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錄》

張尚德講述

天儀記錄

 

第一次()

七佛偈

休息是大法

 

無不快樂

為真快樂

妙樂

剛才上一堂一個小時我所報告的,不是語言,不只是要相信、要接受,而是本來就這個樣子。本來身無實,身不實在,心理也無常。一旦相信了,那要去實現。怎麼樣實現?在生活中去實現,在生活中怎麼樣去實現?

面對人事物去實現。人事物是什麼?

俗諦的有為法是夢幻泡影,真諦是寂靜莊嚴,得無所得。所以要修養到:

      我本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要真的平靜而微笑的:

      得一日齋糧且過一日,有幾天緣份便住幾天;

      ……..,在菩薩道中。

剛才這一堂說的你真的相信了,相信了你就要去做到,要練習去做到,不要老說什麼了解自己貪嗔癡囉,業障囉,在搞甚麼!不要自己騙自己。真的相信了,會得一個甚麼效果呢?馬上有一個效果,就是:沒有快樂沒有關係,但沒有不快樂。

真了解沒有甚麼快樂不快樂,就不會一個眼神愁愁的,張不開的眼神愁愁的,對著自己、也對著萬物,對著大家。像我,我真的沒有什麼快樂,但是我絕對沒有不快樂。凡夫的快樂不快樂是相對的。不過,要說的是:

菩薩與佛是在妙樂中的。

 

第五佛: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善生

不畏生死,不怕生死,就是佛心。不怕生死,不畏生死,就是沒有生死。那麼:真正的佛心呢?真正的佛心:八地菩薩。八地以上菩薩才真正不畏生、不畏死、不畏生死了。為什麼八地菩薩不畏生死呢?八地菩薩才是成就了無生法忍。人都是畏生死的,不知本來無生,本來無生當然也就無死了,也就是了了這個「怖於生死」,也就是要成就《心經》所說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要照見五蘊皆空,才度盡一切苦厄,才不畏生死。問題是:

怎麼樣照見五蘊皆空呢?

那就是《楞嚴經》講的,要成就、超越色受想行識五十種陰魔。

然後,「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佛不見身,你超越這個身了,就知道自己就是佛了。「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這個偈子把《楞嚴經》幾句話說得太清楚了。

《楞嚴經》怎麼說的?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又說: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個偈子把《楞嚴經》的悟道當時的身心的情況以及「知」的情況說得清清楚楚。

※〈這時,老師講頭痛十多年,無可奈何的隨著痛的震動念佛,看著自己的痛,慢慢看著看著,然後它又不痛了,頭痛當然是血管不通,有血塊阻塞。今夏在湘潭主持禪修時,吐血絲和血塊,並未送化驗,亦不知血塊是從哪裡來的,年初老師因要主持台灣禪修,而未遵醫囑裝置心血管支架,如今中秋已將屆,又過了八個月了,今天由黃高証陪同去醫生處打針,老師說對於自己的身體,不知怎麼辦,醫生也不知怎麼辦,老師要高証回答該怎麼辦,黃高証回答:不辦,老師說:答對了。不辦嘛!人啊,不必要太愛自己嘛,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就沒有事了!一旦有時又死去,砰通一下,不又活過來了嗎?〉※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很有功夫,很頑皮,大家要他表演死。怎麼表演法?頭朝地腳朝天的死去,他說:好啊,轟咚一下,他就頭朝地腳朝天,死了。平常說入定了,敲引罄可以叫醒,但對他敲了半天還是不醒。沒有辦法只好去通知他姊姊,跟她說你弟弟死了!怎麼死了?頭朝地腳朝天定死在地上,醒不過來,活不過來,不知怎麼辦,你快去救他吧!他姊姊也是有功夫的,去了,笑嘻嘻地叫:

〝弟啊!你平常頑皮,搞東搞西,死也調皮,給我轉過來!〞

砰通一下,弟弟就轉過來了!甚麼了不起,這是真實故事,真是這樣子。〉

      人是來自無何有之鄉的,未成菩薩和佛之前,都陷在幻起幻滅的幻化存在中,這就本來無生無滅。我們的阿賴耶識,即種子識。除非是菩薩度眾,投胎是自己做不了主的,是敞開幹的,本來無善惡。所以說:

