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初祖

杜順大師

《華嚴五教止觀》

思想系統的開展

(九)

問五

處處春景

天天新年

張尚德

問五:

杜順大師對法界緣起的反思與證悟,已到上面所說「萬類全收」的階段,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切存在的本身究竟是什麼,可以說已經得到徹底的答案了。但杜順大師繼續追問:

即使萬類全收,又將如何?一切一切存在,既然如上所說,可以相當程度契入「轉識成智」的「智」了,那又如何(法既如是,智復如何)?

答:

普眼境界清淨身

回思一下前面杜順大師所說種種,在小乘教時,以五停心觀,遮越心無常,證知十八界後,轉證色身,得知「是諸法空相」,復從空有雙融中了知事理,然後頓徹「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現在這一問「法既如是,智復如何?」,是講道種智、一切智、一切智智的起用。如禪門所說:

「光明寂照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

由之:

我本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榮榮總總、總總榮榮,在分別中無分別,在無分別中有分別,三際托空、三輪無相,從而契入普眼菩薩甚深清淨身境界(智順於法,一際緣成,冥契無簡,頓現不無先後,故經云:普眼境界清淨身)。

際此階段,杜順大師解釋了普眼境界清淨身,要點如下:

1.   即是法智相應,頓現多法,也就是知、見、現一切法。

2.   要有如普眼菩薩所成就的境界,才能法智相應、頓現多法。

3.   此非凡夫智、羅漢智、小菩薩智所能知(簡非餘智境界)。

4.   境界即法,法即境界,也就是多法互入。

5.   由於境界即法,法即境界,且多法互入,所以得出一個結論。

什麼結論呢?

帝網天珠,重重無盡

用宋明理學最精華的語句來講,就是: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何其善、何其真、何其美也!

到此階段,妙喜、妙樂會到何地步,只有用禪門的話來說: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6.   境界至此,便成就清淨身。所稱清淨身者,為一切存在即己,己即一切存在,且在超時間、超空間中,入一切存在又超越一切存在。如此便又得出一個了不起的結論:

終始超越存在的緣起、緣起的存在(終始難原緣起集成)。

7.   超越了緣起的存在,由是主觀、客觀打成一片,主觀即客觀,客觀即主觀,兩者互涉互泯(見心無寄)。

到此地步,杜順大師又問:

什麼是帝釋天珠?

祂回答:

帝釋天珠就是:

因陀羅網。

(按:因陀羅網,即忉利天王帝釋宮殿之寶網。網線之間,珠玉交絡,網目懸珠,光明赫赫,一珠之中,現諸珠影。華嚴經用此來比喻萬法互涉互入,重重無盡。)

帝網都是以珠寶而成,寶明透徹,遞相影現,涉入重重。一珠中同時頓現萬珠,萬珠同時交融於一珠,互涵互攝,打成一片,無來無去。其他任何一珠,也都能頓現一切珠影,一珠如此,無盡天珠皆然。重重無盡、無盡重重,一無邊際。因此,重重無際的珠影都在一珠中,炳然高現。

此時,杜順大師在無盡不可思議境界中,峰迴路轉,夏日冰封,冬天日照,重重疊疊,疊疊重重,說到:

於一珠中坐時,即坐著十方重重一切珠。

祂的理由是:

一珠中有一切珠,一切珠中有一珠時,也就是著一切珠。這便是說:

一珠即一切珠,一切珠即一珠。

杜順大師的結論是:

「既於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於一切珠入一珠,而竟不起此一珠。」

尚德按:

這也就是混同無法、無我,萬類同宮,宮無所宮,類化其內,天地謳歌,萬物一如同欣,恭禧!恭禧!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映江海。

萬里無雲萬里天,日吻大地。

處處春景,天天新年

慶哉!

慶哉!

    待續

 

附:

    佛法是講宇宙多重世界,萬類之存在的,是在理想的多重世界中,而多重世界必在人的理想中。人若無理想,則彌勒內閣的富貴與帝網重重的最高智慧,出不來也。

    有一點千萬對自己誠實,一切的存在固然成住壞空,天上的雲雖然在變化中,卻重重無盡,一旦上去重重,擴至銀河世界,銀河世界本身與銀河世界之外,究竟是什麼,人類現在仍一無所知也。似乎可以還不科學的斷定的是,銀河不會毀滅,誰知那裡的多重世界,究竟是什麼。

    這也就是說:

    尚德絕對相信,華嚴宗祖師杜順大師所說種種。

    吾師大哲方東美教授,一生在學海中追求探索,祂學貫中西,心契宇宙,終至歸到華嚴,良有以也。

 

二零一四年三月十三日

於台灣關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