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張老師感言目錄

列印本文 

 

北京

師範大學

郭齊家教授

簡訊

郭教授大鑒:

我讀到你在電腦網裡公開的演講稿,弟的認知是:

認同!讚佩!

孔子之所以夢周公,因為:

周朝八百年文化,可以用ㄧ個字來形容:

「禮」也!

敬祝

   教安

弟 尚德於台灣達摩書院

二0一0年一月十七日

附:郭教授演講稿

主讲:郭齐家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我们今天提出素质教育,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要使我们国家的教育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材。但是从消极方面来说呢,那就是针对我们当前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功利主义,学生的全同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甚至畸形发展。我们的学生简直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

 孔子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孔子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教育的代表。西方人都把孔子当作中华文化的象征。美国就有几个孔子的铜像,铜像下面都有孔子的一段话。这几段话就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已者,皆有所养”。

 联合国大厅也有这段话,可见外国人也很尊重孔子。

 美国有一个三十三位大学校长和权威人士组成的迎接挑战委员,在一份致总统的建议书中建议美国重视素质教育,所以最近几位总统,从里根到小布什竞选时都提出要当一个教育总统,可见美国的社会问题严重性。

 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经是悲剧,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墨家的仁爱学说,是解决现代化社会伦理问题所急需的。

 西方一批自然科学家,包括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集会后发表的宣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以前孔子的道德智慧。

 孔子的道德智慧是什么呢?一九九三年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他们讨论全球伦理,出了一本书叫《全球伦理世界宗教会宣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找出一条认为是世界性的伦理道德的一句话,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称之为世界伦理的底线和黄金规则。

 中国的文化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理性自觉。假如你缺了这个自觉,你就不是人了。

 中国的教育就是人兽之分的教育。人和动物不同,孟子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一个非常有名的教育思想。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台湾研究院的院长李远哲,他发表一篇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演说,他讲了一段很精彩的话:“在教育的领域里,最值得提起的,也许是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一个人虽然有先天秉赋的不同和生活环境各异,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非常可惜的是,目前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竞争中,道德的教育被忽略了。”

 杨振宁先生有一段回忆,他说:“我从七岁到十五岁,是在清华园里长大的,度过了一非常美好的童年。我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我很小数学就念得很好。假如父亲在很早的时候就教我微积分的话,我想我一定可以很早就念的很好,但是他没有做这种事情。一九三四年我念完初一,暑假我父亲把清华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雷海宗找来,他跟雷海宗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了他一位得意的学生,叫丁则良,丁后来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学家。用了一个半暑假,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下来,大约35000字。现在回想起来,这对于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有用的多。”

 前不久我看到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做的一个报告,讲得非常好,他讲物理学和美学。他说物理学是这个层次,哲学是这个层次,(手比划高一些),最后是宗教,就是说哲学高于物理学,宗教又高于哲学。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写过一本书叫《经典长谈》,他在序中这么写的:“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朱先生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在于文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传承或人文素质。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重印《经典长谈》的序中,不仅肯定了朱自清的观点,而且进而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应该推广到整个社会,这是很必要的。历史不能阻断,文化遗产……”。 

南怀瑾先生最近在我们这个读经中心开的讨论会,他有一段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从儿童时期开始读诵历史名著,是我们一贯的传统教育基本方法。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诸位先生,又如吴大猷、苏步青等诸位先生,都是在幼年时期,受过这种启蒙的教育,有了中国文化的底了,然后又接受新时代的科学思潮,才影响了这段历史。” 

其实,那个时代的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民族资本家绝大多数都有深厚文化底蕴。 

什么叫经典呢?经典就是经过千锤百炼以后形成的一个沉淀的一个结果。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也不是一代人几代人,而是多少代人把它积累下来的,它集中了民族的智慧。 

复兴这个民族,首先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复兴。文化都断了,没有了民族的精神,这个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现在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挖掘得很深,台湾的张尚德先生跑过欧美、台湾、香港,最后他很失望。他说:“我说一句不该说的话,也许再过多少年,我们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还要派留学生到外国去”。还有个成中英先生,他有一次到德国做了三个月的客座教授,发现德国的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远远超过我们国内的学者。所以我们要迎接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要回到原点上。我们要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从这些经典著作读起,这样重植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