本來無生無死,身心為幻化,哪有個什麼罪福。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生死無懼,超越生死。

莊子說:

即死即生,即生即死。

又說: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第五佛的偈子,即是:善生。

 

第六佛:迦葉佛。偈曰。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本來清淨

迦葉佛是於現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是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佛。祂說:

「一切眾生性清淨」,六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清淨!」

真正的清淨當然就是《金剛經》所說的:

寂靜莊嚴

那是真正禪定的真正性狀。怎麼樣做到真正的清淨呢?這個地方是淨土的淨。不要騙自己,要真正〝不要〞。透過真正不要,丟捨一切,連性命都不要,叫做為法忘軀。如此就能歸到寂靜莊嚴。這是由「施」的力量而來的。六波羅蜜第一個就是施,不要說施命,腦髓都要施。若能證到自己的清淨,當然腦髓都可以施。真施即無怨,真施必清淨。真正的施,六波羅蜜的其他五波羅蜜全部都會自然產生而發出來的。

      佛法真正的施,叫做發心,說:

      「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可見真施之為要。

第七:釋迦牟尼佛。傳法偈。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超驗的傳法

前面提到第七佛,即釋迦牟尼佛的傳法偈,其意義是說:

在這一偈語中,第一個「法」就是「有」,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一切存在,第二個「法」則是指存在的起始、過程的演化與存在的歸結,歸結也就是指「歸到」、「依循」的意思。「無法」則指形而上的本身,亦即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那個」。也就是指從「有」化為「空」,由「空」化為「有」。

      第二句「無法法亦法」,「無法」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超越了有與空。雖超越有與空,但「無法法亦法」,是指俗諦與真諦的統合。這是存在的辯證歷程,或歷程的辯證。「無法法亦法」的最後一字「法」,是講:

一切是法,也歸到無法,無法也在法中。

「我說無法時」,是說釋迦牟尼佛在表述「不生不滅」,超越空與有的時候,就歸結到第四句:

   「法法何曾法」。也就是說:在超越了空與有中,表詮空與有。表詮空與有在不生不滅中。因此,「法法何曾法」,意指:沒有說個什麼法也。

所以佛自己表明:

      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的道理在此。

 

附:明辨禪師

頓去知見

配合今晚說的七佛偈和禪,跟各位說一位大家可能比較不熟悉的禪師----明辨禪師。

指月錄 卷三十:

安吉州道場明辨禪師至少林。聞僧舉佛眼以古詩發明罽賓王斬師子尊者話。曰:

「揚子江頭楊柳津。楊花愁殺蕩舟人。數聲羌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罽賓王斬師子尊者」,印度禪宗二十三祖師子尊者,遊化罽賓國。其時彼國王破壞佛教,以利劍斬師子尊者。因過去世不好的因緣把他斬了。是談這麼一個故事。

佛眼寫這麼一首詩,上面講七佛偈談到殺與不殺,看佛眼的詩就知道了。「揚子江頭楊柳津。楊花愁殺蕩舟人。數聲羌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揚子江即長江。長江楊柳津,令人愁殺;羌笛離亭,天地相隔,由是彼此互遠,你去瀟湘(湖南),我去秦(北方)。各有各的業報,各有各的因緣也。全詩描述主客存在的無可奈何。

 

師默有所契。即趨龍門求入室。佛眼問:

從上祖師方冊因緣。許你會得。忽舉拳曰:這個因何喚作拳。

師擬對。眼築其口曰:不得作道理。於是頓去知見。

「佛眼問:從上祖師方冊因緣。許你會得。忽舉拳曰:這個因何喚作拳。」這甚麼?為甚麼叫做拳?這甚麼?

