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初祖

杜順大師

《華嚴五教止觀》

思想系統的開展

(四)

語觀雙絕

張尚德

杜順大師判教的《華嚴五教止觀》,我們已介紹「法有我無」、「生即無生」、「事理圓融」三門,要配合《華嚴法界觀》的「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去做理解。透過這三觀,便開展出華嚴宇宙觀的四法界:

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現在《華嚴五教止觀》進入到頓教,頓教叫做:

語觀雙絕門。

「語觀雙絕」的首要方法,就是: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實際說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既是證知佛法究竟的方法,也展現出佛法的究竟內容。這一方法,不僅是入禪的最重要方法,也可說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共法。

達摩大師初步證禪的方法是: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也就是上稱的同一方法。

杜順大師所說的方法,是在空(理)、有(事)兩門上開展的,離諸言論心行,證知的唯有真如及真如智。其理趣是:

圓融相奪,離一切相,又即一切法。隨所動念,都是如如。這時的如如之境,能所皆為之超越,言與不言,兩者皆遮。獨存如如及如如智,歸到諸法寂滅相。如如不動,感而遂通。就如《法華經》所說: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如此階段,便能洞悉「法離一切觀行」。若解知真實者,也就沒有什麼菩提可得。

到此地步,杜順大師自己提出一問題:

若空有圓融,語觀雙絕,即離觀行,那是怎麼證入如如的呢?

祂回答:

不是默然而不言,而是語即如如。也就是:

這時的言語,及起心動念,是如如的起用,所以說:

「是以無言」。

其在《華嚴五教止觀》上的原文是這樣說的:

非是默而不言,但以語即如故,不異於法,是以無言。」

杜順大師在此所著重的、所指的也就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者,就是契應如如,如如的起用。此處「不異於法」的「法」一詞,也就是指真如、如如。

接著祂引用文殊菩薩在《維摩詰經》中,讚嘆維摩詰默然無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杜順大師思維、契入不二法門後,又提出另一重要問題:

維摩詰超越空有,默然無言。性相圓融,觀心無措,有許多修學的却未曾審悉不二法門。所以杜順大師問,要以何方便,才能證到不二法門?

其回答,還是從空有二法上體證之。祂回答的理由是:

以空攝於有,有而非有,有見斯盡。以有攝於空,空而非空,空執都亡。空有即入,全體交徹。一相無二,兩見不生。交徹無礙而不礙兩相俱存,互奪圓融而不廢兩非雙泯。故契圓珠而自在,諸見勿拘,證性海而無罵。蕭然物外,超情離念,逈出擬議,頓塞百非,語觀雙絕。故使妄心氷釋,諸見雲披,唯證相應,豈關言說,是以維摩默答。

杜順大師介紹不二法門以後,緊接著提到《維摩詰經》中,天女和舍利弗的討論,因而超越語言。然後祂指出:

性非言外

     彰顯性非言外,也就是:言即無言,理出言端,不說即說。從而絕情慮、遮思議,空有融奪,非筆說能申,唯證相應。

接著杜順大師在「語觀雙絕門」,做出解釋: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意在言外,勿執言思理;理不出言,莫捐而求理。」

杜順大師在頓教的語觀雙絕門中,最後悲心大發,囑咐學佛者,要好好精進。祂說:

絕對不可以得少為足,一天打魚,三天曬網。眾生無始業習垢重難穿,即使有覺心,若用功間斷,纔作還休,求悟終自難期。則學佛學了個半天,絕對是徒勞無功的。不僅如此,還會自己把自己搞死也。

杜順大師是這樣說的:

「隨日妄以為懷,徒自疲於筋力。」

     這是祂悲心無已的要大家自參反省、反省自參。頓教即禪,禪乃頓教。

     杜順大師之所以為華嚴宗祖師,也是大禪師:

以此

待續

附:

       吾師方東美先生,大聲疾呼,中國要建立新的宗教,其道理,也可從杜順大師的深邃思維,認識到。非常可惜的是:

         吾師南公懷瑾先生,極思建立中國精神文明的文化鐵路,也就是建立中國急於特別需要的新的宗教。天命、天時、天意、人事物如此如此。

大家加油

                                              

二零一四年三月二日

於台灣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