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 伽 精 要

張老師尚德先生在中華唯識學會、達摩書院講課的資料

 

什麼是心意識

心意識與修行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刹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心名採集業 意名廣採集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 眾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 

    云何唯願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採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

 

 

1、   釋迦牟尼佛和大慧說:阿陀那識即阿賴耶識,其根本和無邊無際的究竟等等是什麼?是極微至細的。除了諸佛和菩薩以外,像小乘的聲聞,中乘的緣覺以及心外求法的外道種種修行者,他們所成就的禪定與智慧,對當時的一切一切是難以測知量度和洞識的。只有真修行者,與在菩薩五十二位中,才能知阿賴耶識是什麼。祂們成就了某種和菩薩相應程度的智慧,因著善巧方便,有著文字般若,對佛法的名句語言、種種意義,有所了解與決斷。同時一切佛和菩薩無盡無邊的最勝佛理與巧慧,一切的善根都已成熟,徹底超越自心所現不真不實的妄想、與虛而不實非相之相。以及寂然靜坐在山林中,修習天人乘的下士道,一步一步的轉進至聲聞和緣覺乘的中士道,再進而邁進菩薩大乘的上士道。徹底的歸到自己,便能發現證知自心妄想,像流水一樣川流不息的流注作用。從而進入無量佛果剎土中和有諸佛菩薩灌頂,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解脫,以及種種神通和三昧定力。與一切善知識和佛的眷屬同宮,因而由心意意識自心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所影現的、自己存在本質性功能所顯現的種種虛妄不真不實境界、以及從而在六道裡生生死死的孽海中無知無識的業力與癡愛,這一切等等的盲目因緣的生存苦海,都為之徹底超越,便能知阿陀那識即阿賴耶識是什麼。

2、   因此釋迦牟尼佛和大慧說:一切的真修行者,就應該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親近曾經歷劫修行的親知親行佛法的善知識。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一步錯就全錯,千萬不能道聽塗說,盲修瞎練。

3、   釋迦牟尼佛說到此,為了慎重的表達以上所說的種種,又說了下面的言。

4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譬如本來風平浪靜的海浪,忽然四處吹起猛風,本來澄靜湛寂的大海,就波濤萬丈,天昏海晦,冥冥不清。如來藏也像大海一樣,本來寂然清淨,而常住不變的。它的根源本質性,本來是澄然寂靜,不生不滅的。只因主觀與客觀,內緣與外緣,諸識的因緣生因緣滅,便心浪濤濤,浪潮起伏不停。因著其他七識,隨緣起境,萬躍千騰,這境那境,無有止息。不知昨日今日明日是何日?也不知前生今生未來是何生。

尚德按:

    藏識是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是敞開幹的。「無覆」也者,是敞開的。「無記」是無善無惡。它是能藏、執藏、所藏。它的功能作用是能藏一切,即主觀想裝一切。裝到以後,又執著一切。

 

5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譬如礦物植物、日月光華等等,它們存在的本質性都是與如來藏識整個的變相相應的。就別相的異相來講,它們從阿陀那識而來,有自己存在的基因,就同相來講,它們的基因是相同的,這是從物質面來講的,所以是非異。但就個人精神與心識作用來說,心識的功能是相同的。心與物,精神與物質是有分別的,且佛與大菩薩在物質中,畢竟超越了物質,心意識也轉識成智了(「非異非不異」)。一旦海水因狂風而起波浪,原來風平浪靜,波浪與海水的存在,雖然仍是氫二氧一,在態式就如原來海水的存在式樣不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和前五識,它們存在功能所起的認識和分別作用,也都是與如來藏識變現相應的。心生種種法生,本來清淨圓明的唯識心海,因著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就自我心物追逐,便煩惱無已了。如此如此,就陷在心與物的騷動、陷在色聲香味觸法永無寧日的要個不停,即在夢中也還是要,此所以禪門強調人要無念與不取為重。

6、「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如海水本來平靜,因風起了種種的波浪,就與原來海水的勢和相不同了。  

八指頭陀有首詩--〈錢塘潮〉,就對海浪描寫得非常好:

