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於八識中的分限與配置

黃高証

人的染污業力是由無盡煩惱推動的,煩惱的形成又與自己的個性、修養、習氣等有密切的關聯。我們如何了解它呢?在佛法中有不淨觀,一般只觀色身壞爛,但若能對內心的煩惱不淨,有深度的反省,更有助於人的自覺。

本文討論《八識規矩頌》中,諸煩惱與八識的分限與配置。《八識規矩頌》重點在於轉識成智,內容包括四部分: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要想轉識就得先轉煩惱。

《八識規矩頌》根據《唯識三十頌》與《百法明門論》,將煩惱分成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實際上凡夫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煩惱。有時我們希望自己沒有煩惱,但凡夫都逃不掉由無明而來的生老病死,人怎能沒有煩惱呢?所以佛法常說人有八萬四千煩惱,但世親菩薩為了論述方便,故歸納成以下之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分大中小三種)來討論。

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

小隨煩惱:忿(不滿)、恨(恨意)、惱(惱怒)、覆(隱瞞)、誑(欺誑);諂(諂媚)、憍(自大)、害(害人)、嫉(嫉妒)、慳(吝嗇)十種

中隨煩惱:無慚(恬不知恥)、無愧(對人無恥)二種

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惛沉、掉舉、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

隨煩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往往表現在形色上。大隨煩惱涵蓋最廣,前七識都有,中隨煩惱只在前六識,小隨煩惱唯有第六識才有。表列如下: 

 

第八識

第七識

第六識

前五識

 

根本煩惱

貪(愛)癡慢見

 

貪瞋癡慢疑惡見

貪瞋癡

隨煩惱

大隨煩惱

 

大隨煩惱

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

 

大隨煩惱

中隨煩惱

 

:未轉識成智前,第八識雖無煩惱,但仍為有漏。

 

一、八識與六根本煩惱

   第八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非善非惡非染污,故無根本煩惱。第八識能顯一切存在全體,假如第八識的天性是煩惱的,那怎麼可能受善法所熏所依呢?反之亦然,因此第八識無覆無記,沒有根本煩惱,當然也沒有隨煩惱。

第七末那識是有覆無記,非善非惡有染污,末那識恆審思量,執第八識為自內我,因為有了「我」,故隨之有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根本煩惱。我癡就是無明,意指被虛幻不實的我相所迷惑,不得解脫。我見乃是執著第八識。以為有個實我。我慢就是自恃倨傲,獨以為尊。我愛則是永遠的自我戀。此四者常擾濁內心,使前六識成為雜染,永處生死輪迴。另一方面,由於第七識內執有我,無所懷疑,故無疑,又因愛著於我,故無瞋。

第六識有善惡與無記,所謂善惡,牽涉到身口意三之造業。因此第六識是身口意業的總指揮,自能思慮,能緣內境與外境,具足一切煩惱(根本煩惱與隨煩惱),也具足一切善法與無記法,常依違於善惡之間。

前五識的根本煩惱只有貪瞋癡,沒有慢疑惡見。沒有慢的原因是,前五識只緣外境的色聲香味觸,且是在根境相觸的第一剎那之現量,不假分別、率爾現前,既然沒有比較高下,何來慢心。前五識本身無法思維,所以沒有疑惑與惡見。

曾有人問筆者,前五識既是現量,為何有貪瞋癡?筆者的回答是:其關鍵在於身體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眾生都想離苦得樂,前五識遂在色聲香味觸的順違境上做出取捨,皆屬覺受之條件反射,不待分別。如貪著飲食男女即為一例,這也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的原因。若貪不到就瞋,且永遠陷在人事物的愚癡中,因此前五識有貪瞋癡。

以上所說的根本煩惱,是煩惱大樹的根根,由此開展出枝繁葉茂的隨煩惱。這些隨煩惱是為了幫助根本煩惱取得暫時性的需求而起,但同時也喪失了「無我」的慈悲智慧。所以要了解自己,得先從隨煩惱下手。

 

二、小隨煩惱(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等)的特性:

1. 小隨煩惱多隨著人事物的導火線,作種種比量或邪見的非量後引起。小隨煩惱的累積常會導致情緒的發洩,等到時過境遷,小隨煩惱便隨之展轉,此消彼長。

2. 十個小隨煩惱彼此表徵不同,行相粗猛,形之於色,可以各別展轉生起,而非同時俱起。

3. 只有第六識具備小隨煩惱,由之指揮行動。前五識只有現量,沒有比量與非量,故無小隨煩惱,第七識唯執阿賴耶識,不緣其它,亦無小隨煩惱。

十個小隨煩惱轉來轉去,甚至由愛生恨,都是自我防衛機制,為了捍衛第七識的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小隨煩惱之所以稱之為「小」,乃因為它常依他而起,隨境而轉,並非指它的影響力小,列國的合縱連橫,兩軍交戰,生靈塗炭,都是由此引發。小隨煩惱要造不善業時,必然是無慚無愧,也是昏沉或散亂的,因此中隨煩惱與大隨煩惱常與之俱起。