「師擬對。眼築其口曰。不得作道理。」

明辨禪師想要回答時,佛眼趕快把他口摀住:「不要說道理。」這是甚麼?《解節經》道理與船子誠手法等等來了,都是強調:

不可說也。真禪「無說」,有個甚麼好說的。都是要閉嘴、閉口,真證到「不可說」。

《維摩詰經》每一品都很重要,其中第九品討論不二法門。真假是二,對錯是二,長短是二。不在二裡面的「不二」是什麼?當然不在一裡

面。有的講這個是不二,有的講那個是不二,輪到維摩詰,祂回答:

無語

文殊菩薩稱讚維摩詰:維摩無語是真不二法門。但是,無語雖無語,真正學禪、學佛、學道家,真正有智慧的,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當與之言而不言,謂之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謂之失言。

明辨法師好機靈,「頓去知見」,馬上把自己打光。

 

室中垂問貓兒為什麼愛捉老鼠。又曰。板鳴因甚麼犬吠。又曰。蚯蚓為什麼化為百合。

「室中垂問貓兒為甚麼愛捉老鼠。」獅子老虎原來吃動物,所以貓兒愛抓老鼠,這是萬物法爾如是的現行起用,也是業力使然。

     「又曰。板鳴因甚麼犬吠。」板子一打,狗就叫了。

 

葛待制勝攜客造師室。坐論「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滾滾不已。師若不聞。葛疑而問曰:師謂何如。師笑而不答。良久厲聲喚待制。葛倉皇應諾。師曰:「天地一指。萬物一馬。」葛欣然曰。須是和尚始得。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為莊子哲學,即法爾如是的道通為一。一切一切存在變化無已。葛說得頭頭是道,師好像完全沒聽到,默然,無語。「葛疑而問曰師謂何如。師笑而不答。」葛問明辨禪師,我剛剛講的莊子等等這些道理怎麼樣啊,明辨禪師隔了好久笑了一笑,沒有答話。

這個地方要留意,真禪門大德,禪門真古德,不閒話,不胡扯,所以《指月錄》是很深的,整個的都是禪門密法,密法禪門。葛講了這麼多,他無

語,問他如何,他笑一笑,這就接引人了。

「良久厲聲喚待制。葛倉皇應諾。」這時師聲音很大的喚葛待制,葛急忙應。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是1+1=2, 2+2=4的套套邏輯,1+1=2

2+2=4。本來道通為一,本來天地一指,本來萬物一馬。

「葛欣然曰:

「須是和尚始得。」接到了!

真禪師無一不真功夫,注意下面所述。

 

臨終登座。拈住杖于左邊卓一下。曰。三十二相無此相。於右邊卓一下。曰。八十種好無此好。僧繇一筆畫成。誌公露出草藁。又卓一下。顧大眾曰。莫懊惱。直下承當休更討。下座歸方丈。儼然趺坐而逝。

「臨終登座。拈住杖于左邊卓一下。曰。三十二相無此相。」

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諸佛菩薩都三十二相,他拿杖左敲一下,三十二相沒這個相,三十二相是無這個相,三十二相被他遮而超越了。釋迦牟尼佛有八十種好,明辨禪師拿杖右邊又敲一下,說:八十種好無

此好,釋迦牟尼佛的八十種好也否定,把釋迦牟尼佛都超越。

禪是什麼?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踏破毘廬第一峯(毘廬即法身),又超越毘廬第一峯。這就是禪。

各位,所以你若是懂《指月錄》,真是愈讀愈有味道。下面精彩:

「僧繇一筆畫成。誌公露出草藁。又卓一下。顧大眾曰。莫懊惱。直下承當休更討。下座歸方丈。儼然趺坐而逝。」

「儼然趺坐」,捨報之前,說了兩句話:

「莫懊惱。直下承當。」

這!這!這!是:

真禪

 

這是《指月錄》。

今天晚上報告完畢

莫說了!莫說了!

休息是大法也!

 

 

1: 僧繇:相傳梁武帝曾詔畵工張僧繇。為誌公禪師畫像。僧繇下筆。輙不自定。誌公禪師遂以指劃開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殊麗。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下筆。

2: 「誌公露出草藁」:誌公即與梁武帝一起的誌公大師,他顯示化身。

2013.09.14

達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