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精要

張老師尚德先生在中華唯識學會、達摩書院講課的資料

五法三自性 八識二無我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我及餘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地次第相續。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來自覺地。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離於斷常有無等見。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大慧。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凡夫妄想。非諸聖賢。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諸聖賢。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隨心流散。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墮我我所見。希望計著妙色。計著已。無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貪恚癡所生業積集。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起於一切不實妄想。離相所相。及生住滅。從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愚癡凡夫。隨名相流。大慧。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捨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歡喜地。得菩薩歡喜地已。永離一切外道惡趣。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分別幻等一切法。自覺法趣相。離諸妄想。見性異相。次第乃至法雲地。於其中間。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得如來地已。種種變化。圓照示現。成熟眾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1、大慧菩薩問釋迦牟尼佛:非常非常希望您解說名、

   相、分別、正智、如如的五法,徧計所執性、依他

   起性和圓成實性的三自性,以及人無我、法無我的

   二種無我,種種全稱、特稱的分別相解釋清楚,好

   讓我及餘菩薩摩訶薩,能於成菩薩的次第中,一步

   一步的了解和分別這些法;能深透一切佛法,等同

   和契入一切佛法與佛成就如來的聖智自覺。

2、釋迦牟尼佛回答大慧菩薩:好哇!好哇!你好好聽

   喔!好好地盡心、全心,深深地貼近這些你想要了

   解的佛法精要。

3、大慧菩薩回答:我會恭恭敬敬的聆聽、參學受教。

4、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菩薩:五法三自性、二無我(人

   無我、法無我)究竟是怎麼樣分別了解的呢?這五

   法就是名、相、分別、正智、如如。修行者就是要

   修這些、要證入佛及如來的自覺聖智(「自覺聖

   趣」)。超越斷見和常見以及有與無等見解與妄想,

   從而證到三昧正受的法樂,常光現前、內觸妙樂。

5、大慧:如果不覺悟到五法三自性、二無我,而讓自己主觀的身心落在六塵外境,陷在無知的凡夫妄想中,這樣就不是歸到佛法的聖賢了。

6、釋迦牟尼佛如此一說。大慧菩薩又繼續問釋迦牟尼

佛:為何愚痴的凡夫陷在種種的妄想中,不是聖賢

呢?

7、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愚痴無知的凡夫,緊緊的執

ABCDEFG……、123456

78910……等等俗情俗世俗物,諸如邏輯、

哲學與科學、種種你我他、貪瞋癡、殺盜淫,數也

數不清,陷在名與相中,隨自己的根本煩惱與隨煩

惱流沉逸散,在東南西北中抓著、看著、聽著、想

著、夢著,這種相、那種相完全沉淪在主觀的我和

客觀的所見、所聞、所聽、所知、所愛、所恨……

所見中,在情鉤意鎖欲鍊等綑綁中,希望執著種種

微妙的色相,於是這般、那般的在無知中,蒙蔽障

礙了自己,而生種種的汙染與愛著。一旦陷在污染

中,貪瞋癡便是自己、自己便是貪瞋癡。由阿陀那

識即第八阿賴耶種子識所衍生的末那識、意識和前

五識,所累積的、呈現的業力與習氣,必生生世世

累積在一起,在六道輪迴中不停地生生死死、死死

生生。如此如此,種種不真不實的妄想,自己把自

己如蠶作繭一樣,自纏自受,陷在生死海中,妄取

客塵煩惱,流浪於茫茫曠野中,就好像汲井轆轤,

輪迴旋轉不休。這般那般,吃了睡、睡飽又吃;沒

有憂愁,搞憂愁;滅了今天的痛苦,又添明天的痛

苦;很多人的命運,不是自殺,就是喪命。盲目的

生,既不知從何處而來;一定的死,又不知到哪裡

去?爭奪一生,悲苦無已。用盡力氣與無盡的忍

耐,搞來一點富貴榮華,也只是曇花一現。愛別離、

求不得、怨懟苦、生、老、病、死,到頭來,嗚呼

哀哉!所以釋迦牟尼佛嗟嘆:眾生實至為可憐憫

者。

 

