,講到人寂寞與孤獨的問題,人真正的寂寞和命運,放在一起來談的話,有時候是非常悽涼的。譬如,一些老人在死亡的時候,家徒四壁,當然也沒有醫療,沒有兒女,沒有兒孫,孤零零躺在床上,人世間這種境況很多,那就不僅寂寞,而且悽涼。但是實際上,有智慧的人,透過真正的寂寞與孤獨,自己有深沉的理解,什麼理解?人生在世,本來就是寂寞和孤獨的。哪一個不寂寞?哪一個不孤獨?什麼叫做寂寞?什麼叫做孤獨?各位想一想,人世間,相對於地球來講,最寂寞的,是月亮與太陽。誰跟它在一起啦!太陽早上出來,晚上落下去;月亮晚上出來,早上落下去。然後相對於整個存在來講,宇宙最寂寞了。如果真正有智慧,我們昨天晚上講的,馬祖道一禪師,正月二十左右,知道自己不行了,他說我要走了,二月初一,兩腿一盤就走了 。之前院主問他:「唉!師父你現在覺得有病了,你要走了,怎麼樣呀?」馬祖如何回答,你們還記得嗎?馬祖說:
「日面佛,月面佛。」 我到太陽佛那裡去了,我到月亮佛那裡去了。
他沒有寂寞啊!他沒有孤獨啊!馬祖最後已經跟宇宙的一切一切在一起了。什麼寂寞?什麼孤獨?上面說過一句很重要的話,你沒有經過真正的寂寞、真正的孤獨,所以你不知道,原來日光佛、月光佛,祂們原來是那麼孤獨的。馬祖知道這些,結果 他當下就不孤獨了;能照亮一切的,那就是在寂寞孤獨中,又超越寂寞孤獨。這就是真正的「空閒」。
虛雲大師跑到離人一百六十里的山上修行,他最喜歡那種寂寞孤獨的修行,但別人還是把他找出來,他就罵了,他說:我在那裡好的很,都離開大家一百六十里,還要來找我。八國聯軍打來,慈禧太后逃難到熱河,硬是找虛雲和尚陪,虛雲和尚罵,干我什麼事。所以真修行,離人唯恐不遠,入山唯恐不深。但我只會講,沒有做到。我有兩句話:
「在山橋下清流水,入市城裡水更清」。
南老師做到了,我沒有做到。
四、安住
「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上面所講的是條件,一步一步的更往前。
「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
思惟心指自己的存在的全體心力、認知力,這個「心」不是我們身體上的心臟,而是過去、現在及未來,存在的全體。佛所講的十二 分經,你去思維、考察,不僅僅是起心動念的問題。所以要遍學一切法,什麼都要懂,特別要懂:「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對眾生心理要細節完全瞭解,要繼續作意思維。當然先要瞭解自己,自知者明,然後才能知人者智。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實現佛法所說的正知正見,和以上所說等等,叫「正行」。安定下來了,就能做到金剛經所講的:
「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在善法上,住在菩薩道上,就是昨天講的,歸到大道,叫做「安住」。於大道方能安住,真安住必大道,跟中華過去精華文化所強調的「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都是相通的。
只要是善法,無論儒道釋,古今中外往聖先賢,都說一句話,沒有第二句話:
「絕對沒有自己,好事做到底」。
哪裡有什麼儒、道、釋,佛教、基督教、回教,沒有這些東西,都是人搞出來的。一句話就說清楚了:
「絕對沒有自己,好事做到底」。
大道必安住,安住必大道。你能如此,下面的內容就出來了。什麼內容?
五、輕安
「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身心都輕安啦!心裡完全無事,但在無事中,明明了了,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反之,身不輕安的,即是粗重;心不輕安,就是煩惱,面對人事物,一定糊塗無記。人有六個大煩惱、二十個隨煩惱。
真正身心輕安,在急忙中無事。在無事中也可以急忙。哪裡整天說我好忙、我好忙,我好累、我好累,沒這個事。因為真正能輕安,真正在大道中的,你就能夠PASS、PASS、PASS。PASS很重要。也就是如唐朝悟道的張拙秀才所說的:
「六根纔動被雲遮」。
當人事物還未來,你就PASS了,這是認識,也是功夫。是三際、三輪托空的認識與修養。也就是在寂而常惺、惺而常寂中辦事。這就是真止、也就是真定。如此的菩薩才可以說真正的得定(止),就會輕安。
上篇
下篇待續
201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