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沒有體

中華唯識學會理事長

黃高証

 

    一、前言

幾千年來,人類除了穿衣吃飯睡覺以外,也常常關注幾個問題:存在到底是什麼?我到底是什麼?現象的背後是什麼?生命的內容是否流轉不滅?這問題往往使人走入獨斷說,也就是藉心靈概念的作用去抽象外界萬有,設想神、梵等之存在,萬物從祂而來,最後也回歸於祂,因而有靈魂學、宗教與本體論。

但唯識學是建立在覺性認識的經驗與超驗實證上,來說明身心變化,以及身心與外界的關係。既不是本體論的常見,也不是虛無主義的斷見。此文即在說明唯識學的根本識----阿賴耶識無體。

二、本體論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 《範疇篇》中,用十個範疇來界定「存在」,其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範疇就是「本體(或實體)」,意指一切事物的主體或基質的基礎。只有本體才能獨立存在,至於其他範疇(如量、質、關係、時間、地點等)都要依附本體而存在。本體之為原始存在,有三種意義:

1.定義之起始:在為其它存在的屬性下定義前,要先說出其本體的定義。

2.認識次序之起始:要完全認識一種事物時,需先認識其本體。

3.時間上之起始:從時間上看,先有本體,後來才有其它範疇。

由是亞里斯多德把形而上學稱為本體之學。不僅如此,他還把本體再區第一 實體,第二實體。並以第一實體作為支撐著其它一切事物的載體,甚至視其為各類事物存在的“前提條件”。第二實體則是次級的本體。這一區分,為後來的基督教神學提供了論證基礎。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也依據亞里斯多德的本體思想,提出了三種本體: 物質、 精神和上帝。希望借用上帝來統一第一體和第二體的分離矛盾。可見西方哲學很多是圍繞著與“本體”有關的命題來發展。

笛卡兒透過本體論來證明上帝存在, 蘇格蘭哲學家休謨則認為本體論完全沒有經驗證據的支持,於是試圖全面且徹底地推翻本體之假說。德國哲學家康德又提 出「物自體」是人不可知的,用十二範疇來開展其批判哲學。從此這些建立在語言思辯的概念:「本體」、「物自體」,便成了西方哲學在形上學的邏輯推論裡面,不可或缺的詞端與論辯。

不過到了20世紀,由於量子物理和相對論的出現,將以前所認為的實體界限打破了,時間的絕對性也不存在了。尤其是一切物質分析到了量子尺度時,出現波粒二象性與非定域性,即有形的粒子特質,可轉化為無形的波動特質,物理量測也出現不確定性,那麼實體的界限何在呢?

三、阿賴耶識無體

以唯識學的《八識規矩頌》為例,它不談「本體」、「物自體」,而是以阿賴耶為根本識,開展其它七識,來解釋存在的輪迴與超越。

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以其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阿賴耶識為無覆無記,不在善惡矛盾中,能含藏一切種子。種子起了現行後,阿賴耶識的種子又反受前七識現行所熏,故為所藏。同時,阿賴耶識還被染污末那堅執為我,故名執藏。它有別於西方本體論的地方,大致有如下幾點:

1.符合三世因果:佛法不承認有個恆常不變的自我,但是佛法強調三世因果。眾生本具佛性,但因一念不覺,故輪轉生死。在唯識學的設計中,是以阿賴耶識為三世因果之基礎,來解釋眾生的輪迴受生。當現實生命結束時,前七識失去作用,阿賴耶識最後離開色身。等到下一期生命開始時,無論胎生、濕生、卵生、化生,最先投生的也是此阿賴耶識。若無此識銜接三世因果,就無從解釋六道輪迴。

2.不一不異:阿賴耶識可攝持因果。所謂因,指潛在性的種子。所謂果,則是現行果報。阿賴耶識、種子、現行,三者不一不異。不一也者,因是因,果是果,故不是一;不異也者,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所以不異。

3.非共非不共:在因果輪迴中,阿賴耶識即是業力。各期生命之色身雖有分段生死,其業力則貫連不斷。那麼眾生的阿賴耶識是共還是不共?筆者答:非共非不共。原因是業力有別業與共業:眾生各自有其命運獨特性,故阿賴耶識非共;但眾生又同處時代環境的共業,故說非不共。

4.非造物主、非無因生:阿賴耶識雖含一切種,但種子必須待條件完備後方能生起果報。也就是除了種子的自身的親因緣外,還要有所緣緣、等無間緣和增上緣等,才算是因緣具足。這便否定了不需要其他條件也可永遠生起現行果報之外道思想,也破斥以造物主為萬物本源的主張。

5.非斷非常: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如瀑流中的水滴,剎那不住。前種剛滅,後種即生,而非常住不變的。若種子有常住性,那麼世間一切事物便無從變化了,而且迷者恆迷,智者恆智,凡夫又該如何透過淨熏來提昇自己呢?由於此識性剎那剎那因滅果生,因滅故非常,果生故非斷。非斷非常,是緣起之理。

6.非一因(single cause)多果:依唯識學,宇宙百法萬象一一都由自身的種子作親因,它們皆是同類相生。例如由有漏種生有漏果,無漏種生無漏果;不同色法種子生起不同色法現行,從各類心法種子生起各類心法現行,彼此不相混雜。絕非單純設定一本體,就要來包含萬類色心果報,更不是像唯物科學一般,把心法之因歸到色法上。

7.無時間起始:阿賴耶識從無始以來,展轉相續。但並非有一獨立於阿賴耶識以外的時間,可為依循之基準。亞里斯多德把本體當成是時間上之起始,唯識學卻是把時間歸入不相應行法,因為三界諸天,時間各異;超越三界,更無壽者之相。這就是說,時間也為幻,怎能建立時間之起始呢?

8.凡夫不知,唯聖能明:康德認為物自體不可知,唯識學則不然。阿賴耶識為無覆無記,屬有漏位。其心所只有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其所緣境則是與業力相應的色身、人事物與器世界(如山河大地)。但阿賴耶識所開展的了別功能和了別對象,都非常微細,不是凡夫的狂心所能覺知。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除非轉至菩薩道無漏位,在一切中超越一切,就再也沒有無記了。大菩薩和佛起用時,第八識的心所除了五遍行外,還加上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與善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故能以純善契應一切法,就像《八識規矩頌》結論所說: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9.超越我執法執;建立阿賴耶識的目的之一,是要藉此破除我執與法執。由於凡夫隨著外境飄蕩,在煩惱中生死輪迴,所以佛說唯識,來讓眾生各自反觀反照,以超越主觀與客觀的一切束縛,最後對超越也無所執 ,實相無相,實體無體。因此,《大乘密嚴經》言:「世尊說此識,為除諸習氣,了達於清淨,賴耶不可得。」

10.    既然不可得, 那麼究竟還說不說阿賴耶識呢?

答:佛說阿賴耶,即非阿賴耶,是名阿賴耶。

所以華嚴經言:

一切法無體。

 

2016年三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