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與毗盧遮那佛

淺談《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待諸聖者有來乎!

黃高証

無盡華美與莊嚴的《華嚴經》,在佛教中有「經中之王」尊稱。相傳此經有上中下三本。上本多達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二部內容太多,所以仍留存於龍宮。下本共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回,流布人間。

《華嚴經》在中國有三種譯本,分別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一開始,便出現毗盧遮那佛與各方天神,本文特來探討神道教的產生及其與毗盧遮那佛的關係。

、神道設教

《易經》說:「聖人以神道設教」,所謂神道教,源自民智未開的遠古時代,先民為了解釋未知的天地萬象、生死禍福、乃至宇宙起源等,逐漸發展出素樸的神道思想。後來更與各地的巫文化結合,形成了以各類鬼神為信仰的神道教。正是《後漢書》所言︰「宜急立高廟,稱臣奉祠,所謂神道設教,求助人神者。」

無論神道教的形式體現於一神或多神、有相或無相,它都是信徒們的心靈寄託,有助人心安定,以度過種種生死難關。另一方面,神道教也可傳承傳統精華文化和價值觀,更能弘揚修道歸真的教化等等。不過,很多信徒往往停留在求福報、求平安、求子嗣、求救贖等等世俗層面。

世界各國都有神道教,例如:

古埃及的神道教曾蓬勃一時,主要有造物神Re,法老的守護神Horus,死神Anubis ,以及其他眾神。

印度教對神的崇拜,至今猶盛。除了三大主神:造物之神Brahmā 保護之神Vishnu 毀滅之神Shiva。還有眾多數不清的神。

古希臘神常帶有愛恨情仇,例如眾神之王宙斯愛上了Danae,便請愛神丘比特幫忙,對Danae射出「愛的金箭」。沒想到丘比特不小心射出了「銀箭」,造成一段悲劇等等。

北歐神話的神,和人類一樣,有生老病死。例如主神Odin的兒子光明之神Balder便是被殺死的,後來Odin想法為他復仇。

中國傳說盤古開天闢地,故道教尊其為玉清元始天尊,此外,又有太清靈寶天尊、上清道德天尊,以及掌管生死的南極長生大帝、北極紫微大帝等大大小小、成千上萬個神明。

基本上, 道教的神分兩類,一類是先天尊神,為天地本源之道的代表,如三清。另一類為後天神,為大善人或有大功德之人,死後封為神。

孟子言:「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測之之謂神」也就是,人可以由君子、賢人、聖人而成為神。例如唐朝藥王孫思邈,被後人奉之為醫神。北宋龍圖閣大學士包拯,伸張正義,傳說其死後被封為閻羅天子。祂們一生救人無數,所以後人敬之為神。

在神以外,還有所謂的精,精是動植物和五行器物,吸取天地日月精華,久而成精,化為人形。東晉葛洪《抱朴子》有言:「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託人形」。有關各種「精」的特性,在漢代的《白澤圖》,有詳細解說。簡單的說:萬物可以修練成精,正如人可以修練成神仙。

、仙與神

「仙」大多指後天修煉仙術而成道者,屬於天神和人之外的另一範疇。《抱朴子內篇.論仙》引《仙經》之說,將仙分為三等:上等為天仙,可舉形升虛;中等為地仙,可游於名山;下者為尸解仙,需先死後蛻為仙。道教常以蓬萊仙島為諸仙人、仙姑的聚集地。

印度的仙人大致也分三類:出身於天神的叫天仙;出身於婆羅門的叫梵仙;出身於刹帝利的叫王仙。印度仙人大多是些精通吠陀的聖賢。仙人有大神通,可驅役天神,《羅摩衍那》記載了某位古仙人,曾詛咒三大主神中的Viṣṇu,迫使祂在凡間轉世數回。

釋迦牟尼佛說自己過去世曾作過忍辱仙人,祂在楞嚴經中還說此世間有十種仙,住在世人不及處的深山或大海島,以服餌、持咒、食藥等方法,存想固形,壽命達千萬歲。但祂們還是活在妄念流轉中,若不依正覺修三摩地,福報盡後,依然散入諸趣。

除了仙人以外,佛法將天人(天神)略分數類,眾神中未離飲食、男女、睡眠之欲者,屬於欲界天人;好鬥好爭者,屬於阿修羅;超越諸欲和爭鬥者,屬於色界天人;超越一切有形和質礙而存在的,為無色界天人。

佛法又說,凡夫積功累德、精進修行,或成欲界之神(天人),或繼續往上,入四禪八定(四禪屬於色界,包括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 妙樂、四禪捨念清淨;八定是色界的四禪加上無色界的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不過,欲界者耽於欲樂、色界者住於妙色、無色界者沉於空無(有關三界諸天之細說,讀者可參考長阿含經、瑜伽師地論等)。而大阿羅漢超越四禪八定,入滅盡定,了分段生死,為小乘極果。若迴小向大,則不住空有、興大悲心,從而成佛和大菩薩,永契常樂我淨。

、毗盧遮那佛

華嚴性海,含攝所有凡眾、神眾、羅漢眾、菩薩眾、佛眾。《華嚴經》第一品為〈世主妙嚴品〉,共分五卷,內容非理非事、亦理亦事,直顯如來無上大定。

第一卷的內容是:

一、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証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華美莊嚴妙境。

