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雲和月

                                      可 了

吾師張公近二十年來,從事整個中國與世界文明的改革開放,與古今中外人文精華的統一。他近二十年來在各地的文化交流是這樣的:

一九九○年四月應上海哲學會和上海中西哲學文化交流學會的邀請,在上海華僑賓館松鶴廳報告:「禪的超越性」和「煩惱與解脫」,當天曾任上海市長、當時為市長顧問兼管轄東南六省經濟決策的汪道涵先生來拜訪吾師。下午應華東師範大學的邀請,至玉佛寺演講,馮契先生致詞,表達對老師的歡迎與推崇,並且期望老師為民族、為文化共同努力奉獻。

一九九○年四月應上海中西文化交流協會主席馮契先生及中國哲學史會會長任繼愈先生的邀請,在北京文化界高層領導與學術界做了禪學座談。

一九九四年八月在山東大學第二屆墨學國際研討會上報告:「墨子哲學的中心:愛」。

一九九五年四月在西安師範大學當代哲學與倫理會議上報告:「建構所需要的哲學與倫理」。

一九九五年九月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中西比較哲學會議上報告:「物自體」。

一九九六年廣東羅浮國際道家會議上報告:「老子生命哲學系統的開展」。

一九九六年八月在湖南岳麓書院紀念朱熹國際會議上報告:「〈學記〉對成就儒學的重要性」。

一九九七年五月參加香港孔子思想與二十一世紀國際會議上報告:「中庸思想系統的開展」。

一九九八年四月在臺灣台中文化中心報告:「什麼是真正的愛」。

一九九八年八月在湖北大學報告:「禪話精要點滴」。

一九九八年十月在河南夏邑儒商會議上報告:「什麼是理想的儒商?」。

一九九九年五月在北京大學報告:「唯識三十頌」。

一九九九年七月在武漢和長沙科技大學報告:「科教興國、人文治國」。

二○○○年九月在香港孔教學院七十周年院慶上報告:「重整儒教」。

二○○二年九月應廣東雲門寺佛學院建院十週年慶祝邀請送交一份報告:「雲門禪與當代社會」。

二○○七年四月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報告:「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問題」。

二○○七年四月應上海電視紀實頻道《文化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廟講堂和文匯報邀請報告:「中國傳統文化與文人之道」。

二○○七年六月在臺灣台南市政府報告:「全面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在重建印度的唯識哲學」。

二○○七年八月應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請送交一份報告:「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成就在哪裡?」

二○○八年八月在上海圖書館報告:「中國的飛昇 世界的希望」。

二○一○年十月應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邀請,在廣化寺做三天報告,題目為:「六祖惠能是怎樣悟道的、禪門泰斗 南公懷瑾先生的《禪海蠡測》、禪與中國文化」。

二○一一年九月應北京大學儒學院邀請在北京大學治貝子園做二天報告,題目為:「《中庸》思想系統的開展、哲學的統一性」。

二○一一年九月應清華大學羊滌生教授的邀請,報告:「禪與幸福人生」。

最為值得一提且為中國未來發展一大事因緣的是:吾師尚德先生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親傳南太老師所授的「六字大明咒」。

二○一二年五月在奉化雪竇寺做二天的報告,題目為:「什麼是唯識、散談唯識學」。(以上講演內容,可參考達摩出版社出版的《禪的超越性》、《張尚德演講集(上)》、《張尚德演講集(下)》、《中國人是真的》、《禪與中國文化》、《中庸思想系統的開展》、《散談唯識學》等書。)

吾師張公尚德先生無一不都是為中國和人類自由、民主、公平、正義奮鬥與效法中外往聖先賢,在一個時代的重建文化鐵路上做努力。

 

    吾師張公一生協助和創辦了三個書院。一個是在臺灣苗栗獅潭成立達摩書院,是一所私塾性的學堂。群山環抱,小溪涓涓,綠竹依依,四方來者都讚為世外桃源。因是達摩書院,所以著重達摩的印心經典與禪定,志在明心見性,在絕對的自由中隱含著絕對的嚴格,在絕對的嚴格中隱含著絕對的自由。