尚德按:

    在此我想起李商隱的詩所說的,人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豈止如此,有太多的人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還不死心。如有智慧的人,將人世的一切一切看破、看透、看通、看扁、看碎,更重要的是看淡。萬事本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就真清淨無事了。從而修練做到虛雲大禪師所說的:

    「兩手把山河大地捏扁、搓圓、掐碎了,遍散虛空, 渾無色相。

      一棒將千古業魔打死、救活、喚醒來,放入微塵,共作道場。」

    如此就不會像陳子昂所說的: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8、凡夫眾生,因為愚昧癡頑,所以不能知悉一切的一

   切,如夢幻泡影,鏡花水月。一切一切存在的本質

   性本空,並沒有一個什麼真實存在的自我,也沒有

   一個主觀認知功能所知的客觀永遠的存在(「自性

   離我我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之所以認

   為有主觀和客觀的種種,都是由於自心起於不真不

   實的妄想而已。重要的是,要離開一切主觀和客觀

   的現象,以及超越生住異滅。要知道並沒有一個什

   麼真正創造一切,與上帝神我一樣的主宰(「非自

   在」);也並沒有一個什麼主宰時節因緣,而產生一

   切,更不是什麼物質性的微塵和通天通地的勝妙

   主,而創造一切的。

 

尚德按:

    佛法是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但並非徹底的唯心論,也不是唯物論,更不是什麼心物合一論。

 

9、愚昧癡頑的凡夫,只不過是隨著名與相流飄而已。

10、釋迦牟尼佛很慈祥的向大慧菩薩說:所謂「相」

是什麼呢?眼根落在色塵上,為識所照,就叫做

色。同樣的,耳、鼻、舌、身、意識諸識的根根,

落在塵上,為識所緣,就變為聲、香、味、觸,這

些都是相。

11、釋迦牟尼佛又語重心長和大慧菩薩說:究竟什麼

是「妄想」呢?眾生由於種子識即阿陀那識,也

就是阿賴耶識生起的五徧行(作意、觸、受、想、

思)起用,由於識的功能作用,盲目的生之欲,

有著種種的異相,無端無盡的追逐,便產生和施

設種種名意語言,透過八個識的作用,乃標示出

種種現象。如此說來,象、馬、車、走路、男、

女、有與沒有等等,都只不過是妄想而已。

 

尚德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非相」即妄想中的虛妄,或虛妄中的妄想。總的說來,人性只不過四條船而已:一、名;二、利;三、飲食男女;四、情緒。

 

12、釋迦牟尼佛又向大慧菩薩說:一切的名與相都是

    不可得的。這與《心經》所說的本無可得,得無

    所得,一切一切就像過影雲煙稍縱即逝的過客一

    樣。正如蘇東坡說得好:「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

    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重要的   

    是要做到轉識成智,也就是要超越阿賴耶識等八

    個識。超越斷與常、有與沒有的兩邊,和不陷在

    一切身外求法的外道,以及自了漢的聲聞與辟支

    佛的緣覺中,要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解脫。人本來

    清淨自在,實在也沒有什麼要解脫的。事後一想,

    原來自己是個糊塗愚痴大老爺。人世只不過是你

我他的貪瞋癡煩惱互打、互纏、互綑在一起而已。

13、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又進一步對正智作解釋。大菩

    薩對正智的認識和修為上,雖然說不立名相,也

    並非說不立名相,A與非A,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一切的正,就必有反;一切的反,就仍然會歸到

    正。所以立名相和不立名相,重要的是要超越有

    與無。正面的建立一切和反面的誹謗等等都要超

    越。名也好、相也好,只不過是阿陀那識即阿賴

    耶識所導致的派生現象,本來就是不生。《華嚴經》

講:一切一切本來無相無體,也就是本來無生,

如此如此,這就叫做如如。

 

尚德按:

    佛法所說的「如如」者,就是佛。也就是法爾如是。即《金剛經》講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又「如如」就是形而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身,也就是真如。《大乘起信論》有真如、生滅二門。真如即本覺,真如為淨;生滅門即不覺,不覺為垢。所以,人要在善法上。淨熏回歸真如,努力去除垢熏,消滅惡法。