      「浙江原是水為鄉,雪浪如山接海長。」

我們的八個識作用,正如海水一樣,心生種種 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因緣生因緣滅,一切心 意識主觀客觀都是各種因緣條件和合而產生 的。所以八識有五遍行(作意、觸、受、想、 思),由之七個識也都有五遍行。「遍行」者, 心識的功能作用像海水一樣,第八識種子識, 其他各識都是含著藏識的基因而轉的。所以說: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這裡最重要的是第六意識。第七識是第六意識的意根,前五識雖然有五遍行,但是它當時起作用是當下率爾而起的。可以有看沒有見,有聽沒有到,要往上推,推到第六意識起分別作用,便起種種的思惟,主觀的認識力便可以把主觀化作客觀,而投到外在處處客觀的事相,便萬類紛呈,有相而無相,無相而有相了。一切的一切,就在八個識的互依、互補、互由的功能作用,眾生在情鈎意鎖欲鍊中,執著追求萬象,搞來搞去,情盪追求無已。《心經》對眾生無止境的盲目追求做了一個結論:一切得無所得。《金剛經》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非相」者畢竟空也,空也空,追求空也空,人的錯謬在此。

7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例如海水一旦起了波浪,即使全海都起了波浪,形式和作用雖然與原來澄然寂靜的海水不同,其原來仍為氫二氧一的海水並無差別。我們的識心也正如海水一樣,用六祖的話來說,本來清淨圓明、了不可得中,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但是一旦在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和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無慚、無愧、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中,因著六根六塵六識的狂飄不息,那也就成為李後主所說的:「春花秋月何時了」了。無事清淨是識心,有事不清淨還是識心。同也好、異也好,本無可得。海水也好波浪也好,海水仍是海水,煩惱也好,不煩惱也好,識心還是識心。就其究竟,它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8、「心名採集業 意名廣採集  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三界唯心,也就是講種子識能藏的作用,能聚集一切的業力。好與 壞,不好不壞的業力;善與惡,無善惡的業力,而第六意識拉第七識的我執,驅使前五識不斷的採集,以識依識,以識出識,八識即一識,一識即八識,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那裡搞心意識三、根塵識三,然後整合為六。念心一起,便妄相昏沉。有時有前五識的現量境,而意識也者,雖然有明了意識和不明了意識,更是有潛意識和變態意識。因此因此,意識為用也大矣、也遭矣。所以維摩詰和老子說:眾生都有病。釋迦牟尼佛在治眾生的病,唯一的辦法無它,就是要轉識成智,超越意識。「識」者不悟,「智」者悟也。

  悟個什麼?悟個沒有悟。

  歷劫修行,成佛了,才是真悟。

9、「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青赤諸色像 眾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云何唯願說」——大慧菩薩又問釋迦牟尼佛:一切一切存在的現象,讓眾生的主觀認 識力,特別是眼睛的認識力,即識的功能作 用,落在客觀的事相上,就像海水的波浪一 樣,其所展示的這樣那樣,其存在的式樣功 能與內涵存在的實質性究竟如何呢(哲學所 說的體與相)?是否完全依循如來藏而產生

的?希望您為我們解釋。

10、「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釋迦牟尼佛以偈回答大慧菩薩:一切一切的顏色青色也好、赤色也好;同也好、不同也好,有的認為好看的、有的認為不好看的;有的因為光色的關係,光太強或不能看的這一切一切,特別是藏識所起的功能作用,自己的認識力與客觀的存在現象相應而已。眼根落在色塵便產生種種的看,就是在夢中也有看的作用。生來倆夫妻眼盲,結婚生的孩子,眼睛可以是明亮的,這都是藏識變現的作用。所以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眾生在沒有成為生命之前,是在無何有之鄉。因為阿陀那識基因的作用,便產生自己的生命了。所以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就這如海水波浪一樣,本來平靜,只因大風而起的波浪。因著阿陀那識和阿賴耶識的業力去採集萬類,完全是心識的作用。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特別心示這一切的說法,幫助眾生開悟了解自己究竟是什麼?一切眾生,都是因著「識」,自作自受。「何自有情因色始,何緣造色因情生。」一切一切,空空如也誰也不是誰,誰也不是自己。有相而無相,無相而有相。如此如此。  

