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精要

張老師尚德先生在中華唯識學會、達摩書院講課的資料

什麼是心意識

境 界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前面介紹過,說明:名、相、分別、正智、如如五法的根元,與心理狀態。釋迦牟尼佛以眼識為例作解釋,有四因緣為眼識轉。四因緣即: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釋迦牟尼佛再進一步的解釋心意識功能境界,出現種種的作用究竟如何?

1、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菩薩:例如眼識一起作用,所有的眼根、眼睛的微細生理及物質功能器官作用都起來了。如眼睫毛深層視力的感覺器官,因著主觀的認識力落在認識的對象上,就產生許多的境界,這就好像明鏡照著一切一樣。如是如是萬般種種就現前(「譬如明鏡現眾色像」)。

2、   實在說這種情況,就如大猛風吹大海水一樣。猛風一起,便海浪濤濤。眼根的認識力落在無盡外界的客塵境界上,個人的心海,就飄飄蕩蕩。種子識、末那識與心意識、甚至於眼識外的其他耳、鼻、舌、身各識,都隨之在飄飄蕩蕩,產生了種種現象,有的同、有的不同。不論是同與不同,都是合著自己深深的業力與習氣而產生的。由於自己生命對人生的無知,便產生深深的執著。不能知道色、受、想、行、識五蘊,本來自性本空。存在的本質性即自性本空的。五蘊不得解脫,故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受苦輪轉(「故五識身轉」)。

3、   大慧呀!色、受、想、行、識的五識身,是與各識都是互為依持在一起的。自己存在在空間、時間與主觀的認識力功能中,和相應著客觀物質世界一段一段的存在,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自己意識的功能作用而產生的。

 

尚德按:

    就整個的八個識來講,前五識只要一識起用,如眼識都與其他各識立即相互關聯在一起的。這是廣義的識來說的;就狹義的意識來說,眼睛當下的看,那是當下即是、率爾而起。如果眼識的作用起分別,那就要引出第六意識了。而就意識的本身來看,有潛意識、明了意識和不明了意識,更重要的是有變態意識。

有兩點可提出來參一下:

往生了,意識去哪裡?

成佛有一切智智。釋迦牟尼佛說:五蘊也是一切

智智。

 

4、   人身在因緣生、因緣滅的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輾轉存在中。凡夫不知道一切主觀與客觀互為存在、互為因果、互為消滅,輾轉萬千、萬千輾轉所產生萬類現象的原因,不過是自心相應的、所現的如露如電、如夢如幻的現象而已。不知自覺,因而起種種不真不實的妄想,緊緊的執著不放。更重要的是不知道一切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只不過是成住壞空,互生、互滅、互轉。在成住壞空的現象中,產生這個那個的分別境界以及在時空中的分段差別,如此如此陷在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中(「謂彼轉」)。

5、   釋迦牟尼佛說到此處的時候,提到在禪定境界中的心理現象。修行者進入到四禪八定,甚至於滅盡定,或菩薩的定(十地菩薩都還有障)。雖然一時的身心進入無我無法的狀態中,不知道生命的微細習氣,因阿陀那識的基因仍在轉而未習。雖相當程度的識滅,而入禪正受,完全不知道只是心意識暫時的破除而入正受。阿陀那識與種種善、惡、無記的習氣,並沒全部消除。禪定只是伏滅識的暫時不起作用,不知習氣種子並未能完全滅掉。重要的是,由於六根六塵六識起作用,產生種種的境界,八識要不陷在任何妄想境界中,讓轉識成智而又超越之(「攝受不具」)。那便成就悟道的《楞嚴經》所說的:「生因識有,滅從色除。」如果識還沒有完全轉識成智,即使經由證到道種智、一切智、一切智智,也就是說即使成就了佛智,也要超越,才能說心意識和其他各識的作用都超越了。

 

尚德按:

    學佛是要徹底超越一切能見所見的。《大般若經》說:「我亦不見色可取著,我亦不見有法能取能著,我亦不見由是有取有著,由不見故不取,由不取故不著,例一切法。」

    所以禪門說:「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

    任何意識都要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