 

    達摩書院的院旨是:

    一、以修證達摩禪為宗。

    二、以契法報化三身為志。

    三、以印心的楞伽、悟道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理事圓融的華嚴為本。

    四、以清淨圓明、了不可得、維摩不二為總。

    五、以常樂我淨、四無量心為歸。

    結語──歷劫修行:

    歸命十方

    超越十方

    普照十方

 

    達摩書院繼承的禪是:

   一、達摩是中國禪宗初祖;在印度得法於禪門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後在中國傳法於禪門二祖慧可;告知慧可「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並賜偈慧可:「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付託禪門印心經典楞伽經四卷;開示梁武帝:「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二、達摩禪超越有與無,成就無為法又超越無為法,超越一切,超越也超越。

    三、達摩書院遠崇達摩傳承;中習禪門風範;近稟禪門泰斗南公懷瑾先生教誨:首示「孤寒貧露」,繼囑親證佛所開示種種。

 

    達摩書院因有太老師 南公懷瑾先生的無盡鼓舞與勉勵,祂至為器重,特書「達摩書院」四字,高懸其上,這應該是臺灣未來新的文化遺產。

 

    吾師近年來希望透過重新整理和解釋《成唯識論》,用譯述韋達先生的中譯英版本:「唐玄奘的成唯識論」,同時討論歐陽竟無的唯識抉擇談、印順的唯識學與方東美和南懷瑾老師的唯識學,雖年越八十,猶日以繼夜的不畏勞苦,著作了《唯識新引》一書(現已在達摩出版社出版四冊)。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語言,試圖指出解說東西方精華文化思想會合的難處在哪裡,在西方人文思想和實際生活中,為什麼缺少東方人的境界和缺少某些語言文字的表達與詞彙,來發揚唯識學。企圖讓西方人也真知道中國最寶貴的學問:唯識學。同時,他也相信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就是因為當時唯識學的興盛。更堅信東西精華文化的會合,將唯識學見康德,將康德見蘇格拉底、孔子、老子和一切往聖先賢,是一條最好的捷徑。同時於二○○五年創辦了「中華唯識學會」,南太老師為此學會的名譽理事長,吾師則為理事長;二○○九年十二月「中華唯識學會會訊」創刊號出刊,一直至今。讓古今中外學術上共同瞭解一個根本問題:人從哪裡來?人本身的問題與存在的究竟是什麼?唯識學裡說得很清楚。

 

    另一個就是老師在香港參加國際儒學會議上認識貴州大學張新民教授。因北京有個中國文化書院,吾師也本來是中國文化書院的導師,又是張岱年先生辦的孔子學會的副會長,所以告訴張教授貴州很需要一個中國文化書院。因此張教授在貴州大學成立了中國文化書院,現在也是書院的院長;而吾師亦是中國文化書院的名譽院長。此書院在研究、傳播和推廣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第三就是在湖南湘潭成立道南書院。

    道南書院的對聯是:

    「容止汪洋,大道中虛涵萬象。看人物風雲際會,搖洞庭八百里煙波。兼壯乾坤,開啟仁山和智水。

    景行南嶽,曠懷內瑜瑾一心。將古今經典傳承,究華夏五千年文化。以新日月,步趨先聖與時賢。」

    今引張新民院長一信之部份內容,告知創辦道南書院之困難。他說:

 「道南書院創辦之事,雖屢與湘潭地方人士談及,然皆言未盡意,興未盡酣。蓋汪辜會談,人人盡知,唯先生擁慧前驅,導夫先路,則詢之世人,絕少與聞者。雖幽德潛光,愈見真金,然設若無先生與汪(道涵)、馮(契)二氏之先期晤面,成為歷史性之大序幕,茲事尚不知有何詭譎變化,至少必有時間之推遲,則斷可知之矣。

先生謙光照人,從不自炫,自以為赴滬之事,乃受國學大師南公懷瑾先生之囑,功在他人,永當銘志,故乃有意創辦道南書院,以紀念汪(道涵)、南(懷瑾)二公焉。如此良苦之用心,真可謂揚人之長,不遺餘力,修己之德,唯恐後人。誠可謂君子之道闇然而章,豈能弗令人肅然起敬乎?