 

三、中隨煩惱(無慚、無愧)的特性:

1. 遍諸不善心,為不善業因,介於依他起的小隨煩惱與自發性的大隨煩惱之間。

2. 由於無慚無愧,身口意容易造不善業。

3. 前六識都有中隨煩惱。第七識專緣第八識,無所謂慚愧不慚愧。

中隨煩惱是不善業的推動力,但在色界、無色界天都沒有不善業,所以暫時沒有中隨煩惱。等到色界、無色界天人的天福享盡時,心生恐慌,謗無涅槃,則又落入中隨煩惱的範疇,牽動不善業,再歷輪迴。

 

四、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惛沉、掉舉、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的特性:

1. 大隨煩惱遍諸染心,可與中隨煩惱、小隨煩惱俱起。但只有大隨煩惱不一定會造惡業,除非中隨煩惱、小隨煩惱也來幫忙。

2. 大隨煩惱不待外緣,自發而起。譬如有人久處無人島或太空站上,雖無外人互動,仍是在昏沉散亂掉舉中。

3. 前七識皆有大隨煩惱。因此,即使修無想定,滅掉前六識,入了無想天,仍然離不開大隨煩惱。

要注意的是,二十隨煩惱不是只有人道眾生才有,實際上,這是依據四禪八定的修證來設計的。小隨煩惱的忿、恨、惱、覆、害、嫉、慳等七法,與中隨煩惱的無慚、無愧,在三性中,唯屬不善,屬於欲界範疇,其它隨煩惱兼有無記,可通色界與無色界,稍後敘之。

人在欲界,老是和人事物的是是非非糾纏不清。一旦進入色界初禪天,離生喜樂,不再受欲界隨煩惱(小隨煩惱的忿、恨、惱、覆、害、嫉、慳等,與中隨煩惱)影響。但是小隨煩惱的「誑;諂」很厲害,可通欲界和色界初禪,這是因為初禪有大梵天王、梵輔天臣、梵眾庶民三層次(色界唯此初禪有王臣民庶之別。二禪及以上諸天便無此也)。大梵天王自誑唯我能生一切天地人物,有權威之王必有諂媚之臣民,故誑、諂於色界初禪猶存,到了二禪方泯。

另外,還有更強大的小隨煩惱「憍」與大隨煩惱,通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憍是依世間名利而自大,色界、無色界的憍是自命清高,自我陶醉。可見無色界天仍逃不掉「憍」與大隨煩惱。色界、無色界無不善業,但有染污,原因便在於可通無記性的小隨煩惱的「誑;諂;憍」與大隨煩惱上。要解脫煩惱,非跳出三界,行菩薩道不可。

 

五、人工智能(AI)與人

如今人類正在發展擁有情感的人工智能(AI)機器人,AI機器人可以透過不斷學習來修正自己的應對能力,先是觀察環境,從環境中收集數據,再對大數據做假設,然後是評估種種假設來決定行動。AlphaGo機器人已擊敗世界圍棋棋王,未來或許也會有機器人透過學習之後,不再以服務人類為使命,而是以自我生存為優先。但它們絕不可能在體會到世間無常後,主動跳出機器人生,一心參禪學佛,歸到至真、至善、至美。這是因為它們並沒有與生俱來的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更沒有阿賴耶識投胎。沒有阿賴耶識,那要如何轉識成智呢? 沒有煩惱,何來菩提呢?所以即使機器人可以通過圖靈測試(Turing test),表現出與人類相似或無法區分的智能,它終究還是機器人。

人則不同。人一方面很可憐,老是不自覺的指揮身口意,創造種種看似合理的因緣條件,有意無意間把很多事合理化,來滿足自己貪嗔癡的形式與內容。若滿足不了,便指責他人,把自己的煩惱傳播給大家。如此如此,搞死自己,也搞死別人。但另一方面,人也很可貴,原因在於前七識有煩惱,而唯識的設計上,第八識無覆無記,沒有根本煩惱與隨煩惱。所以人雖然身處煩惱,還能正視煩惱,在痛苦中與之搏鬥,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由此反省到這惡性循環的可怕,人不自侮,誰能侮之?原來所有的貪求,所有的報復,都是在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的協力下,自編、自導、自演的悲劇,就像拼命追咬自己尾巴的蛇一樣,會把自己搞死。從此猛然翻身,不再被虛妄不實的煩惱所欺騙,最後超越煩惱,因為煩惱本幻啊。

總之,人之所以異於AI者,幾希,

能轉識成智,在煩惱中顯現菩提也。

 

本文為中華唯識學會2016年三月12《八識規矩頌》上課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