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初祖

杜順大師

華嚴法界觀

(八)

理事無礙觀

以事望理

張尚德講述

黃高証記錄

(原文)次以事望理。亦有四句者。

一、 事法與理非異故。一塵全匝於理性。

二、 事法與理非一故。不壞於一塵。

三、 以非一即非異故。一小塵匝無邊真理。

四、 以非異即非一故。匝無邊理而塵不大。思之。

 

任何事法,回歸、相望於理,也有四句:

一、  事法與理非異故,一塵全匝於理性:

事與理非異。(按:東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東方吃米飯,飽肚焉;西方吃麵包,飽肚焉,此事同,此飽肚同也。)

任何一塵可以、而且是全匝於理性(一塵全匝於理性)。

(尚德按:

我近來常在田園郊外散步,台灣二水冬天仍然鳥語花香、風光明媚。已收割的田園,黃花在微風中搖展,嬌小的飛蛾,飛舞個不停;極細的螞蟻,也像塞外駿馬奔馳無已。不時的,有些小狗兒,四周馳跑;各種不同的飛鳥掠空,了無痕跡與軌跡。日光菩薩會於常寂光、常寂光契於日光菩薩,照應著萬里無雲的玄天、玄地與玄物。此情此景,禪也。

寒山的詩說得好:

吾家好隱淪,居處絕囂塵。

踐草成三徑,瞻雲作四鄰。

助歌聲有鳥,問法語無人。

今日娑婆樹,幾年為一春。

此情此景,讓我想到萬物的存在,無非都是塵塵剎剎、剎剎塵塵。因此,存在本身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因為它已存在,所以存在,未來仍會存在。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存在,是打成一片的。一切存在少不了「塵」,也會歸於「塵」,而且本來是統一在一起的。這就是: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說:

我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

      塵為「事」;其起始發生、變化過程、回歸消失的整個功能作用與歷程為「理」。所以「事」是相望於「理」的,這就是:

一塵全匝於理性

       在此歷程中,又能超越此歷程,即相應著一切,又超越一切,便是大菩薩和佛。

所以瑜伽師地論說,菩薩化做大魚,供養眾生。

佛在一切中,也照應著一切。因此,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二、  事法與理非一故,不壞於一塵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切的存在(即「事法」)與「理「並非是同一的。也就是:「事」仍為其「事」、「理」仍為其「理」。因為「理」為不變、無分齊、無差別,而「事」非永恆、有分齊、有變化。雖然如此,「理」落在「塵」上,並不會壞其所以為「塵」。

(尚德按:

事法與理非一故、不壞於一塵」,此一語句,實際道理是很深的。杜順大師在此說什麼呢?

祂在說這個宇宙的種種存在,不會多一點、也不會少一點。少一點為缺、多一點為溢,不缺不溢,便謂之「圓」。這也就是說:

塵歸於理、理落於塵,本來如此,本來是圓。

這些道理,禪門說得好: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六祖才說: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三、以非一即非異故,一小塵匝無邊真理:以塵為分齊之事,望無分齊之理,各自獨立又非獨立,故非一非異。以非一故,各各有其特殊性;以非異故,事遍於理,理落於塵,打成一片。由是一小塵可契無邊真理。

 

四、以非異即非一故,匝無邊理而塵不大:非異為同,非一為異,同中有異,故一塵雖契無邊真理,但塵仍為塵,其在存在的個別性中,不會因理落於塵而為大。

按:尚德說至此,忽然想起孔子立在河邊上所說的: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此即原來宇宙本具的:

塵也!

理也!

     待續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於台灣關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