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書院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讀書研討會

妙香密圓

2013/6/30

道友共唸今日研討範圍: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陳文能:

    香嚴童子是二十五圓通中第三位出現的,祂在以嗅覺聞香修法之前,釋迦牟尼佛令其觀有為相、有為法。世間一切現象皆有為法,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把有為法歸為六百六十法。有為法的共通現象是因緣所生、生滅無常,與自己本身可以相干也可以不相干,例如八識規矩頌中提到:九緣八七好相鄰,眼睛有九個助緣才能看見東西,嗅覺和耳朵要具備八個緣分,其中只要有第六意識,一想到可以有聽沒有到,有聞沒有到,所以客觀的有為法相可以跟我們相干也可以跟我們不相干。佛法將一切世間有為現象解釋為假有,假有會構成我們的煩惱,煩惱要抓也抓不住。然而即使是有為法,世間人事物的來去,在因緣條件俱足下,要擋也擋不了,要留都留不住,但人總喜歡搞一些有的沒有的,自以為留得住、擋得了,當然就產生種種煩惱與問題。

第三位登場的香嚴菩薩和前二位菩薩有些不同,第一、二位菩薩因苦寂滅道、不淨觀而產生大厭離,香嚴菩薩則是從諦觀諸有為相,從有為相如何產生、歸到哪裡,而不提苦空無我、苦寂滅道。但佛法當然建立在苦寂滅道上,其中智慧就在於如何超越有為相,香嚴童子修法的關鍵是起觀之前的「宴晦清齋」,祂把自己的身心搞安定、搞乾淨了,在止與定的狀況中去觀,藉由沉水香的香味觀有為相。講到此我想到一則印度的故事,故事中說一個修行者在森林裡靜坐入定了許久,一出定後聞到空氣的清香而不自覺多吸了幾口,卻聽到一個聲音喊道:「小偷!小偷!」,原來是守護森林的女神告誡其貪得無饜。香嚴童子入定後的起觀與故事人物有一百八十度差別,而人類也就是有了還要再有,這種不自覺產生的心念時時刻刻不停產出、犯錯,以致於現今科技無止盡發展,人類所持有的核子武器已能毀滅地球幾十次、捷運上充滿了低頭族…,正可謂:身後有餘望收手,眼前無路可回頭。人類一念的貪與癡,造成歷史、科學、社會、文明的發展產生絕大的壞處,例如對凱因斯資本主義的推崇使今日的商業行為不斷擴張,非但無法收手,連鬆一下手都不行了。所以修行也一樣,自己的煩惱心或清淨心要時時摸一摸,如太老師所說:「心理的起心動念自己要觀照。」,也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接著說:「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香氣寂然地來入,表示香嚴童子的身心已十分乾淨與清靜,祂起觀香氣的產生哪裡來?從木頭或虛空所生?都不是。我們知道諸有為法是眾緣和合,要找第一因是找不到的,如金剛經「去無所著、來無所從」,此時最關鍵的是「由是意銷」,意識所緣全部空掉,不再貪緣香氣或非香氣。有為法產生的作用是相對而非絕對,凡事的好壞乃因主觀的身心去抓取,才認為這是好、這是不好,香嚴童子從香氣的產生、來去等等,知道自己意識的作用然後整個放下,進到無漏功用行,因此如來認可祂,給祂香嚴的名號,此時祂達到塵氣倏滅,妙香密圓的境界完全進到常樂我靜,香氣對祂產生不了煩惱。所謂的「妙香」這是一般人到不了的功夫,密圓」的「密」字我解釋成細密、沒有漏失,因為完全圓滿智慧的光芒而沒有遺漏,以致圓滿通達,以上是我個人的體會作為報告。

天儀:

香嚴童子因如來教其諦觀諸有為相,祂看到煙霧去無所著,來無所從,了解到意識妄想即生即滅、來去無蹤,所以不須追逐。楞嚴經說「四大」和「五蘊」,人因四大種性的作用,所以分化了澄湛圓妙正覺明明的真心自性功能,發展成身體各部分的作用,所以我們能看、能聽,能感覺、思維和觀察,那是因為有四大,所以受時間空間所牽連。楞嚴經也講到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所有這些通通都是自己的識心分別,一切本來就是非因、緣非自然的,這是意思呢?經文的解釋是我們本有本覺明妙,自性本覺是靈明的,因明寂妄動才產生覺照的作用,但覺照非本來覺性的性明,因妄動的感覺照明,而形成所有有為的功用,有所為的妄動功用成立後,後生出各種妄性本能,性覺妙明,覺明為咎,因為這樣我們自己起了妄動,所有殺盜淫三種業力的作用就互相顛倒、繼續,此皆因正覺靈明的自性本體中,所具有明明了了的知性的變態,所以它本非因緣、本非自然。因了知了自性發生變態而產生妄念的功能,所以有山河大地一切萬有就有次第地循環著,持續變遷流動,終而復始猶如連續不斷,因生生滅滅所以沒有生滅。由於一切萬有全是覺性的妄動,唯一的解決辦法是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唯一只有從六根上自己去了,要自己去修正,把妄念、妄想、客塵煩惱化為自性無上的知覺。

