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來函

張爾欽

感恩感冒丙申新春達摩書院參禪心得

尊敬的張公尚德老師:書院禪七過去一個月,學生將禪七以及回來後的一些感想寫下來,現匯報給老師。請師裁示。

201627日晚,在飛往臺北的航班上度過中國農曆除夕。年初一抵達臺北,前往達摩書院。大約十點前後見到了老師。將一個階段個人情況跟老師做了彙報。師囑,佛法是真的。這次要更上一層樓。

      其實自己心裡根本就沒有底氣。自2013年参加達摩書院的禪七,以為得維摩不二法門,卻不知任病大發。幾年間混跡於紐約,背覺和塵。認為自己道理都懂了, 卻在平日裡貪嗔癡慢疑,現行現熏,現熏現行。此時返照,才瞭解學習佛法好些年,信未盡信,解無深解。信解行證似乎都知道點,卻是三腳貓兩面抖。自己做不了 主。

      28日,禪七開始。告訴自己止語,少吃,多多徑行。腿疼卻仍然在次日不約而至。再接著就是背也痛。靜坐聽課全不得力,坐也坐不住,心念也沒有一個定處。 第四日更染上了流感病毒,感冒發燒咳嗽。發燒那一晚翻來覆去折騰,是多少年沒有過的。捱到第六日,發燒感冒止住了,禪七也快結束了。老師期望我更上層樓卻 被我一腳踩空。

帶著咳嗽和灰溜溜的心態回紐約。咳嗽持續了將近一個星期。禪七間的感冒以及發燒時那種煎熬如警鐘不斷敲響。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任意下去。開始調整作息,早晨 5點靜坐,晚上9點靜坐。下午抽時間步行。靜坐還是按照安那般那呼吸法門觀照呼吸。平時盡可能提醒自己心息相依。這兩日翻看自己曾經寫的一個《站在不呼不 吸之間

安般守意修證實錄》,才發現其實早在20103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用這個法門來靜坐,也偶爾到過那種不呼不吸的狀態,但是因為道理不是很明瞭,到了那個狀態不知道該怎麼辦,意識到以後馬上就從那個狀態掉下來。

      此前略知三十七菩提道品,回來仔細學習,才發現,粗略看過去的地方太多了,根本沒有落實到行動中。尤其四念處、四正勤沒有去仔細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和日常 行為。勤、精進、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為就更談不上。這才發現功夫不得力是見地不真,心行修為跟不上是因為太過放任自己,不知反省,返照,查找原因。為此 還專門寫了一篇總結:“三十七菩提道品,是入道的方法,也是檢驗的標準。換句話說,只有三十七菩提道品做到了,功夫才會上路。不論靜坐、參禪、念佛,如果 不相應,則需要用三十七菩提道品做一個對照,就能發現問題所在,要問自己,是不是每一條都做到了。同時按照這個去做,本身就是對治方法。“四正勤”很多時 候會輕易看過去而不留意,而這個地方才是需要時刻認真仔細檢點的,不僅在行為上要檢點,更要在起心動念時檢點,觀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莫以善小 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做好了,懺悔,持戒,佈施,發心,精進都起來了。我願所有看到這篇文字的諸道友,諸有緣,都能發心做到。(略去三十七菩提道品 內容)”

說來真是奇妙,這些地方對照去做以後,很快見到效果。反復看了南老師書中多處提到的安般守意、六妙法門以及十六特勝的內容。有一晚靜坐中竟清楚觀察到自己 已經保持在止息的狀態,跨越了止息則掉的障礙,終於明白了這個時候能夠知道自己止息,有時候又有輕微的呼吸,過一段又能止息,其實就是在觀。這一收穫竟然 要等待六年之久,足見自己業障之深。自那以後的幾天感覺身體一下子調整過來,以前很多亞健康的狀態幾乎全部消失。止息的境界在今晨的靜坐中依舊能夠進入。 感覺這才算真正在實修過程中嘗到了一些滋味。此時契入了老師說的“佛法是真的”,也才明白老師叮囑我要上一層樓所言不假。禪七感冒讓自己感覺踩空,卻在摔 了一跤之後跌醒了。

將一個拖欠了三年的作業一併交給老師。這是三年前達摩書院禪七回紐約後寫出來的一篇感悟,當時覺得“無語是真不二法門”,也就沒有寄給老師看:

      百花總惹蜂蝶忙靈山會眾安各方萬法本自解脫相卻為解脫設心法諸法本如不可說立言約說離言體飛粉演繹蝶戀花菩薩忘身生華髮心發安得居無住何妨此身常輪轉樂奉常伴大願王行滿微塵眾法界風瑟鷗鳴海潮音歷劫不辭演無生

是次禪七心得四字:感恩感冒。
祝老師及師兄道安!
學生 張爾欽 紐約
遙拜 

       尚德讀後:

      經中之王華嚴經中,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無一不勝境,

      最後歸到普賢行願。

      更妙的是,還是強調:

阿彌陀佛

二零一六年三月十八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道友來函

張氏

尊敬的張公尚德老師

您好!

昨日晚靜坐能夠覺知到自身氣住後,逐步遍滿全身,但清楚知道尚未完全充滿。了知這仍舊是靜坐過程中的境界而已。還未能在二六時中做到心息相依

今 日在讀太老師《楞伽大義今釋》時,世尊說,遠離內外境界,次第隨入無相處,又說禪有四種,如來禪,應當舍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太老師解釋,要 遠離這些禪的境界,放下了還要放下,那就歸於了無所得,一無所有。所謂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亦不依。我聯想到了心經中說的無智亦無得,淨除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還不夠,要將法執去掉,今次結合楞伽和心經,知道連智也是執,應當淨除智執。

我目前的認識是,在安般守意法門的修習 以及行住坐臥中,若理解了楞伽經所說,遠離內外一切境界,則應於安般守意的修習再提升一個階段,捨棄有相的呼吸生滅法,以及隨息、止息境界,都應當捨棄,捨棄或者丟掉身體上的覺受。一切身心意識均放下不管。維摩詰居士對舍利弗說的無相宴坐,我也已經能夠理解。 

請問老師,如此時放手,是否是在修行過程中失念,應先繼續安般守意證到心息相依,還是可以就此超越。 

另外上次發送郵件,老師在達摩書院網站上說經中之王華嚴經中,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無一不勝境,最後歸到普賢行願。更妙的是,還是強調:

阿彌陀佛

是否在無所歸依時,恰恰歸依佛之淨土。

請師慈悲解惑。

學生 張氏

紐約 遙拜

尚德讀後:

一、 本來淨土,無所歸依。

二、 儒家、華嚴的大丈夫,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很重要。

三、 此乃超世超智。真正放下必提起,真正提起必放下。

四、 知道息的長短、出入與徧身,這個知道息的差別性與普遍性的統一性,統一性的知道,並不全在一特定對象上。各類緣起,特別是法界緣起的道理,在此。

五、 應注意中陰身的轉世和佛究竟是什麼的問題,與「息」的關係又如何?更重要的是,在一切存在中的量子與電子,跟我們的腦部和全身器官的關係,又是什麼?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九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