  

 

   

    ****************************

 

不動地:十地之第八地。

 

 

 

不動無為:此法性生於第四禪天離苦樂麤動之位所顯

          者名之。

滅盡定::(術語梵語Nirodhasamāpatti,又名滅受想定。二無心定之一。滅盡六識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禪定也。不還果已上之聖者,為假入涅槃之想而入於此定,極長者為七日,屬於非想天,外道所入之無心定,名為無想定。屬於第四禪。俱舍論五曰:「如說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大乘義章二曰:「滅盡定者,謂諸聖人患心勞慮,暫滅心識。得一有為非色心法,領補心處,名滅盡定。」同九曰:「滅受想者,偏對受想二陰彰名。想絕受亡,名滅受想。滅盡定者,通對一切心心數法以彰名也。心及心法一切俱亡,名為滅盡。」

 

       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范古農先生的解釋:

(首句)藏識轉智。亦以末那轉智為衡。菩薩在第八不動地前。末那第二位轉智。斷我執種子。則此識不復為末那執以為我。而才始捨去執藏之義。此為第一位轉智。能令有情不受分段生死也。
(次句)至菩薩十地後。等覺位中。金剛道後心。即入如來地時。末那究竟轉智。而藏識之異熟果相亦空。此為第二位轉智。能令有情不受變易生死也。
(三句)如來地藏識究竟轉智。名為大圓鏡。此識之因相一切種子。盡成無漏。故名為無垢識。此無垢識成就。同時即為大圓鏡智依之而發。此為第三位轉智之相也。
(末句)藏識中因具有漏種子。故為生死有情之本。今無垢識漏種已盡。惟是無量功德之藏。即為諸佛法身。而大圓鏡智常寂之光。普照十方世界極微塵數佛剎之中恆現報化二身。盡未來際度脫眾生也。

 

廣益法師纂釋和張尚德先生的解釋:

    「此頌八識次第捨名」——這一頌是講八識一個階梯一個階梯、一步一步的成就。

  「乃至究竟轉智之義也」——轉成大圓鏡智。

  「此第八識具三種名:一阿賴耶識;二異熟識;三菴摩羅識。一名阿賴耶識,此云無沒,以真如隨生死而不失不壞,故云無沒。」——八識有三種名稱:一是阿賴耶識;二是異熟識;三是菴摩羅識。阿賴耶識,又稱無沒,不會消失,形而上的本身隨生死而不失不壞,所以叫做無沒,佛度眾還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來做轉現。

  「又云藏識,以具三藏義故。」——又叫藏識,具有能藏、執藏、所藏三種意義。

 「謂此識因七識念念執為我」——第七識以心緣心真帶質。

  「故從無始來長劫相續」——自你的存在開始以來,災難、痛苦、煩惱不斷的相續而來。

「沉淪生死」——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裡面不可自拔。

「別教菩薩,從初發心修行,歷過三賢,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執,煩惱永斷,不受彼熏」——佛教裡面有個劃分叫同教和別教。「同教」就是與三乘之機共同之一乘法,《法華經》等是也;「別教」就是獨被於圓頓大機之一乘法,《華嚴經》之所說是也。別教菩薩從初發心(只有別人沒有自己)修行,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就是初地乃至十地。登地就是十地,到了第七地遠行地菩薩才把俱生我執去掉,貪瞋癡慢疑不正見以及二十個隨煩惱才永遠把它斷掉,這個藏識就不受熏了。為什麼不受熏了?答案是:「你不受現行的支配了」。你不受現行的什麼支配?答案是:「不受你的貪瞋癡支配」。你不受你的什麼貪瞋癡支配?答案是:「你不受你的人事物的支配」。

  「七識不執我」——你把七識末那識徹底把它打掉了,就沒有問題。

「三藏之名從此纔捨」——能藏、所藏、執藏你就把它轉掉。

「顯過最重」——一步一步的把它超越。

「故云不動地前纔捨藏也」——到了第八地不動地這個藏,才把它轉識成智。

「二名異熟識。謂八地以後,尚有微細俱生法執」——異熟就是異時而熟、異地而熟。什麼叫做「法執」?就是還是抓住自己的總體的存在,主觀和客觀綜合在一起的內外。八地菩薩還是沒有完全把俱生法執轉掉,根本無明沒有轉,枝末無明轉了。

