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 伽 經

 

現識與分別事識相展轉因的關係

張老師尚德先生在中華唯識學會、達摩書院講課的資料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1、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兩者是壞還是不壞,相展轉因。這一段語句不多,實是不太容易了解的在「二壞不壞」一語。意義應該有兩種,既然一切的識都有流注滅及相滅,不管什麼現識與分別事識,就當然在流注滅及相滅存在範疇中。二壞不壞的第二意義是互為干涉、互為衝突。釋迦牟尼佛在此的解釋現識與分別事識兩者是展轉相因互為因果的。「現識」也者,以指指月,指不是月,不是現識;要到了月球,親自看到月球,才是現識。當上月球的太空人一眨眼間看到月球是這個樣子,便率爾而見,這便是現量,也就是現識。等到忽然之間意識出現了,月球原來是這個樣子啊!起了第六意識認識的分別心了,這就叫做分別事識。眼耳鼻舌身的當下,感覺便是現量。第六意識起用,便是分別事識。這裡再次更應涉想的是,就是末那識的執著,以自己的見分,抓第八識的見分為相分,以之自為自內我,要問這在唯識中是什麼識?參一參吧!

 

2、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大慧,構成現識的因是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唯識有淨熏與垢熏,以及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能了解的萬化的變化,叫做不思議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淨熏;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聖賢才智,平庸愚劣都是人在三世因果中,不同的業力和習氣造成自己什麼樣的存在,就是不思議變。有的升官、有的發財、有的討飯,這一切一切都是不思議熏搞成不思議的變。

  中國社會民間常罵人,他很現實。「現實」就是現在的實際,有什麼好罵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虛雲大和尚在深山裡修行,隔人一百六十里,也有人翻山涉水要去見祂,沾祂深度的智慧。人如果不現實,不是成佛,至少也離成羅漢和菩薩不遠了。

 

3、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分別事識的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這裡講二個因,一是取種種的塵,塵有兩層意義:一個是物質的塵埃,另一個是客塵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和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是客塵煩惱的動力因。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指成佛後的境界。

    無始妄想熏就是人由阿陀那識一切的種子,因緣會遇,化作種種,特別是化作人的生命。塵埃就飄落在眾生孕育的機能中。塵埃中是隱含著精神生命的內因的,所以說塵埃中有億萬佛。又要參的是,釋迦牟尼佛說:「我說塵埃,即非塵埃,是名塵埃。」為此,釋迦牟尼佛特別講了一部小經叫做《佛說入胎經》。入胎成人以後,各種不同的念頭及想法,就出來了。沒有一個想法不是妄想,妄想者虛妄也。「虛」者不真,「妄」者不實。「無始」是指自己有生命以來的開始,並不是指時間。如是如是妄想不止,便成為無始熏。不管是淨熏也好,垢熏也好,就在真諦、俗諦的人事物、就在神仙老虎鬼、鬼魔妖怪裡,永遠抓個不停,就叫做妄想熏,這就是分別事識的因。

    最後要注意二句話: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不斷的淨熏,才成佛;老在垢熏必為魔。地球上娑婆世界的個人、家庭、團體、天下、國家,佛耶!魔耶!

參!

 

 

 

 

如何恢復真識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1、有個大問題:真識就是真如,即阿賴耶識的清淨面。眾生也就是凡夫,就是有罪。把真識搞成不淨了,那又要如何恢復呢?

    釋迦牟尼佛有講這一問題,好好的告訴大    慧。祂說:「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    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如果要恢復本來清淨、本來無事、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如實相,只要滅掉種種不真不實一切虛妄,種種由業力和習氣所形成的見分和相分,那麼一切六根、六塵、六識和第七識、第八識的根根也就滅了,這就叫做相滅。《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所說的意思,就是這段的意義。

 

2、  釋迦牟尼佛繼續解釋 「相」是如何滅掉的?「相」要怎麼樣不斷的滅掉呢?造成「相」的種種因緣條件,如果滅了,「相」的繼續存在也就滅了。那也就無所從來,因此所從滅。因緣生的種種因緣,也同時滅了。如此如此,「相」的種種繼續存在,也就滅了。《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要來的,一定會來,擋不住;要滅的,一定會滅,留不住。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就叫做如來。「佛」者在一切中又超越一切,所以也就是超越生生滅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為佛的道理在此。

 