 

14、釋迦牟尼佛繼續向大慧菩薩說:大菩薩進入佛的

    境界,就會進入一無所有的境界。

 

尚德按:

    佛法所說的「一無所有境界」,是指宇宙的一切存在,本是一種境界。佛是相應道交的在一切存在中,又超越一切存在,為沒有境界的境界,此之謂無相的法身。

 

15、如此的境界,基本上是超越了一切意識與思想而

    得滅盡定(基本上心理上的思想意識和色身已相

    當超越),繼續在果位上往前走,就得佛法五十

    二位菩薩與佛果位次第中的初地,叫做歡喜地。

    (菩薩五十二位是:

      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

            不退心、護法心、迴向心、戒心、

            願心。

     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

            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

            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

             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

             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迴向——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不

             壞迴向、等一切佛迴向、至一切

             處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隨順

             平等善根迴向、隨順等觀一切眾

             生迴向、真如相迴向、無縛解脫

             迴向、法界無量迴向。

     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

            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

            善慧地、法雲地。

     等覺、妙覺。)

    成就菩薩歡喜地以後,就永遠超越心外求法的一

    切外道的思想和修持、種種違背佛法不正確的範

    疇。如此的菩薩,就會捨離俗世, 而正住在高貴、

    自在而不庸俗佛法的出世間,成就佛法ㄧ切的種

    種,由最高的智慧,了知一切在有分別中無分別、

    無分別中有分別,洞澈一切如夢如幻。如《金剛

    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

    如電,應作如是觀。」由是歸到自己自覺聖智的

    範疇(「自覺法趣相」),而超越一切不真不實的妄

    想,及徹頭徹尾悟道和了解一切存在種種差別的

    本質性究竟是什麼(「見性異相」)。由菩薩歡喜地

    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一步一步修持,永遠邁進,

    最後達到十地法雲地,從而成佛。

16、在有聖智自覺得知正智、如如之間,歸到自己本

    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淨土世界範

    疇,而得真正的自在(「三昧力自在」)。在此時節,

    萬種大神通便由之產生了,因而成就佛法的如來

    地(「通有定法」)。孟子說:「神」便神而通之。

    他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

    可知之之謂神。」《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所拜見的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位都是展示出超

    越思議而又不可思議的大神通。這樣便變化萬

    千,萬千變化,清淨圓明,遍照一切,教化各類

    眾生。雖然如此,在一切一切中,只不過是如水

    中月影而已,也不認為自己是佛,徹頭徹尾的成

    就圓滿十無盡句(十無盡戒、十無盡藏),為萬類

    業力意識種種不同的眾生說法。佛有相無相的法

    身,得圓滿報身與億萬化身,畢竟是超越凡夫世

    俗的色身和離開心意識的,這就是菩薩成就如

    如,所以為佛的理論上道理和修持的過程。

 

    下篇待續 

 

---------------------

 

楞伽精要

張老師尚德先生在中華唯識學會、達摩書院講課的資料

五法三自性 八識二無我

(下篇)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為三種自性入於五法。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復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復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為缾等。即此非餘。是說為名。施設眾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於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為眾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於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聖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隨於他。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五法三自性  及與八種識 

          二種無有我  悉攝摩訶衍

       名相虛妄想  自性二種相

       正智及如如  是則為成相

 

 17、問題處理到這個地步,大慧菩薩又問釋迦牟尼佛

    :是否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三性,它們

    的本質性(「自性」)是要契同於名、相、分別、

    正智、如如五法?還是各有其自身種種實相的宗

    旨呢?