「及有漏善種,尚引後果」——有漏善種就做好事。一個八地菩薩有與無,沒有絕對的超越微細無明,俱生法執沒有徹底的破掉。

「亦從無始至等覺位,名異熟識」——從你有存在的開始,歷劫修行到等覺位,跟佛的成就要相等了,叫做等覺,一步一步的修上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轉換,叫做異熟識。

「亦具三義」——異熟也有三方面的意義。

「一變異而熟,因種變異果方熟故」——你一種什麼樣的因種下去了以後,經過一個時間、空間,得到一個什麼果。

「二異時而熟,因滅果生,定異時故」——講時間性,透過一段時間的變化,那個因消失了,成為另外一種果。

「三異類而熟,以善惡因至果方熟故」——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等等。

「具此三義名異熟識」——具備這三個意義,叫做異熟識。

「至金剛道後,等覺後心」——到了八地金剛心以後,成就了菩薩五十一位。

「證解脫道,異熟方空」——成就了佛道,你不在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輪迴,你就空了。

「一念頓斷,最初生相無明,為入妙覺,因亡果喪。」——到了解脫道,你最初投胎的無明,菩薩最後一位妙覺,就不在因果中,超越因果,就不會人云亦云。

「此異熟識方斷」——你不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裡面,這才叫做了生死。

「故云金剛道後異熟空也」——所以說八地以後異熟方空。

「三名菴摩羅,此云白淨無垢識」——第九識也叫白淨無垢識。

「謂如來藏清淨真心,雖在生死,本來無染,返流還淨。」——如來藏也是轉識成智後,雖在生死之海裡面,始終是淨的。

  「從證佛果盡未來際」——即此用、離此用,它起用還在定中,大圓鏡智像明鏡一樣,不會被污染。 

  「名無垢識,本如來藏」——叫做無垢識,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清淨,本來能生一切萬法。 

 「以有鑒機照用,無思而應,故亦名識。」——「鑒」就是鑒照,「機」即無盡的鑰匙,「照」即起用義。無念了,自動的不需要用思了,也叫做識。

「此識與大圓鏡智同時發起」——菴摩羅識與大圓鏡智第八識轉識成智。大圓鏡智就是菴摩羅識。

「相續執持」——「執持」就是相應,菴摩羅識與大圓鏡智相應。

「無漏種故」——這個時候整個的沒有煩惱了,無漏智盡通。

「故云大圓無垢同時發」——大圓鏡智沒有髒染了。

「到此境智相應,法身顯現」——到了這個時候,形而上的本身,你的存在的托子就顯現出來了。

「圓明普照十方塵剎」——你的智慧之光,無盡的、無限的普照一切之光,一切塵塵剎剎,包括極微細的存在,通通一切的存在你都能照著了,智慧的朗照。

「良由始以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此一心,遂將真如理體變而為妄相」——我們一念不覺的無明,就掉入生死苦海中,如《楞嚴經》裡講的:「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我們本來沒有煩惱的、本來清淨的那個存在,變為種種的不實在。

「本有智光,變而為妄見」——我們本來有智慧的,本來不愚癡、不迷妄的,結果變為愚癡、迷妄了。種種不實在、不符真理的意見、自我的意見、想像、抓,生生世世把自己陷在煩惱中。

「今返妄歸真,則泯見相而歸一心,理智一如,方極一心之源,此唯識之極則,乃如來之極果也」——我們現在回到自己的老家,「真」即歸到你的本來、本源義。把一切表面的、不實在的、虛妄的、種種主觀的判斷、想像、迷妄,一切的偏見、身見、我見……等等通通把它打掉,而歸到你的本來的存在,沒有煩惱的存在,一切存在的理和一切存在相應的種種智慧,事即理,理即事,理事如一,這樣子才歸到你的本來。唯識就是在幫助你自己歸到你自己,也就是如來最高的果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