3、  然後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這是什麼道裡呢?因為有所依,「依」就是依存、依靠、依持。依著有所從來,有所從去,由之產生無始以來妄想的熏習和有著種種的緣起,由是形成自己整體存在認識力的見分,而為八個識起用,陷在種種不真不實的妄想境界中。《大般若經》講:空、無相、無願、無依、無作,然後才能無癡。在此所說的依習以及萬類萬緣搞在一起而為所依。所以成佛了,一定是無所依。也就是徹底超越「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4、  釋迦牟尼佛真慈悲,祂把上面所說的道理,作了一比喻。祂說:「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就好像金子做的莊嚴器具一樣。金子做的莊嚴器具,它還是有金性;金子本身並非莊嚴器具。釋迦牟尼佛繼續說,假使泥團跟微塵不同,那泥團不可能是微塵做成的;而泥團實在是微塵所成的,所以沒有不同。但是進一步說,泥團和微塵有不異的話,微塵是微塵,泥團是泥團,那就應該沒有分別了。

 

5、最後在這一篇中,釋迦牟尼佛非常慎重的和大慧講轉識藏識真相。現量境的轉識,一轉引起分別事識的功能作用,也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即真相所轉識而成的。如來藏識真相和轉識現識不是互為因果、互為作用的話,那就不會有如來藏識的因了。也就是說如來藏識和轉識的相互功能不起作用,那就不可能如來藏識是現識轉識的因了。

進一步說,如來藏識和轉識不是相異的話,那轉識的功能和作用,如果滅了,豈不是如來藏識要跟著滅。而實際上,在時間、空間中,萬類存在的展示,當然有變化的現象。但是淨真如的如來藏本來的自相是不滅的。

 

6、 最後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本覺真如的如來藏真識,是不滅的,由阿陀那識轉為阿賴耶識的業力和習氣,在萬類因緣中所形成的種種現象,才會滅。為什麼呢?假定淨的真如如來藏滅的話,那能藏、所藏、執藏的識,也要滅了。

 

7、 如果如來藏識滅了,那就好像外道的斷滅論。 

 

尚德按:

     唐玄奘創建《八識規矩頌》,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大圓鏡智,是有絕對道理的。不轉識成智,那絕對不可能成佛。轉識成智又超越智,在萬化中以應物,而又應各類眾生,此即為佛。此即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強調:「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此!如此!

   

 

------------------

什麼是識

張老師尚德先生在中華唯識學會、達摩書院講課的資料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唯識學最重要的先要了解萬法唯識,究竟什麼是識呢?

1、  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裡面,首先就在交代這個問題。

2、  大慧菩薩問釋迦牟尼佛,開頭不是問「識」是什麼?而是問「識」有幾種生住滅?「生」就是發生;「住」即經過一段時間;「滅」為消滅。

3、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下面繼續有直接的回答,這個地方要注意的是識的生住滅,不是任何思想及計量所能知道的。

4、  諸識有二種生,流注生及相生。諸識是指八個識——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及前五識。「流注生」就是生生不息,剪不斷的衍化。因為流注生就產生種種的現象,流注生這三個字,實際上是指「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相生」也就是一直生起來的現象,也即相分。

5、  有二種住:流注住及相住。流注住和相住用〈紅豆詞〉——「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裡面兩句話來解釋,再好不過了。

6、  有兩種滅,流注滅及相滅。佛法說的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常就是流注滅及相滅。眾生的可憐,因為念頭和執著,緊緊的抓住流注滅及相滅,除成佛和大菩薩以外,一切存在必會幻滅。

 

 

識的現象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既然萬法唯識,那識的現象是什麼呢?

1、釋迦牟尼佛直接告訴大慧,識有三種相,轉相、業相、真相。「轉相」就是一切存在,在互為存在、互為萬化中轉變的現象,叫做轉識。有首非常流行的歌,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就是轉相。「業相」即阿陀那識和阿賴耶識展示出的現象,特別是人存在的業力,叫做業識。業力有善、惡、無記三方面的作用。「真相」指存在的究竟。在唯識的五法中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真相是指正智、如如。也是指佛法的究竟。真相的另一層意義用《大乘起信論》來講,是如來藏淨的一面,也就是真如本覺。

