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諦與俗諦

張尚德

   中國幾千年精神文明的建樹,是落在真諦上。儒、道各家都離不開《易經》,八八六十四卦是俗諦,真諦是《易經》說的:

「絜靜精微」。

用儒家的《中庸》作結論來說,是:

   「無聲無臭」。

   如果說俗諦有所成就的話,那是歸到真諦後的起用。所以中國傳統的藝術,無論是建築、繪畫、音樂、詩歌等等,都要表現出高邈深邃,甚至表現出「不可說」。

   用後來來到中國的《金剛經》作表達,那就是:

   「莊嚴寂靜」。

   中國的文化、現代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讓俗諦反應出真諦。

   那什麼是真諦呢?

   用唐朝貞觀之治唐太宗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作解釋,說得最清楚。「聖教序」內容是這樣的: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栖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閒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別本有作「雪」者)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燄,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問題是:在方法上怎麼樣成就「大唐三藏聖教序」呢?

   答案:

   人本來是高貴、純潔、單純的。

   《楞嚴經》說得好: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菩提」就是在用上歸到心地純潔、高貴,生活上單純。

   結論:

   當今之世海內海外的中國人,有絕對機會,恢復中華民族人文精華文化本來有的純潔與高貴。

   再結論:

   大家努力。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