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初祖

杜順大師

華嚴法界觀

(十六)

交涉無礙門

相在無礙門

普融無礙門

張尚德講述

黃高証記錄

(原文)八、交涉無礙門。謂一法望一切。有攝有入。通有四句。謂:

(一)一攝一切、一入一切;

(二)一切攝一、一切入一;

(三)一攝一法、一入一法;

(四)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礙。

有本後二句入在頭。

八、交涉無礙門:

當殊相的一法契入、回歸、相應於一切法時,一方面「攝」一切於己,另一方面又「入」一切。其中道理有四句:

(一)   一攝一切、一入一切:

攝受一切、又入一切,也就是入己又入他、歸己又歸他。。

(二)   一切攝一、一切入一:

全體攝部分、全體入部分,也就是共相攝殊相、共相入殊相。

(三)   一攝一法、一入一法:

殊相攝殊相、殊相入殊相,這也就是說:無盡存在的個體,彼此互攝互育、圓融無礙。。

(四)   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

共相本來就是共相、本來契於、歸於共相。這也就是:本來法爾如是,一切的一切,在超時間、超空間中,同時相互交融、參涉無礙(同時交參無礙)。

有些《法界觀》的版本,在此「交涉無礙門」四句中的後二句,是先提「入」、後談「攝」(有本後二句入在頭)。即:第三句是「一入一法、一攝一法」、

第四句為「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

 

(原文)九、相在無礙門。謂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攝。亦有四句。謂:

(一)攝一入一;

(二)攝一切入一;

(三)攝一入一切;

(四)攝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障無礙。

九、相在無礙門:

一切存在所展示的現象,彼此無礙。意指當一切的共相,契應存在的殊相時,既有入也有攝。此門也有四句:

(一)   攝一入一:

攝殊相、入殊相。殊相也就是個體。

(二)   攝一切入一:

攝全體共相、契入個體殊相。

(三)攝一入一切:

攝個體殊相、契入全體共相。

(四)攝一切入一切:

      一切一切存在共相。彼此攝受、契入一切共相,同時交涉互參、無障無礙(同時交參、無障無礙)。

 

(原文)十、普融無礙門。謂一切及一。普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普融無礙。準前思之。令圓明顯現。稱行境界無障無礙。深思之。令現在前也。

十、普融無礙門:

意指世間宇宙、宇宙世間一切存在,共相及殊相、都在超時間的同時中,一切一切,彼此互攝、互入、互應、互歸(更互相望)。也就是一切攝受一切,萬類殊差、相融統一。一 一具前面第八、第九門所言種種。用描述的語句來說,就是整個一切一切的存在,譬如和光同塵的秋月、秋月和光、清沁無已。也如萬里無雲的夏天,光天化日、旭日當空,無盡高邈。然而一切的一切,普遍圓融無礙、清淨圓明、

如淨琉璃、內含寶月

這就是無障無礙的稱行境界。

大佛境界現前,

深參!

深參!

 

尚德按:

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為文殊菩薩化身。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祂在《楞嚴經》中至為讚嘆觀世音菩薩證道的成就。而觀世音菩薩的證道法門之結果,兩句話就將佛法說透了:

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

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

    這兩句話是《楞嚴經》證道的高峰,亦為佛法的全部精要,也就是方東美老師在《華嚴宗哲學》一書中所說:

上迴向、下迴向的統一與綜合。

佛法和唯識最後是歸到華嚴的。華嚴宗祖師杜順大師的《華嚴法界觀》,前文已按「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和「周遍含容觀」原文,依次作了解釋。

「真空觀」,是從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也就是色與空、空與色兩者的存在關係來設想的。因為是空觀,所以絕對要配合著《大智度論》的十八空、《大般若經》的二十空、與《心經》所述超越「空」的實際証量做理解。

再說「理事無礙觀」,是講宇宙世間一切存在,本來圓融無礙。從《華嚴經》來看,也就是器世間、有情世間和正覺世間,圓融打成一片。

這就必須從菩薩五十二位的修証次第,以及宇宙的總佛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的最高智慧、彌勒內閣的莊嚴無盡、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學一切法,最後歸到普賢行願,去做徹底圓融的深參與實現不可,否則無從了解杜順祖師所說的種種。

繼杜順大師之後,有二祖智儼、三祖法藏、四祖澄觀等大師接續,發展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但其架構,基本上還是從杜順祖師這篇空前大作《華嚴法界觀》演申出來的。