2、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大慧,簡單的說有三種識,廣義的說有八相。

3、「真識」是指淨如來藏。「現識」即六根落在六塵上所展示出的種種主觀、客觀的境界。分別事識」為對一切主觀、客觀、有形和無形的存在起分別作用,抓自己、抓事物、抓你我他,如此如此的分別,要到第八不動地才能了分別意識。然後往前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而成佛。如此便在無分別中有分別,有分別中無分別,清淨圓明,萬化歸淨,了不可得而已。

 

 --------------------------

 

 

如何是究竟涅槃與各種外道的見解

張老師尚德先生在中華唯識學會、達摩書院講課的資料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謂福非福盡。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或謂展轉相生。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墮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於真實。不應攝受。棄捨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大慧。汝等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於縛縛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眾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想故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    言語三苦本 真實滅苦因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於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不識心及緣 則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三有惟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於名  若離於言語 亦無有所說

 

1、   大慧問釋迦牟尼佛:什麼是涅槃?說什麼法才是涅槃?

2、一般心外求法的外道,用各種不同不真不實的妄想

,東說西說什麼是涅槃。

3、釋迦牟尼佛說:你好好參想,我會好好告訴你,什

麼是涅槃?

4、種種外道與妄想所說的涅槃,只是妄想而已,並不

是隨著妄想所說的種種,就是涅槃(隨順涅槃)。

5、大慧非常高興說了一句:我會恭恭敬敬的受教、受

教。

6、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有些外道認為五蘊(色、受、

  想、行、識)、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和十二

  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

  觸、法)的身心作用都完全滅了。種種的境界也超

  越欲念了,而且見一切法是無常,心法上的善法也 

  好、惡法也好的種種頻率不生;過去、現在、未來

  種種主觀與客觀的境界停止;一切的受陰也滅盡了,就好像滅的燈火,也似種子壞了一樣,一切的妄想都不生了,外道認為這一切的一切,便是涅槃。

7、大慧呀!並不是證到壞,名叫涅槃。

 

尚德按:

    壞即是空,空並不是涅槃。

    禪門證到「空性」也者,是證知四大本空,五蘊

    為幻。也就是證到天親菩薩所說的:「因假說我

    法,有種種相轉。」

 

8、或以為超越空間,優遊自在,就叫做解脫(以方至

   方)。種種境界妄想滅了,就好像風止了一樣;或

   者以為能覺所覺見性的功能壞了,叫做解脫;又或

   者了知常與無常,便做解脫想。

9、或是看到種種的現象,為之意想,是招致苦的根本

原因。在種種主觀與客觀的現象中,不斷的作意、思維,未能好好覺悟自己的聖智自覺內證的現量,對一切的現象產生恐怖與畏懼。因而證知無相,愛樂而已。便把這種種情況,做涅槃想。

10、或者覺知證到內內外外的一切存在,特稱的、全

稱的,自相和共相,證到過去、現在、未來存在的本質性不壞,並將其作涅槃想。

 

尚德按:

    自相共相在佛法的名字來說,就是自相即為我,共相則為法。「法」也者,為一切存在,包括佛和一切眾生。將「法」只看成是佛法,不包括客觀的存在,那是錯解的。佛法所稱的「心生種種法生」,只指我們由阿陀那識而來的心意識,是可相應著客觀存在的。

 

11、或者以為自己、人以及眾生,無壽者相,一切的

存在也只是成住壞空,也就是成住壞,並將其作涅槃想。

12、或有心外求法的外道,用邪見、惡意、爛扯智慧,

以為證到自己的本質性,及有智為人謀福的志士,證到自性和與士夫之間,這兩者還是有所差別間隔的,誤以為士夫所證知的種種,叫做自性。就好像天文初開,乾坤始奠一樣,把一切一切萬化的轉變,視作本來如此、如此,便作涅槃想。

 

尚德按:

    「士夫」就是為眾生牟利有德、有能、有志之士,叫做士夫。「求那」即依止之義。「依止」即指一切存在的條件之意。在此所指的「求那」,是「作者」為萬有的主宰之義。

    「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這一段實在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參透。

 

13、或者說善業的福報,惡業的悲苦都滅了,一切的

煩惱也都超越了;或者說這種那種的智慧,而非佛慧,要不然證到清淨無事、本來自在,才是一切生生死死的作者、主宰者,便把如此如此的想法,當作涅槃。

14、又有的以為一切一切的存在,是互為基因、互為

絪蘊、互為轉化、又互為消失而相生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更無其他原因,如此便是計算執著因果論,如此的愚痴,不能自覺聖智。由於無知便作涅槃想。