18、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菩薩:三種自性及八識和二

    種無我都是契入五法的。

19、大慧呀!名和相其根源是妄想所生的(「妄想自

    性」)。

20、大慧:若陷在產生妄想的根源中,那便是心理的

    心法了。也就是心生種種法生。此時心生和相產

    生的根源合而為一了(「名俱時生」)。就像太陽一

    樣照著萬物,主觀心理的種種認識,也就落在客

    觀現象的種種分別中(「種種相分別」)。如此如

    此,這便是一切存在因妄想而起的過程現象,也

    就是緣起自性。

 

尚德按: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悟道,就是悟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亦是緣起自性。一切因緣生因緣滅,客觀與主觀本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既然本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那就叫做法爾如是。因為法爾如是,所以就沒有一個什麼因緣生因緣滅。因此悟道的《楞嚴經》強調:「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以《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者,即佛、即如如。

 

21、如此如此,因此釋迦牟尼佛在下面又接著說正智、

   如如。釋迦牟尼佛對大慧菩薩說:所稱的正智、如

   如,它是不可壞的,所以叫做成自性。

22、既然心生種種法生,自己身心全體的妄想一起來,

   也就有八種分別了。它們就是能藏、所藏、執藏的

   阿賴耶識及意根的末那識、第六意識和眼、耳、鼻、

   舌、身前五識。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五識身,它是不

   實在的妄想所生的。

 

尚德按:

    五識之所以為虛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是地水火風四大構成的,四大本空,存在的身心,既然四大本空,所以五蘊才為幻。因此佛法一再強調有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般若經》強調超越和悟到四念處,學佛就真入港了。實際說來,唯識學八個識的設計,意在說明我們身心的存在起始、過程、歸結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生老病死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套符合實際經驗之總體的說明,而最需要深入了解的是,我們存在的起源,不是從上帝和自然主義、也不是哲學上的唯心、唯物、心物合一等等概念構成的,而是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阿陀那識」也者,是為一切存在(包括眾生存在)的基因。一切種子如瀑流,是在瀑流中變化萬千、萬千變化。所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23、因此,釋迦牟尼佛在下面接著解釋主觀認識功能

    的我,和客觀認識現象的種種,這二種攝持和受

    想滅了,則便達到人無我與法無我了。   

 

尚德按:

    佛法要經由滅盡定,也就是超越我與我所二受,一步一步往菩薩五十二位修持。真學佛者要非常非常重視和注意的是:佛法是一步一步向前的,像從幼稚園深階到超博士一樣。

 

24、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下面又繼續說:五法是聲聞、

    緣覺、菩薩、佛,徹底歸到自己不生不滅、不垢

    不淨、不增不減的自覺聖智。一階一階的經由五

    十二位而成佛的。一切的佛法都是如此如此,皆

    在其中。

25、釋迦牟尼佛又再重覆的說五法——名、相、分別、

正智、如如。

26、大慧喔!所謂「相」,就是種種的處所、形相和萬

    千的色像。一句話,種種的現象,就是相。相有

    千千萬萬,若此相、若彼相,萬千萬類的相,特

    殊的相,例如瓶等。瓶就是特相,不是共相,如

    人,所有的人,就是共相。其他一切等等,都應

    作如是認識與理解(「即此非餘」)。有意識的種種

    或種種意識的功能,產生主觀的認識作用落在客

    觀的事相上,給它一種名詞,就是名,然後衍生

    各類語句。

 

尚德按:

    語言的認知,變為名。唯識有分見分和相分。見分就是主觀的認識功能,人的認識功能,是極深且錯綜複雜的。主觀的認識功能,即見分也可化為客觀的相分。作為進一步的認識,也就是說主觀可以化做客觀的。宇宙種種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人的精神意識心理功能,本來在宇宙中,本來在客觀中,也就是主觀與客觀原來是統一在一起的,這就為什麼中國的哲學,特別是宋明理學有些學者說:「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宇宙內事即己分內事,己分內事即宇宙內事。」釋迦牟尼佛將此種理解往前更推一步,人是在宇宙中又要超越宇宙。所謂「超越」也者,就是成佛。一旦成佛,就和宇宙永遠不變而存在的常寂光合而為一,因而常樂我淨、內觸妙樂了。對一切一切的存在,如是如是而感應道交。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道理在此。再進一步說一點,中國的《易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佛法觀音法門則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觀音法門也就是要空到極點,覺無所覺,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動為陽,靜為陰,也就是陰陽二者都要超越。觀音法門的可貴,更向《易經》的陰陽學說推進一步,也就是說人在陰陽中,也要超越陰陽的。陰陽也要超越,佛法在方法上對人生真正的解脫重要在此。這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上對哲學與邏輯,也大行批判的道理。