    回到香嚴童子的修法,所以就不應該說是離開動或靜,離開阻塞和開通這種聞的作用,離開阻塞和開通就沒有聞的自性,這是我的理解。「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前面說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識心分別作用的緣故,所以我們若能守住真常,根塵識心就會應時銷落,我們就能捨棄生滅的作用,守住真常不變的自性。「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無漏真淨。」分別意識的性能只是虛妄暫時的現象,它只是分別思維意識的作用,不管是理性的真妄,或實相的空與有,或現象的實與幻,以及宇宙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是自性真心的功能所發生的作用,所謂的般若智慧,就是理性和實證一體的究竟正覺,是同樣的不二法門,所以能空所空、能見所見、能聞所聞皆不可得,這可能就是老師在講的空與有,老師說沒有空也沒有零,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不停生滅的,所以它沒有生滅。佛法的空不是空間、哲學的空,而是從有的連續性來說,所以沒有空。以上個人的見解,與大家分享。

劉純美:

    楞嚴經在講的都是找尋自性,所有的修行都是體悟一念清淨,我們自己怎麼去尋找此中的方法呢?香嚴童子在短短的觀想禪定中證道,祂絕對是已修法很久很久,才能在禪定中了解這些道理,我們向祂學習。

張國揚:

    這段文字中香嚴童子說「觀此氣非木非空」,我本來不得其解,在陳師兄的解釋下豁然朗,十分感謝。

陳世明:

    從以前到現在,聽到「有為法」和「無為法」,一直覺得掌握不住其中涵義,或說有為法是生滅的,例如:心理的變化,因心無常,那麼生滅的變化也算是有為法嗎?因它也是存在。說無為法是超越有為法的,依我的理解,例如:真如,通俗的解釋它是不變的、永恆的,可是無常的心也有真如的那一部分;有為法和無為法在佛經裡常看到,它明確的涵義,能夠讓我們掌握的,可以怎麼去界定呢?

卓連進:

     香嚴童子最初聽佛教導,仔細觀察一切有為法現象,此處的觀是深入的思維了解,真正把一切現象觀察清楚,而後祂辭佛獨居,宴晦清齋,把心的妄想斷掉,把妄念減到最小,讓心寂然安處,掃除心理一切妄念而處於一種止的狀態,所以祂能很深入的觀察烟的狀態。香氣因何存在?與我們的存在又有何關係?修行的重點在心法,意識妄念構成我們重大的存在,人的一生喜樂悲苦,所有問題都因意識而生,但話說回來,修行還需透過意識,能證到清淨、無為法還需透過意識,關鍵在我們如何運用,平常我們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因此有生滅,如果我們沒有念頭,就沒有生死的問題了,生死只是一種現象,生的定義是我們用意識建立的,瑜伽師地論說我們依現象建立名相,但我們抓著現象、抓著名而不斷往現象推演,所以妄念一個一個永遠不停相續,遍計所值,我們要斷掉的就是我們的遍計所值。我們的心不管是往外抓一切的東西或抓自己的意識念頭,我們要斷的就是這個,修行可藉由觀察相把意識的苦流切除,所以我們要時刻觀察自己意識流動生滅的狀態。香嚴童子的觀察不起分別心了,在唯識中說這屬於現量境界中,不隨外界跑,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念頭不隨外界轉而是「照著」,在寂靜中,觀察力量更強,更具有細微的觀察能力,若無法寂靜即無法觀察細識。

   唯識把識分成八識乃因識有不同深淺,二十五位圓通的修法不同,但原則都是通皆是透過外在現象用有我的意識來觀察,透過觀察把我的意淨除。因為每個人的身心狀況不太相同,何種方法和自己相應,或透過老師引導,或自己摸索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把意念制心一處。我們所有的妄念要戒除卻沒辦法頓除,但止到某一階段,身心的改變就可以頓現。香嚴童子已在止的狀態中,所以能很深入、很細微地觀察沉水香的狀態,看到烟的無從來去,了解到都是念頭在抓生滅的現象,而真正歸道寂淨時的妙香密圓。我認為陳師兄講的沒有錯,此處的密非指秘密,而是說止靜的現象沒有間斷,妄念不起,達到第六、七識斷了。我們要真正不執著要斷除第六意識,進到無想定,但即使達無想定、滅進定仍只是修行的過程,仍要繼續往前走。

    凡夫因妄念所起的一切行為、思想,所表現的都屬於有為法,百法名門論中將心法分得很細、講得很清楚,都屬於妄念所起的有為法,等到不起妄念,在淨念起用的心,真正歸到淨念的起用,則屬於無為法。凡夫所行的一切部是由妄念控制,妄念是沒自己辦法做主,而淨念是可以自己作主的,有辦法做主起的念頭就是淨的,簡單說就是歸到無為法。唯識說相都是虛幻的,和真如本體自性相關也不相關,相應時瞭解,不相應時不在,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自心所顯現,由妄念遍計所執抓來的影像,都是虛妄的,去抓也無用因為過了就過了,真正不去抓了要到第七是轉成第八識,在現量界中,在當下接觸不起第二念、不起任何念頭,這是用唯識來瞭解各種修行方式。

劉鳳櫻:

    經文中說的妙香是真正有聞到嗎?曾在打坐時聞到檀香味,但並沒有真正燒香,此處的香是實際的香嗎?

