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來函

王炜

尊敬的张老师和黄博士你们好:

    前几天复习张老师讲课的记录时,看到了这段文字。

    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

    忽然想起了南泉祖师的那句名言“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记。””

    如果我们知道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观念,有什么认识,那么一定是在打妄想。一定是认同和执著了什么。如果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一定是在昏沉,睡眠和无记中。知也不对不知也不对,那到底怎样才对?

    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

    也就是说,只有在我们清醒时,同时心中没有念头,也不分别什么能知所知,与宇宙万物打成一片。道通为一。只有这时才是道。

    看到这里,我心里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说昏沉不是道,那释迦摩尼佛当年也曾经在某一河边入过昏沉定,身边的象群过河都完全不知。不也是无记吗?佛说法四十九年,这些不都是念头和思想吗?为什么在佛那里就知也对,不知也对了呢?

    南公怀瑾先生在宗镜录别讲中有一段话说,非出世者不能入世,否则有缘易堕。非入世者不能出世,否则空处难持。因为佛的境界,处有缘不而堕,所以说法四十九年,而未说一字。空处能持,想入定时就入定。处处做主,一切自在。所以在佛那里,知也对,不知也对,都是道。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那么既然一切都是道,那么禅宗祖师们为什么要强调只有在一念不生,了了常知时才能悟道呢?

    由此想到大禅师雍正曾经有一个比喻:譬如灯体虽无用,其用在光,然其光却在灯体。如光毕竟能见体,体毕竟不离光。

    我从比量测度,得出如下见解。

    当我们打妄想时,可喻为灯光蒙尘,所以不能见体,当我们昏沉,闷绝,熟眠时可喻为灯光暂熄。也不能见灯体。只有一念不生,了了常知之时才如灯光朗照,才能见到灯体。

    如灯可以明,也可 以不明,性可以觉,亦可不觉,觉与不觉性无动摇。但觉悟本性时必在一念不生,了了常知之时。觉悟之后,亦不必守着那个一念不生的境界了,老师说过,因为来来去去,去去来来,所以不抓!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一切无常变易的境界时,只要我们不去认同,依赖,贪著那些形象,那我们心中就会安定了。也就是六祖所言的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理虽然如此,但是 我等凡夫,日常生活中却是有缘易堕,空不能持,连一点静定功夫都没有,又该如何是好?我找到了一个方法,接纳我不能改变的,尽量练习不去和现实本然对抗。实在做不到起烦恼时,就忍忍,忍过去也就解脱了。改变我能改变的,我虽然没有什么定力,但信佛和念佛是我能做到的,在行为上改正自己,不去放纵自己的不良 习气,也是可以做到的。古贤有云,人与禽兽的差距,就在于人是可以调控自己的行为和习气的。老师曾经说过,人生在世想要超越自己的烦恼和痛苦,想要得救和解脱,除了完全丢掉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路。一直以来,我一直怀疑这是否使我们凡人能做到的,直到我不久前看到中国女霍金钱敏丹老师的事迹,才真正相信了,如果一个全身只有两个手指能动的残疾人都能做到,那么问题就不再是我能否做到,而是我是否真的愿意去做的问题了。

        

尚德讀後:

一、本來清淨,本來真如一味,只因一念無明,便生煩惱;

二、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

 

二零一六年九月十五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