15、或有心外求法的外道,認為自己得聖智真諦而悟

道者,而作涅槃想。

16、有的以為在社會上證得有功有德,一旦成就了功

德,由之跟同異的和差異的統一在一起,也將有與無統一,如此這般的作涅槃想。

 

尚德按:

    此句和合一異,俱不俱,是在說存在的統一,縱有功德,不管外道和佛法菩薩道的,如果功德起來,就會自然得一種理解和感受,如同儒家的萬物相育而不相害。

 

17、或者是見到一切存在的本質性,一方面有著豔麗

的孔雀文彩,以及種種各式各樣的寶物。又看到許許多多的利刺,如此如此便作涅槃想。

18、或者有覺悟到二十五真實和國王護國,接受六德

論等等,作涅槃想。

尚德按:

    二十五真實是數論外道所立,說明宇宙萬有開展狀況順序之根本原理。

    即自性(物質的本體)受神我(精神的本體)之作用而生大,由大生我慢,由我慢生五唯(色、聲、香、味、觸),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作業根(口、手、足、男女、大遺),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空、風、火、水、地)。而神我與自性之關係,恰如跛者與瞽者。神我雖有智的作用,然不能動,自性雖有活動作用,然不能生為其活動之源之動機,蓋神我為使自性有活動者,自性為使活動動機實現者,由此二相生中間之二十三諦也。

    六德論:六德,梵語薄伽梵之六義也,有時亦通用於王者之六德。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

    以上這兩者的說明,是引用南懷瑾老師在《楞伽大義》中所說明的。

 

19、有的認為時間是住在一切的,世間的一切一切都是在時節因緣中運行的,將如此如此的理解,作涅槃想。

20、或有的說存在的內涵,或者說本無內涵(「或謂性

或謂非性」),又有的說能知的本覺性為非性,或者是有所覺悟而以為涅槃的種種差別,便作涅槃想。有這個那個種種不真不實的妄想,這些都是心外求法的外道所說的是智者應該所棄的。

21、大慧: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墮在常與斷、有與無等

等二邊,意象而作涅槃想的。這一切心外求法外

道的涅槃,不真不實的妄想完全都不實在,不能

成立的,就好像生生滅滅、滅滅生生一樣,毫無

意義。

22、大慧:如此一切的外道涅槃,都不過是自說自話,

打一打妄想而已。如果用通就一切的智慧做觀察,

那都是不能成立的。如此如此的外道妄想,只不過

是在心意識中來來去去,漂浮、馳散流動而已。沒

有一位真正了解或得到真正是涅槃的。

 

    大慧: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涅槃是什麼呢?

    就是善於證知覺悟自己的聖智內證自覺的現量。六根超越色聲香味觸法,捨離常句、無常句、亦常亦無常句、非常非無常句。證知見到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是什麼就不是什麼的法爾如是處。不陷入與執著於自己的能知與所知的種種境界中。諸如斷與常、有與沒有、能攝所攝都是不可得的。一切一切的計度現量、比量與非量,都是見無所見,成無所成的。對一切愚昧者,不知一切真實是什麼,應該捨除和徹底的把這一切外道所說的涅槃妄想,完全捨棄以後,便知什麼是涅槃(「得自覺聖法」)。如是得此的涅槃,是證知人無我、法無我,超越根本煩惱與隨煩惱,淨除煩惱障與所知障,永遠超離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這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上上地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在常寂光中常樂我淨的如來地。但這說來也是如影如幻的,要在經驗的修持上和歷劫修行上去實證,得金剛喻地定後又超越金剛喻地定的諸深三昧,徹底脫離超越心意意識,如此如此才稱其為涅槃。這樣說來,便沒有一個什麼實際涅槃不涅槃的,語言如指指月,指非是月也。這一切一切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名涅槃」)。

 

尚德按:

    心、意、意識,是複合名詞。

 

結論:

    大慧!應該好好修持,趕快毫無眷念的遠離一切外道心外求法所說的各種涅槃境界。

    釋迦牟尼佛用了很大的精神說了什麼是涅槃以後,又作了一首偈頌。偈子是上面所說的內容再說一遍,就不再譯述了。   

    偈子如下: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於縛縛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眾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想故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慧  言語三苦本 真實滅苦因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於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
不識心及緣 則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三有惟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於名  若離於言語  亦無有所說