卓連進:

   現象本有,抓了就是有為法,不抓還是有,真正能不抓就是無為法。佛法並沒有否定現象,而香也只是用身體意識去界定的名。此處的香可能是實際的香,也可能是幻覺的香,但若色身轉化,在寧靜中身體各器官的味道可能都聞得到,色身一轉香味出來,但這仍是虛妄的,抓著香味還是妄念,雖然就靜坐而言這是好現象。

莊財福:

靜坐時的香味曾體會過許多次,曾唸誦楞嚴咒,唸到旁人都聞到檀香味,問過張老師,老師說好現象不理它,太老師說有時這並非佛菩薩現前,而是色身轉變時的體香,即使有不去抓它。

卓連進:

此處所說的妙香,其境界更高。佛法說善妙,而佛法的困難救在於其辯證,但辯證目的也是要我們不要執著,例如金剛經說「是名般若般羅密,即非般若般羅密」講了三次,「般若般羅密」要先成就此智慧境界,成就以後若抓住自己的成就,就非在般若般羅密而在妄念中了,真正成就而不執著才是「般若般羅密」。辯證的思維不易理解,但意思是成就後繼續往前進,例如進入無想定雖已十分清靜,但仍有細微的執著,就佛法而言還非究竟,阿賴耶識的瀑流仍不間斷,到第八阿賴耶識還有作意、觸受想識,這個本身都要轉掉。

劉純美:

和老師學習的過程曾令我痛苦不已,但痛苦過後慢慢去內省,體會老師的境界絕非我所預想,並思惟跟隨老師是因為自己想追尋,而去瞭解只要有得失一定會在痛苦中,如何能在痛苦的當下出離才是真正修行,所以我慢慢學習不為外境所動,學習無論得失都持有的定力,也觀察到心確實隨著外界順逆境起伏,如果心一直隨外界轉痛苦將無法止息,當我明白此道理時我的心突然停止了,我也瞭解到老師要我練習的是在這上面。在這當中過了好幾年,我也確實從中體會很多。每個人都很難不受外境影響,所以我們要不斷、不斷地練習,將外境給予的挫折當作一種學習和挑戰,就不會為了挫折痛苦煩惱,與大家分享我的感想。

卓連進:

修法最重要的是意識,相對來說主觀意識強的人來修行最好,楞嚴經說「堅固妄想」,但若在修行上用堅強的意識則很容易修,因為能為人所不能,用強烈的意志執行出修行方法。

卓連進:

    有為法、無為法、生住滅,這是講現象,楞嚴經說真常唯心論,佛法說真常唯心嗎?因為講常就落在語言,不斷不常還是落在與言,所以不可說,無為法究竟是不可說,是落在本來自性的不可說。真正要達到無為法需證到八第不動地菩薩,念頭不動,與外界不相應了,現量的境界。佛法是說什麼都把你否定掉,要徹底打掉念頭,念頭執著的程度有深淺,或與生俱來或後天薰息,尤其先天存在阿賴耶識的俱生習氣很難打掉。

莊財福:

    學佛講六道輪迴,回想人的一輩子都在此中,總在進步退步中來來去去。在俗世學佛,要一邊打掉自己一邊重建這是很不容易的。我的體會有兩點,第一是發心真做到無我只顧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很需要智慧,但還是要發心,例如太老師、張老師發心對我們的引導。我們做不到菩薩道的發心,但能以平實的小發心盡己所能幫助別人。第二是學佛的目的要心一境性 把所有的生心理作用抓在一點上定下來,讓心止在一點自性功能瞬間爆發,而證悟更多東西。因為我們見分相分自證分的功能一直都在,只是平時被蒙蔽住,若能心止住,自證分功能瞬間爆發能量很多,便能體會到原本就知道的道理。人的抓的根源是飲食男女,這也是投胎的根本,捨掉貪的最根本方法,師長們說不淨觀、白骨觀能夠打掉,若能打掉飲食男女,名利慾望更容易克服,要經常去修。道理聽聞的力道是有限的,要實際執行,生生世世去做。

卓連進:

    南太師、張老師非只教書而是傳法,師長真正做的是傳大法。發菩提心要歸到自性清靜,例如發下志願,要讀到小學畢業,或是讀到博士。發心真正學佛是很嚴重的,我們發凡夫的心仍是會變異的。真正的發心要證空。在家修行的環境確實不利的,終日須面對自己的問題、親朋妻友的問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在家人是難修行的。不過若在真修行中,從污泥中生長的成就更大。

今日研討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