尤有甚者,《壇經》載惠能於五祖門下得法後,五祖嘗送其至九江驛,並雲:「汝去努力將法向南。」又《五燈會元》:「五祖自後不復上堂,大眾疑怪,致問。」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復問:「衣法誰得邪?」祖曰:「能者得。」則可見大法南傳,唐代以來即為一不諍之事實。蓋乾坤變化,地氣轉移,南方人才蔚然聯袂興起,已駸駸乎為一勝國矣。故創辦道南書院,實乃有意上承文化之正脈,稟受天地之浩氣,因應時代之需求,以證斯文之不喪。慈悲大願何等深廣,用心何等良苦哉!

處今日之世,創辦道南書院,絕非易事,莊子豈不早就有言:「世與道交相喪。」道雖一日不可無,乃人之所由,然世異事變,人心陷溺,攘攘紛紛,頭出頭沒,群皆趨利,不謂之世喪,曷可能乎?世喪至極,必是道喪。故有識之士,無不痛心疾首,汲汲謀謨,多方呼籲,思有以變之。唯社會積弊,首在人心,倘習染不除,氣質不變,種子現行,現行種子,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欲求民生安寧,無異緣木求魚,曷可能耶?如此則道南書院之創辦,雖難免不遭時艱,必受蹇困,仍當孤軍奮起,闢路尋徑,擇津開航,為世人樹明燈,為天下開太平。倘一線之希望尚存,即千古大事因緣,必具大慧眼,善巧方便,經權兼用,始可最終成之也。」

 吾師在道南書院這幾年不斷的主持禪修,培養了來自世界各方的精英,有美國、澳洲、日本、俄羅斯、大陸各省……等等。他知識淵博、語言生動活潑、妙語如珠、旁徵博引、禪門功夫深厚,表現出一代宗師的文化素養與文化精神氣象。現已年八十二,仍心繫人類文化的發展,孜孜從事此整個人類文化重整的艱苦任務。他相信:

    人類必會走向一家;

    世間的真理是一樣的;

    中國一定會恢復自己的高貴;

    人人都是真的。

二○一○年五月吾師張公尚德先生,在湖南道南書院主持禪修,有覺渡道友寫就參學記錄,述及吾師張公禪法細緻慧心,特引錄如下,以供參閱。

 

拜尚公夫子,悟無我至理。

「陳子昂詩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人之生生死死,於念念中遷流不止,其奈之何?』

因讀懷公夫子之《禪海蠡測》、《楞嚴大義》,景慕禪宗,念念不忘,紅塵萬丈,拖泥帶水至今。期間曾獲懷公親示慈旨,蒙首愚上人神咒灌頂,自忖聞罄音而心寂,了知諸行無常、萬法歸寂,卻終不踏實,原因在於『我悟空』、『萬法皆空我不空』,有個『我』尚在,此『我』念在,無數念攀緣不盡。

今蒙尚公夫子不棄,允准參列法席,入室扣請教益,即問:『既然諸行無常,我人如何於無常中得解脫?』

師示以一偈:

『視一切因為善因,煩惱即菩提,終會解脫;

看任何緣為非緣,緣起必緣滅,無緣要隨。』

後又手書一偈告誡:

『有幾日齋糧,便過幾日;

得幾天緣份,便住幾天;

本來清淨無事也。』

後一日,師示:『你能不能不要再在佛上搞了?』余愕然不知所對?

十餘年來視佛法為命根,誠以為『生之寄託,死之安慰。』

尚師手段毒辣,上來奪人命根,夠狠!

