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初祖

杜順大師

《華嚴五教止觀》

思想系統的開展

(五)

華嚴三昧門

問一

張尚德

「華嚴三昧門」五字,是複合名詞:

「華」就是花,香花、妙花、永遠盛開的花朵,這就是佛的境界。

「嚴」,如《金剛經》講的「寂靜莊嚴」。寂靜必莊嚴、莊嚴必寂靜,一旦成就了寂靜莊嚴,必定是「華」。「華」、「嚴」兩字合在一起,是無盡的高貴、無盡的華美、無盡的幽玄。

「三昧「,即無盡的「淨」與「靜」,在無盡妙樂中之最深正定也。

「門」也者,就是範疇。

      「華嚴三昧門」,就是對《華嚴經》所述種種,做架構式、結論式的描述,也是對前四門作總結性的理解。

法界緣起

      在「華嚴三昧門」中,杜順大師先提出:迷惑的凡夫是不容易了解法界緣起的。要了解法界緣起,先要自己淨心(濯垢心),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否則便無以大徹大悟、成等正覺。

祂引用《大智度論》的話痛罵眾生:

如人鼻下有糞臭,沈麝等香亦為臭也。」

(尚德按:

這幾十年來,有一再提倡「說好話」、「不要罵人」。實際說來,幾乎沒有一個禪師不痛罵愚癡眾生。例如大慧皋就罵愚癡眾生口裡含著屎塊,不吐出來。釋迦牟尼佛是一輩子罵人的例如《楞嚴經》一開始,祂就罵阿難,不要說假話,要直心酬對。

佛法有六垢(惱'、害、恨、諂、誑、憍),不說真話,只知說不符事實、騙人的好話,即為垢的諂話,且是犯戒的。)

接著,杜順大師又引《維摩詰經》的內容:

不可以生滅的俗諦,去說不生不滅的實相。(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祂強調:

要徹底打掉自己的執著與分別心,然後才能契入圓明。

契入圓明的方法有二:

第一種方法是:

當下即是、清淨圓明、了不可得。

即是直接證悟和超越色、受、想、行、識五蘊,此乃法界緣起(若有直見色等諸法從緣,即是法界緣起也)。這也就是前面所說、包括禪門頓教在內的種種法門,故無須執著前面所說的種種方便法門,由是當下頓徹玄源、明明了了、了了明明、有我而無我、無我而有我、有法而無法、無法而有法,從而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隨緣自在、無緣要隨,仙珠走盤、了不可得。

若上述第一個方法不成,無法單刀直入,那就要從始至終一步一步的來,斷惑盡迷,除法絕言,見性生解,方為得意而契入圓明。

杜順大師針對第二個方法,一步一步的提出八個問題,透過了解這八個問題,才能了解自己存在的本來、起始、過程、內容究竟是什麼,這才叫做:

明心見性

問題:

問一:

怎樣才能見證到萬類諸法,即能入大緣起法界?

答:

有幾點:

1.    一切的色法與一切的事,本來真真實實,原本為真,亦即其在一段時空中,原為真的存在。與語言描寫敘述,是毫不相干的。這不是人的知能才性之妄心能及,也就是說:

以指指月,指不是月。

2.    杜順大師在此引經典說:

言說別施行,真實離文字。」

3.    如能透過自己親證眼耳鼻舌身等事,就能證入法界緣起。

4.    理由是:一切色法與一切事,都無體性,皆是無實體的幻相所成。

(尚德按:

千萬千萬注意:

一切的存在無體,所以說:「體相用」的「體」,不成立。之所以用「體」,是在建立佛法思想系統時,不得不用的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

5.    色法與事,一切等等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無自性。

6.    因為無自性,得成幻有。

7.    透過上面所說的種種道理,一切存在(色與事相)的本質性與種種現象,便渾然全收,打成一片。也就是莊子所說的:

道通為一

或如禪門所說的:

萬法歸一、一歸萬法

大中有小、小中有大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杜順大師的語句是:

「性相渾融,全收一際。」

「性」指內涵,「相」為外相。「全收一際」,即一股攏統、攏統一股,互涵、互攝、互化、互生、互滅的在一起。    

結論:

所以見法即入大緣起法界。

按:

      尚德依佛法俗諦的認識是:

      一切一切存在,本來無自性、本來虛妄。

      一切一切意念,本來是昏因妄想。

      這一切一切,也叫做「真」。

      所以《金剛經》結論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有為法都夢幻泡影,那無為法呢?

      《解深密經》講:

      「成就了無為法,又要超越無為法。」

這是佛的成就與境界。

      所以《楞伽經》言:

      「佛也為幻。」

      這就是真正的密宗。

  那……密在哪裡?

  六祖惠能大師接引惠明將軍時,惠明問六祖:

  「密在哪裡?」

  六祖說:

「密就在你身上。」

  地水火風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識五蘊為幻,是真密。

  在四大五蘊中,又超越四大五蘊,即入即出、即出即入,也沒有一個什麼存在不存在,這就是:

入大緣起法界,

  也就是:

入一真法界。

  紅樓夢說得好:

幻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

如是!如是!

待續

二零一四年三月四日

於台灣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