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易經》思想系統的開展(提綱)

道南書院  魏盛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一、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二、一旦有「思」,就「分別」對待出八卦。

 

三、其「名」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四、其潛在性的性質,具有「天行健」、「地勢順」等存在的可能性。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說卦〉

 

五、其「相」有共同性(共相)與特殊性(別相)。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文言〉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繫辭〉

 

六、卦「數」為八,相應著世界「方」(空間分位)的對待,其次第展轉即「時」。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繫辭〉

 

七、在時空中,別相與共相轉現為個性(內卦)與環境(外卦),八卦相錯而成六十四卦。

 

1、由方位序次,可成立正反相對的易例。例如地山謙及其錯卦(正對)、綜卦(反對)、覆卦(上下互換):

  地山謙 天澤履 雷地豫 山地剝
外卦坤
內卦艮
    陰陽互換 卦體倒置 上下互換

 

2、別相與共相中又各有別相與共相,可成立交互的易例。

    地山謙                       雷水解

           (原三、四、五爻)交卦震    

           (原二、三、四爻)互卦坎    

實際應用,可參考《左傳》《國語》記載的史例。

 

八、個性(潛在性的善惡)受到環境(現實性的條件)的影響(或然性);環境的轉化,又依賴於個性的修養(必然性)。二者互依、互攝,上卦、下卦原本為一。

 

1、綜合卦的六爻,成立比應的易例。例如水火既濟:

其初與四爻、二與五爻、三與上爻皆為陰陽相應。

 

2、概括爻位積算,成立八宮的卦序。例如兌之謙:

 

小過 歸妹
純卦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遊魂 歸魂

爻位陰陽之氣的積聚(習氣),與天地之「數」相應,可推衍六十四卦的變化,並融貫卦氣、爻辰、納甲等立體而圓的系統。

 

九、前述種種,變動不居、遷流不住,非斷滅非永恆,顯示「神無方而易無體」的無本質性。

 

從唯識學來說,名、辭、文、時、方、數、同別、定異、流轉、相應等概念,都是思想而得,屬於行陰的心不相應行法;而縱使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湛然明澈,也還在微細精想的識陰境界。

現代義理研究,如方東美教授、沈有鼎教授應用邏輯(歸納、演繹、辯證)、價值論等方法,對《易經》的文字意義、語言模式、行為準則有深入的探討,但難以徹底超越生滅變化的名相分別。這也正是西方哲學的困境,康德的十二範疇、語言分析(邏輯實踐論)都未能圓滿解決。

 

十、日月星宿「在天成象」,其運行的規律,蘊含器世間的法則與形而上道論的關聯。

三才、五行、納音、化氣……皆一以貫之,是天文地理、禮樂律曆、醫藥方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而有諸子百家的起用。例如,透過音聲的包容性與平衡性,可以調整氣脈,乃至直接轉化個性、改變社會風氣。

配合西方數理哲學,是會通現代科技文明的捷徑。在這個過程中,人文的智慧對科技的運用至為關鍵。

 

十一、君子勞謙,吉凶與民同患(願),成就盛德大業。

 

1、只有善行願力的中道,才能真正超越陰陽:

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繫辭〉

 

2、成就乾道、坤道,然後乾上九下至坤六三,行謙道: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彖〉天德不可為首也。〈象〉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文言〉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象〉

   

上九

 
 

六三

 

這是儒家的根本修養。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彖〉

乾(神)、坤(氣)、謙(精),與法(淨)、報(善)、化(思)的道理相通,有共同的歸趣。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繫辭〉

 

十二、通達無我無法,超越一切思想分別,顯明為聖人。

我無為而民自化。《老子》

以諸賢聖補特伽羅皆是無為之所顯故。(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

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淨法身。……無常已來常後念善,名為報身;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六祖壇經》

 

附語

周易為群經之首,唯識為萬法之宗。這份提綱以唯識學闡述《易經》思想系統的開展,只是初步的淺略嘗試。時間、學力有限,未能對因果、同異、有無等概念進行全面的論述。

應用這種方法,《老子》《金剛經》《六祖壇經》與古今中外重要人文著作和科學哲學,可並行研究。這種方法張師五十多年前就已經提出。

有一點應認識的是,《易經》並非純科學,而是古代素樸的經驗知識,夾雜著人的主觀想像

 

註:此文為魏盛博士於2012年九月26道南書院禪修會上之報告

 

主要參考書目

 

《周易正義》,孔穎達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张政烺著,中華書局。

《唯識新引》,張尚德著,達摩出版社。

《中國人是真的》,張尚德著,達摩出版社。

《易經雜說》,南懷瑾著,老古文化。

《易經系辭別講》,南懷瑾著,老古文化。

《周易象數例解》,王亭之著,商務出版社。

《佛教邏輯》,舍爾巴茨基,商務出版社。

 

 

尚德讀後:

以上所說,是探求世界人文學術最必須走的路線,

希來者完成之。

易經在思想學術上的最大貢獻,是指出了形而上的性狀:

絜淨精微。

這也就是佛門所說的清淨圓明、了不可得的性狀。

其卦數在邏輯上演繹的問題,恐不是在數理邏輯上能解決的。

而要將其引進現代科學的哲學,恐也非易事。因其為素樸經驗,非全無矛盾之一致性科學也。

 

二零一二年九月十日

於湘潭道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