再回頭說真空觀,其基本思想,是從釋迦牟尼佛所証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來解釋,也就是落在般若經的中觀理趣上。龍樹菩薩說得好: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這就是要超越「因緣所生法」、更要超越「空」與「假名」,才能契入中道。這與杜順祖師所說的道理,是一致的。

因為有真空觀為基礎,對宇宙世間種種差別境界,就可以往形而上的理想境界提昇。提昇到最後,不僅下層世間差別世界和形而上的精神理想世界,打成一片。究其實際,也並沒有一個什麼形而上,因為會自然的歸到禪的不可說、不可說。這從《華嚴經》阿僧祇品,最後歸結於不可說,便可做深度的理解。

理事無礙觀是從真空觀演申出來的。若沒有真空觀,絕對不可能有理事無礙觀。有「真空觀」、「理事無礙觀」的思維悟性、及超越思維悟性,才有「周遍含容觀」的普融無礙。

重要的是:

「理」是抽離於「事」的,而「事」呢?必在「理」上。

從杜順祖師的法界觀與華嚴經華藏性海來看,一切一切的存在,即「事」的存在,特別是人可成佛一事,因為真空、因為契應、回歸於「理」(是諸法空相)、因為往形而上的精神價值世界提昇、因為最後在大菩薩和佛的果位上、因為眾生一方面在法位上,本來是清淨自性佛(是法住法位),所以華嚴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才能圓融無礙的打成一片,而成就:

因賅果海

果徹因源

在此最重要的是:

過去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不管是歐洲希臘、中東阿拉伯世界、東方的印度和中國,都在求了解宇宙、世界、人生存在的究竟是什麼?作為人和社會存在的價值究竟在哪裡?西洋搞出一個地獄和天堂二分世界的上帝;印度除佛法外,還搞出一個婆羅門的大梵天。

只有中國建立了「天、地、人」三才合一、超越而創造性、創造而超越性的和諧哲學,因而:

能與釋迦牟尼佛所提出的中道佛學系統相互結合,所以中國的道學便和佛法一拍即合。

西洋哲學降自康德(Immanue Kant, 1724 –1804),他想解決知識論、價值論、和宇宙論等的問題,但他發現其中有一很大的鴻溝,即「物自體」,亦即形而上本身,是不可知的。他用知識論的方法(分析命詞與綜合命詞)、道德無上律令、及情意的美感情悅,把真善美統一起來。但康德對於形而上的問題始終不能解決,一直找不出如何超越形而上的方法。

康德說「物自體」不可知,但透過禪門方法,歸到內證聖智,便可以證知「物自體」是什麼即「心經」所說的:「是諸法空相」和金剛經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然後一步一步往前提昇,入聖智聖諦境界,最後常樂我淨、常光現前,永恆契應、照攝一切,因而成佛。中國以往聖哲,在人文價值理想上,皆如此也。由是大眾亦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地人三才和宇宙的一切一切,打成一片。

大士曾國藩先生說得好:

社會風氣的改變,由二三人而已。

所以孔子說:

個人、社會、天下國家,重要的在:

自反

孟子說得好:

自反而不縮

則:

吾往焉

中華民族有如此之智慧,

怕個什麼

就這方面來說,只有中國儒釋道的中道哲學,才能救西洋哲學與天堂地獄二分法矛盾之弊。

更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大哲學家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 –1947)的著作「歷程與實在」和其他許多重要著述,以及世界少數其他哲學、思想家的思想,如印度泰戈爾大師等,是可以與中國人文精華思想,作比較研究、統會在一起的。

尚德認識到:透過對康德與懷德海等人對西洋哲學的理解,與中國儒釋道各家思想、以及現代科學哲學、西洋各類人文精華思想統合在一起,這應該是也必須是,不僅是中國、而且是整個人類未來建立正知思想的唯一道路。

尚德憶起一事:

十多年前,曾向南老師提議,在太湖大學堂招十位外國博士生,將佛法及中國其他精華文化,與世界接軌。特別是保存在中國但在印度已失傳的佛法,再回歸印度。這在世界精華思想整合上,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希望十位外國博士生中,有五位來自印度。南老師也同意,可惜未能實現。

最後幾句:

中國未來是有絕對機會,在正知人文精華統合思想上,引領全人類的。

杜順祖師的《華嚴法界觀》大文,已介紹完畢。為吾師方東美先生所至為讚嘆而推尊者。此一大文實際上要與其另一大文《華嚴五教止觀》一併合參,尚德待後再行介紹。希望將來也有時間和能力,述說《華嚴經》思想系統的開展及介紹聖哲方東美先生的《華嚴宗哲學》一書的貢獻是什麼。

 

二零一四年一月二十七日

於台灣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