 

---------------------------

外道學派四種涅槃的辨別

 

張老師尚德先生今天在中華唯識學會、達摩書院上午講課的資料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云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燄識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與因者是心 為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1、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心外求法的外道,有

   四種涅槃的境界。

   1)徹底歸到自己本來的清靜又不執著清

淨,這就是性自性非性涅槃。

   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由之超越一切

的存在,這是各種相性非性的涅槃。

3)虛靈不昧也要為之超越,叫自相自性

非性覺涅槃。

4)認為自己和眾生的色受想行識五蘊自相與共

相,是生生不已相續流注不斷的,叫做諸陰

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

2、我所說的法,不是上述外道這四種涅槃。

3、祂們所說的是一種不真不實的妄想,將之叫涅槃。

4、我所說的涅槃,是心意識滅(「妄想識滅」)。

5、大慧問釋迦牟尼佛:難道你沒有建立唯識八種識的

功能系統作用關係嗎 ?為什麼只說「妄想識滅」便為涅槃呢?

6、釋迦牟尼佛回答:當然有建立。

7、大慧追問:既然有建立的話,那又如何離開意識,而又不是離其他七識呢?

 

尚德按:

  意識是指第六意識,為什麼只說離意識妄想便是

涅槃,而非論及其他七種識。

 

8、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造成第六意識發生作用的內

   在和外在的種種原因,及攀內在和外在的緣分滅了

   的緣故,其他七識就不生了。

9、所謂第六識的意識,有幾種情況:

1)它是眾生的生命,在自己的存在中,在時間

與空間中,有著種種的身心境界,死死的計量執著,攀緣不放而分段生死。

2)在計量執著分段生死中,一直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長養善、惡、無記煩惱不斷的種種習氣,在這種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長養習氣的情況中,能藏、所藏、執藏的藏識,第七識、第六識和前五識就通通統一在一起了(「藏識意俱」)。

3)由是產生主觀的我,認識客觀種種事物的

我所,計著與生俱來的、死死的抓住勞不可

破的我要活下去,要按照自己的內涵和形式

活下去,不斷的搞作意、觸、受、想、思,

內內外外的因緣,將自己陷在內內外外緣起

性空、性空緣起中(「思惟因緣生」)。

4)如此說來,自己的生理與心理之身相,就與

自己長期存在(「不壞身相」)。

   5)阿賴耶識因第七識的互為攀緣(「藏識因攀

緣」)。所謂自我的自心,內內外外、客觀主

觀、你我他、有與沒有種種境界就產生了;

如是計量執著自己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

六道輪迴中輪迴不停。因緣生、因緣滅,東南西北,ABCD……XYZ,萬類因、萬類緣,展轉互為因果、互為生滅,這就像海浪一樣,風起生波,滔滔不絕。自己生命身心的種種境界,就好像海浪被風吹漾漾,生生滅滅、滅滅生生。

 

尚德按:

    第七末那識,以自己的見分執拿第八識的見分,即存在的種種功能作用,為自己的相分,以之為自內我。請問:如果第八識即種子識,也就是阿陀那識,完全沒有潛在的抓第七識,甚至沒有其他各識的性能,那第八識的能藏、所藏、執藏又如何建立起來?此所以阿賴耶識和其他各識一樣,都有五遍行的道理在此。

 

6)因此,因著上述所說的道理。所以說第六識

滅了,其他七識便隨之滅了。

 

尚德按:

    禪門有句話:「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法身」也者,就是佛法所說的涅槃。所以禪門任何門派的萬全方法,全在幫助能夠遮除和超越念頭。禪門又說:「以無念為宗。」是說人既然活著如何無念呢?意思是說,沒有雜念、惡念,要有善念。什麼是「善念」呢?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1)   我本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2)   即此用、離此用,離此用、即此用。也就是《圓覺經》開始說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非有非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從來虛妄,所以是非相。

(3)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當下即法爾如是。不在分別和是非中,不把是什麼搞成不是什麼、不是什麼搞成是什麼。一切隨緣,又本來無一物,無緣要隨也。

