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初祖

杜順大師

《華嚴五教止觀》

思想系統的開展

(一)

法有我無

張尚德

       古今中外整個人類思想問題:

       宇宙、人生,究竟是什麼?

       對此,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解釋。

       杜順大師則是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整個佛法系統,來做涉論和建構的。

       在佛法的傳統上來說,有小乘、中乘、大乘、佛乘。

       杜順大師通過對《華嚴經》深透、詳實而客觀的徹底理解,以及精通佛法各門各派,開展且建構了《華嚴法界觀》和《華嚴五教止觀》。

《華嚴法界觀》一文,尚德已做了十六次扼要的細述。

有《華嚴法界觀》,才有《華嚴五教止觀》。

沒有《華嚴五教止觀》,也不可能有《華嚴法界觀》。

《華嚴法界觀》是《華嚴五教止觀》的骨架,

《華嚴五教止觀》是《華嚴法界觀》的內涵。

在此先略說《華嚴五教止觀》大要,再一句一句解釋全文。

《華嚴五教止觀》一開頭便說: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有五。」

「行人」就是指修行者,應徹底而深深知道,什麼是邪見邪說?什麼是正定正觀?

首先要立在正確的方法和目標上,也就是落在正定(止)、實觀(觀)的方法和內容上,整個的有五個法門:

一、法有我無門(小乘教) 

二、生即無生門(大乘始教) 

三、事理圓融門(大乘終教) 

四、語觀雙絕門(大乘頓教) 

五、華嚴三昧門(一乘圓教)

法有我無門(小乘教),是從主觀與客觀,也就是自己的生理、心理和客觀事物的存在來做理解與劃分的。用哲學的語句來說,這是從主觀的實在論和客觀的實在論,兩者合在一起來設思的。也可說是實在主義的認識論。從其用字的名相來看,法為「有」,我為「無」。這是從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來做解釋的。

原始佛教的小乘教,有「俱舍宗」和「成實宗」。俱舍宗將一切存在,分為75法,被稱為“小乘有宗”;成實宗則被稱為“小乘空宗”,主述四聖諦真實義趣,故名「成實」。

值得一提的是,天主教總主教、輔仁大學校長羅光先生,寫了一部《成實宗哲學》。

杜順大師不著重於俱舍宗的論點,而是從成實宗說起的,也就是「法有我無」的小乘教。

釋迦牟尼佛說過:

小乘是邪教。

為什麼說:小乘是邪教呢?

羅漢,充其量在一段超時空的階段中,享受其定境中的妙樂、妙樂中的定境。原因是在有我的境界中,並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以及並非與世界真實的存在合而為一。即使是了掉了「十二因緣」的中乘辟支佛,如果不繼續往前走、入菩薩道,還是不能了掉自己。

小乘要逃離沒有價值、生滅變化的現實世界,但逃避的結果並非究竟。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祂在菩提樹下,證到: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以前,

早已在大阿羅漢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中六年,祂知道那不是解脫,仍繼續追求自己生命的價值和世界真相究竟是什麼?

這也就是說:若不徹底釐清自己五蘊、十八界,究竟是什麼?存在價值的根本問題,究竟在哪裡?便得不到答案。

在小乘教後,杜順大師接著說「大乘始教」。祂為什麼沒有把小乘教當做佛法的始教呢?

小乘教絕對是在生滅變化的因緣所生法中。這就產生一個問題: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後,祂又繼續說超越「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華嚴經》呢?也就是《華嚴經》是超越小乘、中乘,甚至超越大乘和佛乘的。

杜順大師要探求這方面發展的道理,這便是《華嚴法界觀》和《華嚴五教止觀》的基本理趣。杜順大師當然早已證到:地水火風四大如幻、色受想行識五蘊本空。而主觀、客觀,某種程度的實際存在,是在成住壞空中。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的主觀與客觀的存在,究竟往哪裡走?這便是了解小乘教後,要繼續往前探索的原因。

       在小乘教中,為什麼「有法無我」呢?

「有法」,主觀的心理認識和客觀的現象,雖然在一階段的時空中,變化無已,然而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以叫做「有法」。不然眾生就不會生生世世、世世生生,自己在苦難、無依、無助中,無盡的折磨自己了。

那又為什麼「無我」呢?

《唯識三十頌》一開頭做了最真實的回答:

因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待續

 

附語:

地球成住壞空,若地球消失了,星球和銀河系極可能仍然存在。此所以莊子和李白要:

飛昇「雲漢」。

華嚴經的頂端,是在雲漢中又超越雲漢,這便是杜順大師說華嚴的目的。

雲漢世界是什麼?

楞嚴、楞伽經有回答。

 

                    

                                 二零一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於台灣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