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初祖

杜順大師

華嚴法界觀

(五)

理事無礙觀

理遍於事門

張尚德講述

黃高証記錄

    理事無礙觀,講理與事互含互攝、互融互存,分為十門:

(原文)一、理遍於事門。謂能遍之理性無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纖塵皆攝無邊真理。無不圓足。

      第一、理遍於事門:「理」一詞,意指道理、理論。「理」抽離於「事」,又為「事」所相應。「能遍之理性無分限」,意指理性的功能作用,其普遍性、一致性和無分別性,是無限定性的(中庸說得好:

「天命之謂性」

就是遍一切存在而無差別性與限定性)。

事涉萬類,這個那個、那個這個。所遍的事雖有分齊差別,但相對於理來說,理是全遍於一一事中的,不是分殊不同的契入於事。也就是萬物一切存在皆相應於理,舉例來講,如孟子說:

萬物皆備於我

此即: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

      理由在哪裡呢?

真理是普遍性的,是不可分割的(以彼真理不可分故)。例如數學的1-1等於0,在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任何地方,所認知的,都是1-1等於0。此即在理上,等一切,等一切。

因此,理應用在佛法上,得出一個結論:在一一事的微塵裡, 都攝有無邊的真理,不多一點,不少一點,無不圓滿具足。也就是: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尚德按:

     杜順大師的理事無礙觀,是從理與事兩者存在之融合來指涉的。事就是指一切存在的差別事物,色心萬法都在其中。萬事萬物的差別,各有分齊,謂之事法界(界者,有範疇、分別、差齊等意義)。

理法界即真如、如來藏,以後此文會談及。真如之理,不增不減,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理與事、事與理,相即相融、相融相即,不一不二。即理即事、即事即理。事顯真理,故事即是理;理貫於事,故理即是事。所以理事交融,從而真如就是萬法、萬法就是真如。真如與萬法無礙融通,所以叫做:

理事無礙

禪門文化的發展,到了六祖以後,在接引人的方法上,常運用「理事無礙」一法,如「雲門餅」、「趙州茶」、「德山棒」、「臨濟喝」,都是禪門理事無礙的高峰。

非常非常值得一提的是:

南老師曾向尚德說:

「雲門禪最難學。」

南老師將雲門禪極精緻、無跡無蹤、了不可得而又至為玄妙的展示一生。

你說呢?

參一參吧!

再要說的是:中國禪門文化的發展,固然得力於印度來的佛法,但原始道家,特別是莊子的思想,絕對是功不可沒的。因為杜順大師的「理事無礙觀」,實際上即是莊子所說的:

道通為一

也就是道所顯示的發展。

從這方面來看,老子說得好: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這便是說:理事在道中、道顯於理事。

宋明理學有強調萬事萬物只是一「理」者,不無道理。但更要理解的是:

如果無「事」又有個什麼「理」?如果只管「理」而不管「事」,那是徹底的亂世、亂己、亂人的唯心論也。

平時靜坐談心性

臨危一死報君恩

       如此「無事」、不務實際之唯心哲學,中國不能再搞也。但任何實際、又必須在「理」與「禮」、行得通,且為人人所接受上,

難焉哉!

    然即使千難萬難,任何中國人,也得慢慢一步一步、待時、待勢搞啊!

搞什麼?

搞:

理事無礙     

       待續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一日

於台灣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