 

27、釋迦牟尼佛說到此處,特別提醒大慧菩薩。心和

    心所有法,都是叫做妄想。理由是:有主觀意識

    所衍生出的名,名落在認識上,說明了相,都是

    不可得的(「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畢竟

    不可得。」)

 

尚德按:

    達摩大師批評有得宗和無得宗。祂的理論是:既然本來無得,還有一個什麼無得宗?《心經》也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人是透過自己的貪瞋癡,永遠去抓、永遠要個所得。所以禪門一再強調要無念、不取。因為,畢竟不可得。

 

28、要始終無覺,也就是《楞嚴經》〈觀音法門〉所說

    的覺所覺空,空覺極圓。這樣才不會落在一切的

    變化與轉相上。寒山有首詩:

                 〈形影〉

        「可笑寒山路,而無車馬蹤。

          聯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一切一切在存在和非存在中,一切一切又超越 

    (佛說波羅蜜,即非波羅蜜。),這樣主觀與客觀

    一切存在都超越了,叫做如如。也就是歸到本來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中。結論呢?

29、結論來了。如此的理解,這般那般的洞識,那就

    可以做真實的決定了。什麼決定呢?畢竟自性不

    可得。《華嚴經》講:沒有一個什麼本體,眾生與

    國土都要超越。本來畢竟自性不可得,自性也就

    是本質性,自性本空。既然本空,那又有什麼本

    質性呢?

 

尚德按:

    中外幾千年來的哲學,都在努力絞盡腦汁去尋找本體。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人的知識是無法了解哲學上的本體的。本體本無,也就是本空。用禪門的方法證到空,也即證到了本體。老子說得好:「有無相生」。也就是佛法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和有、有和空,本來就是一體的二面,二者都要超越。這是為什麼印心的《楞伽經》一開始就說:

「智不得有無」。

 

30、釋迦牟尼佛做了結論自性不可得以後,一切一切

    原來如此(「彼是如相」)。我和一切佛菩薩,便在

    遊戲三昧中,行以為遊路。隨緣自得,無緣要隨。

    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如實演說,施

    設顯示於彼」)。我和諸佛菩薩在超時間和超空間

    中,始終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絕對不搞斷

    滅論,也不搞常論。全然不起妄想,一切隨順眾

    生與存在。因為無時無地不在自覺聖趣中。哲學

搞自我和非我,佛法非常懂這些,但不搞這些。

真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涅槃與佛,都幻

化一場,超越、超越、超越啊!《楞嚴經》說:「佛

亦為幻」超幻才為佛;《圓覺經》也說:「知幻即

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次第。」如此便

超越一切的妄想,而真正在無我無法中,是真解

脫與自在。

31、以上所解釋的是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聲聞緣覺

    所不能成就的,這就叫做正智。

32、釋迦牟尼佛祝福大慧菩薩。五法三自性、八識二

    無我,一切一切的佛法,都融合統一在一起了。

33、釋迦牟尼佛又特別祝福大慧菩薩。要好好的在修

    行的方便智慧中學習,也要教導眾生,但要提高

    警覺不要受心外求法的外道和無知有罪眾生的影

    響。文殊菩薩在《華嚴經》〈四聖諦品〉中說:「眾

    生有罪。」

34、釋迦牟尼佛宣說如此精要的佛法後,又做了一首

    偈子。偈子是原文已做細緻的解釋,也就無需再

    論述了。 

尚德按:

    契入內證聖智,要超越三自性、人無我和法無我,轉八識成四智。悟道的《楞嚴經》說:「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倂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又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佛法絕對是要超越俗世的身心。達摩來到中國,問祂要幹什麼?祂回答:「找一個不騙的人」。人世幾乎每一個人都是騙自己、騙別人、被別人騙。學禪學佛也者,絕對是要超越俗情俗世的騙情騙局,否則難以成佛,也不能入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