(4)   心意識用如此這般的方法,一旦超越,就萬情皆了,便可兩腿一盤,坐脫立亡。

(5)   釋迦牟尼佛說滅了第六識,即是涅槃,說法成立。不過,整個八個識系統、功能、作用,只要有生命是一而八、八而一統一在一起的。此所以為什麼唐玄奘要建立八識規矩頌,要轉八識成四智,是有絕對經驗事實之道理的。而憨山大師稱「迷則為識,悟則為智」。又八指頭陀則說:「六根不悟是六賊,六根悟了六波羅。」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根,第七末那識為第六意識的意根。六根起用,便落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由是死死的抓住感性、感覺、知性、理性……,整個的也就是深執盲目的生之意志不放。

10、釋迦牟尼佛作了一首偈子,如下: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與相」——我所說的涅槃,

      並沒有一個什麼特殊的性質。它沒有所作也沒

      有一個什麼任何境界現象,這也就是說,「涅槃」

      也者,非涅槃也。

    「妄想爾燄識,此滅我涅槃」——只要滅除一切,

      如燄影一樣的妄想,妄想滅了,這就是我釋迦

      牟尼佛所說的涅槃。

 

尚德按:

    涅槃就是法身,法身無相。

 

    「彼因彼攀緣,意趣等成身」——由識特別是第

      六意識引起的種種因緣條件,並生起種種意識

      的妄想。因為攀緣無已,有意識作用等範疇構

      成自己的身心。

 

尚德按:

    在此「意趣」一詞,應該是不單指第六識。它是指整個的由第六意識所涉及的內涵和外延的範疇,也就是上及阿賴耶識與末那識,下涉前五識。

 

     「與因者是心,為識之所依」——造成心意識起

       妄想作用的是心,即萬法皆為種種識之所依。

       三界唯心,皆為萬法唯識所依。「心」者聚集,

      「識」者分別。分別什麼?分別聚集。一切存

       在既為夢幻泡影,也就沒有一個什麼聚集不聚

       集、分別不分別。由是覓心了不可得,在分別

       中無分別。

 

 

尚德按:

    三界唯心,是指生命存在的內涵,萬法唯識則為外延。它們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比喻的說,就好像手心和手背的兩面。心與識一起,在萬類萬因的活動中,成為種種因緣的依他起和遍計所執,互為攀緣,就形成為心王、心所的種種作用。重要的是,每一個識的功能、認識作用都叫做心王,被認識的對象,就是心所。

 

   「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第六意識功能作

     用所起的種種妄想,就像滔滔的大水一樣。如果

     流盡了,自然就沒有波浪了。

 

尚德按:

    佛法形容我們的心,就像海水一樣。海水本來是平靜無聲的,只因風起,才有海浪。六根對六塵與六識成十八界,如是心就起種種的騷動。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裡說:「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生命的關鍵在:

     如果超越了意識,其他各識也就不發生作用了。

 

尚德按:

    唯識知識的妙和極有道理,固然在說生命的第六意識,非常重要的在第八識和第七識。第八識為阿賴耶識或稱阿陀那識。釋迦牟尼佛解釋阿陀那識時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如果從萬有種種的存在來理解,包括有情生命和器世界的發生,應該是從阿陀那識演變而來的。也就是一切存在萬有的基因,或說是種子都是潛在的隱含在阿陀那識中。所謂一切存在的因緣,會遇時,便產生種種的存在了,這也就是佛法為什麼說一切的存在無作者、無主宰、無受者。《金剛經》說三輪托空(無施者、無施物、無施的對象)和三際托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原因。有的只有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而我們眾生生命的起源,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話來說,只是生命盲目意志的作用而已。這裡要注意的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也就是意謂一切的存在,是在因緣生、因緣滅的。但是祂在悟道的《楞嚴經》裡面又否定因緣生、因緣滅。祂說:「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為什麼否定因緣呢?既然因緣是生生滅滅、滅滅生生,也就沒有一個什麼因緣不因緣了。為什麼又否定「非自然性」呢?這是將一切存在的自然主義,在境界和認識上往上提昇,自然本來是自然,也就是本來法爾如是。

    說來說去,重要的還是:一切一切,本來了不可得。除了轉識成智以外,原來還是了不可得的。

 

尚德按:

    尚德非虛無主義,也不是逍閒的自然主義。既然本來無一物,那就在無我中善生,所以養己;無物中應物以善物,而又深知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是要歷劫修行,非成佛不可,如此就應該用行動活在六波羅蜜中,向前奔馳。重要的是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此所以普賢十大行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為學佛最終的歸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