又訓曰:『你說說怎樣才能改變你那個愁眉苦臉的習氣?』

更是一語戳在痛處。

余正因歸命無處,寢食難安,諾道:『要證空。』

劉師兄於一旁指點:『要無我。』

余心下一驚:『若非實證人我法空,無我談何容易?』

法會即散,師之棒喝機鋒歷歷在目,時時參究,卻發現:『我』之一念,遍覓不得,既無『我』念,何處不通。

原來是諸法不空唯『我』空,把一個虛名羈絆了性天風月,無此虛名,不一樣饑餐困覺?飲趙州茶、餐雲門餅、領德山棒、聞臨濟喝、讀慈明榜的只不過是一個『人』而已,沒有什麼我不我的。

尚師六月以『本無話頭,何以又有話頭?』示諸學人,此話頭豈不異於『本有話頭,何以又無話頭?』空空有有,陰陽相生。

《肇論》:『動寂雖殊,而莫之可異也。』

《楞伽經》: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世間恆如夢。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

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所謂『兔角不必無,虎尾不必有。』如是如是,豈有我之安身立命處。

  現與拙荊分室而居,孤身淨修,神光照注,新陳代謝,陰陽消長,安般、白骨、洗髓、易筋、施身、定光、持咒,隨意而為,卻是依了尚師一句『你不要在佛上搞了。』因為已沒有一個『我』了,只是這個人而已,同與一切的存在生生滅滅罷了。

  又憶席間有位法師曾與尚師辯論『了生死』的問題,尚師說無有生死可了,法師卻信不過。依愚淺見,問題就在這個『我』上。寄語天下求至理者,此處禪風綿密踏實,須得膽大心細、致誠參求。

  大唐盛世,有六祖、玄奘、窺基、李長者諸公通禪、通唯識,帝王、士大夫、販夫走卒望風景從,用師用友,以至於萬國來朝、而今何幸有諸禪德並現於世,中華崛起必矣。」

 

由上引可看出,禪宗心要,教授師以平常語句,直接了當的機鋒方式,活潑運用,開啟學人慧思的方法,如飛鳥掠空,仙珠走盤,了無痕跡。有時說是成非,有時說非成是,有時肯定,有時否定,有時不肯定也不否定,無一定法可循,目的就是在考驗學習者的見地與實證工夫,引其契入本有大智、大仁、大勇。

 

最後要說的是:禪宗的文化,證悟者,在未悟以前,都已做過長時間禪定苦行的工夫,在上師的片言開解之下,頓然而悟。悟後要起修,還要依止上師數年或數十年,學問德業,在操持行履之際,篤實履踐,隨時鍛鍊所悟的道果,把上師的精華吸收、深化,再加以發揚光大。

禪門說: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長江後浪推前浪,傳承繼起與創新,來日方長:

中華在望

     

附:

    張老師說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傳六字大明咒的小文。

 

中國清涼月、人人清涼聲明

北京帶領中國往前走,未來是有希望的。

                                       

    漢朝盛世的時候,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

    尚德在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公開傳授 南公懷瑾先生的六字大明咒,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上,絕對不是一件小事,是北京在智慧上所展示的一大事因緣。

    音聲陀羅尼中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是東方文明的聖樂,它和西方文明清淨面的總結「哈里路亞」是一樣的。所以樂聖貝多芬第九號大合唱歡樂頌徹底回歸到「哈里路亞」,是有道理的。這不是宗教,而是人性在絕對解脫自在中,一種無盡喜悅美好的讚嘆。

    過去人類任何人的美好身心,無一不在此中。也就是說,往聖先賢的聲音就表現出這種聲音。人逢喜事精神爽,聲到清涼萬境閒。

    中國的聖者孟子說:看一個人的眼神,就知道這個人怎麼樣。

    其實,聽一個人開口的聲音,也就知道這個人怎麼樣。

    睡覺鼾聲如雷,不是身體有問題,就是太累也。那清涼是出不來的。

    現代世界文明的問題,就是「大鼾聲」太多。

    尚德這些年來,傳播南老師傳我的六字大明咒,我已對祂的傳授做了交代。來日方長,中國未來會在六字大明中,人人歡樂。因為它是透過清淨愉悅的音聲,自己歸到自己,既非宗教,也非哲學,更非煩惱,而是無盡清明與喜悅。

    結論:

漢宮清涼月,到處擣衣聲。

中國清涼月,人人清涼聲。

二○一三年三月九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