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社會

王興洋

    大自然與人文社會都是普羅大眾的公有財。大自然賦予人類輕鬆與自在,人文社會提醒人類倫理與和諧。羅漢悟道於自然,菩薩成就於社會。此四者都值得我們親近,我們亦因親近而得到不菲的回饋。

    人類認知不同於自然萬物,已顯優秀。社會存在於人類,必顯功能。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原始認知下,人我經由學習,而有存在的價值認知,並盡一己之力,努力突顯自我成就。此原本無可厚非,然以排他性而彰顯獨特之功能性,也正侵噬人類之認知。文字語言已顯不足,名譽華飾尤為重要。在社會功能性被異常強化之際,人類需求的普羅價值已逐漸被扭曲,我們扭曲名字,名字亦扭曲我們。在世俗化下,我們正逐漸失去了平等心、同理心、率直之心,即內心已正逐漸失去自然之性,不再簡單。在我們如同普羅大眾,皆具回饋大眾之行時,存在於我們的自我或許已增加了驕傲、自卑、憂愁、貪婪等非理性之個性。言說之極,因言遣言,驀然回首既然有能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大眾之行,而何須彰顯「布施」之名或一己之名時,恍然了知大自然萬物何嘗不是如此,你我普羅大眾的存在亦是如此。《華嚴經》云:「隨順自然智」,《楞伽經》云:「依二密法門,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即如是說。云何緣自得法?離言,言語道斷。云何緣本住法?離念,心行處滅。又《楞伽經》云:「聖境界離」,遙指可貴之處,並暗喻不可執著,應該因緣際會,隨順法性而不變。「離」歸何處?轉法、轉智、轉界、轉物。雖離,然亦融合也。故說羅漢因之而悟道,菩薩因之而成就。

    「歡喜做,甘願受」,是法人慈濟「心生法生,法生心生」膾炙人口自勉詞,也願自我勉勵心心相印,不離本心。

〈有感慈濟事件〉

 

尚德讀後感:

1.     許多大禪師都強調無修無證。

何也?

法身無相,修證又何為。但先真知法身,方悉無修無證。

果位與次第,還是成佛所必經者。

道家說復歸於嬰兒,

孟子稱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佛家強調嬰兒行,

由是諸說,眾生只要歸到原本天真無邪,即無証無修也。

謀財必貪,固勢必亂。

如此!

如此!

2.       莫以心逐心,勿使佛用佛。台灣最近在討論慈濟的捐款帳目,慈濟證嚴法師,慈悲喜捨示現者,料彼個人非貪財固勢。

3.     天主教德雷莎修女,因捨己為貧困大眾,服務一生,得諾貝爾和平獎,有心人要為其搞組織,她去了以後,說:

我心中只有愛

若真大愛,必無涉俗世之貪財與固勢者也。

4.     王興洋道友佳作,實為語語中的。

 

二零一五年三月十六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