二、諸大菩薩、色界欲界天王、八部龍神之主,都從四面八方雲集圍繞,無盡讚嘆與歸依世尊之大光明藏。

三、事事物物莫不有神,如地神、水神、火神、風神、空神、晝神、夜神等等。有情眾生和無情存在,本共一真法界。借用道家的說法,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故萬物皆神,雖頑石亦有點頭之日也。

接著,第二卷是講大自在天王(色界天之首)、四禪天王、三禪天王、二禪天王、初禪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知足)王、須燄摩天(善時分)王、忉利天王,以及日月天子等的名號及所得法門,還有祂們對佛的讚頌。

第三、四卷列出八部龍神和陸海空各方眾神的名號和其法門,及對佛的禮讚。

第五卷講的是以普賢菩薩為首的諸大菩薩名號和其解脫法門,以及對佛的讚頌。

由此品可知,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神隨類各得解。此音乃無音之音,因為世尊在此品中並未針對一神一事當機說法,且無一字一語示眾,唯在大寂光明中行無作妙力,與無量眾生、神道、菩薩等合而為一,令其喜樂、發心、解脫。此品的文字雖有限、但境界無窮。僅由〈世主妙嚴品〉,便知華嚴妙境之大、方、廣。

說其為「大」:是說清淨法身的大光明藏徧照法界、無外無內、無邊無際。但若大而無「方」,則高不可攀、無下手處。

故繼之以「方」:意謂報身的無盡方便智慧法門。此「方」非漸次之方,乃圓頓之方,超凡脫俗,一真一切真。既得其方,上可契應大慈佛力、下能廣施六道甘露。

續言其「廣」者,乃化身的廣濟三世六道群生、皆歸如來大覺海也。

大、方、廣,一而三、三而一,猶如浩瀚宇宙全體之交響妙樂, 匯合眾神之萬千頌讚,同歸大音希聲。既磅礡廣博又莊嚴和諧。一音可攝諸神韻,一調能納眾妙樂。重重無盡、不相妨礙,無始無終無前無後、超時間與超空間。此非一佛之聖境,而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之總現。用一個代名詞來表示,即「毗盧遮那佛」。

       與會神眾,隨其心量、功德不同,所見境界也應之而異。有見一佛剎者、有見十佛剎者、有見無量佛剎者。但無論何者,都各各歡喜、各各信解、各各趣入如來神通解脫境界。

在華嚴經的其他品中,佛另有專為諸天神說法,或現忉利天宮說十住法、或於夜摩天宮說十行法、或顯兜率天宮說十迴向、或在他化天宮說十地法。眾會內容雖有別,但在時間上都相徹於當下一時,在境界上都不離毗盧遮那佛之不可思議妙境,可見此品之重要。即此一境,化萬千境;由萬千境,入此一境。生生滅滅與不生不滅,同時顯現、圓滿無礙,沒有一個相或不相。若說其有相,卻纖塵不染、無可尋跡;若說其無相,明明萬象森羅、相生相 成。於點中蘊圓、線可化圓、平面中帶圓、立體中含圓、圓中攝圓、圓外還有圓。互契互入無已。

既然無一不圓、則無所謂圓或不圓。毗盧遮那,亦復如是,周無餘,了不可得。然而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全在其中。一切神道之心有此、十二類生之心本此、三世諸佛之心如此,如此而非如此、非如此而如此。

故結論曰:

百千萬神一毗盧,

十方三世盡毗盧,

心佛眾生無差處,

掃卻法界透毗盧。

 

附:「待諸聖者有來乎!」,是張老師說的。

尚德讀後:

   聖人神道治國。此所以悟道的楞嚴經,於觀世音菩薩成就

「上與諸佛菩薩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後,有十大阿羅仙人。仙者,先成精、後化為仙。

儒家以「智者不惑、仁者無憂、勇者無懼」三達德,契入神德、聖教、聖治,將天地、祖先、後代串化為一體,此所以有祠堂文化。歷來改朝換代,民間老百姓未垮者,此也。

台灣幾百年來雖遭外國侵凌,神道教生根,基層社會不垮,亦此。連雲林縣都有包公廟、屏東縣也有韓愈文昌宮,美哉!盛哉!

有謂:「我不信神、我是無神論者。」

如果這麼說是為了釣一個小官,講些自己也不懂的話,那是可以的。但於事於理,則非常不通。

身為中國人,你非常相信八卦、風水、紫微斗數、和夢簾(money),却不信中國人文精華的神,那真是自古以來天下第一號怪事。

李冰父子、夏禹治水,有功為神。關公講義氣,也為神。中國的神,要義在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上。

如真三不朽,往生後必受後代老百姓敬之為神。中國人不死的普世價值與精神典範,在此。

佛法極致,歸於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最後還是著重在人真正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華嚴毗盧遮那佛者,總佛也。為佛法系統開展的設定所必須。

毗盧遮那佛即宇宙佛。

是以將客觀契入主觀、把主觀會同客觀。

由是: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因此: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若能參透且契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則:

踏破毗盧第一峰、又超越毗盧第一峰,入禪也。

不可說!不可說!

此乃盛唐貞觀之治,以唯識作基礎之禪門文化最高峰。

當今世界文明,疊障重重、歧路無向。

如此世界,不必!不必!

五百年後黃河清。

現今正是中華民族人文精華大復興時節。

待諸聖者有來乎!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