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歸命大化宇宙

----道南書院一年紀

北京大學博士  魏盛

二〇一一年九月

我以前是學科學的,在生物醫學尖端領域獲得了紮實的訓練。後來認識到人文思想更重要,來到湖南湘潭的道南書院,跟隨吾師張公尚德教授專心學習。

 

壹、道

學至今日,師擬往北大演講「《中庸》思想系統的開展」,便就一己參悟儒學,稍述幾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1、「天命」

一切存在,一旦存在了,便本來如此,稱為「性」,即「法爾如是」、「道法自然」;

2、「率性」

依循「天命」,在本來如此中,一切存在互為條件、互為涵攝、互為契應,呈現種種的式樣和內容,稱為「道」。

「性」與「道」是如燈有光的一而二、二而一。

這讓我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張師時的場景——

師:「你來幹什麼?」

我:「我看到你的通知就來了。」

師:「你看,天熱我就拿個扇子,出汗我就拿個手巾。」

一切現成,本來如是,如是而來,如是而行,如是而成,此謂之「率性」。

3、「修道」

在一切時間、空間中,始終做到「率性」,稱為「教」: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達到「中和」,個體生命就發生無盡的力量,貫注在一切存在上: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如何實現「中節」(恰到好處)呢?答案是——「誠」。

4、「誠」

「誠」既是目標,又是方法: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雖愚必明,……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誠」也是一切存在的起始、轉化與終結:

惟天下之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由上文可見「誠」、「明」、「善」有如「性」、「道」、「教」,是一而三、三而一的;「至誠」而趨於「合外內之道」的「時措之宜」,則是無止境的過程。

《中庸》的價值性,就在於「至誠」的「人天合德」;儒家的行道,則是成就光風霽月的人格與道德。

比較地說,《中庸》的「誠」,與禪門的「自性」、《新約》的「信」相通,是真善美的統一;《中庸》「人天合德」的價值觀e,將種種矛盾落實到社會建構上而展示其一致性,與《華嚴》的「無礙」相通,是一種開放的立場。

中庸之道,也就是道南書院追求的「道」。

 

貳、方法

前述文字性的理解,是在張師系統、細緻的指導下,逐步建立的。張師學貫中西,精通唯識學與禪,對我的指導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傳統文化方面

1、通讀《史記》、《資治通鑒》、《中國哲學史》、《國史大綱》、《邏輯》以及朱光潛、朱自清散文等,培養基本的寫作能力。

2、撰寫《〈六祖壇經〉的思想結構》(中英文初稿),這是去年十月張師北京演講《六祖惠能大師是怎樣悟道的》之前給我的功課。

3、撰寫《〈易經〉、〈老子〉、〈金剛經〉和〈六祖壇經〉的一致性》(初稿),從而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的一致性,以及「善」的共同性。這是去年十月張師上海演講《道的一致性和共同性》之後給我的功課。

4、譯註《大唐三藏聖教序》。這是配合今年六月張師講解經中之王《大般若經》而作的功課。

《聖教序》作為唐太宗畢生人文思想的總結,體現了傳統儒道與大乘佛學的深層融合,也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歷朝治國政策的重要原則。北京大學金克木教授自稱「書讀完了」,而將《聖教序》選為中國文化思想要目的七篇代表性文章。

5、譯註《莊子》〈人間世〉(初稿)。

 

(二)西方思想文化方面

1、通讀《科學哲學與人生》(方東美)、《科學與近代社會》(懷德海)、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羅素)、《世界文化史》等。

2、構思《方東美教授〈華嚴宗哲學〉思想系統的開展》。

《華嚴宗哲學》是大哲方東美教授圓融哲學的歸結。方教授綜合應用西方哲學的方法學,解讀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中的佛教哲學,並以中國傳統價值論消除西方思想的內在缺陷。其對三論宗和辯證法(費希特、黑格爾)的比較,對唯識宗和知識論的批評,對華嚴宗和邏輯的會通,乃至在價值性上對中世紀哲學的肯定,對於解決現代社會的思想問題,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借鑒意義。

 

(三)唯識學

張師說:「唯識學是最高的學問。」

唯識學的主經是《華嚴經》,主論是《瑜伽師地論》,基礎是《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唯識三十頌》。《唯識系統的開展》,將是一切學問的總綱。

「真學問的最後,是為眾生而活的。」張師《唯識新引》即以「事理親證、精解的唯識」,整合古今中外精華文化思想,「追求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安定,人類永久的和平與幸福。」(大師兄高證博士,曾撰專文《張尚德老師對唯識思想的貢獻在哪裡》。)

這也正是道南書院成立的目的。

 

(四)科學

張師多次叮囑,除了深知中外人文精華思想,還要熟透科學知識,跟蹤前沿科技的進展。因此,我構思了以下研究方向,希望未來能融合科技與人文:

1、生物醫學(Biomedicine

生物醫學是當今最受關注的科研領域,既可以在微米、毫秒、單分子尺度精确記錄光、電生理信號,也可以在全基因組、整體水平綜合刻畫病理過程,然而,對於生命的根本,即唯識所說「净色根」,無論概念上還是方法上都鮮有涉及。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年度科技突破——合成生物學(人工生命)與細胞重編程(reprogramming cells),已經隱約窺到了「净色根」的影子。北京大學的一些資深教授,也是察覺到了「净色根」的。

我相信,「净色根」是生物醫學的聖杯。

張師就是親證「净色根」而又超越「净色根」的。

2、認知科學(Recognitive Science

認知科學是新興的交叉學科,廣泛涵蓋神經科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知識論等領域。而唯識學對生理、心理、內在、外在的對立與統一,有著詳盡而透徹的解說。我也相信,主觀存在契應著客觀存在而存在的「一合相」,是認知科學的終極目標。

唯識學對科學的拓展,將改變目前唯物還原論的科研模式,並逐漸影響科技文明的價值觀與社會風氣。

 

(五)修養

1、通讀《指月錄》、《佛祖歷代通載》,培養氣魄、氣質,建立人格、風格。

2、在待人接物中學習。

3、起心動念之間。

張師即成就了極高的修養。今年五月張師八十壽辰之際,我曾經寫下對他的短淺認識(《路已打開》),但其暢遊天地、共舞聖賢的自由神情,實在難以形容於萬一。

張師在道南書院授課時告訴大家:「讀書志在聖賢,生活心存家國,人生背負苦難,歸命大化宇宙。」

這是我們未來的方向,更應該是整個時代的志業。

 

(六)禪

以上種種,都是入禪的基礎。

禪是中國精華文化的神髓,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修養。

吾師張公尚德先生遠崇達摩傳承,中習禪門風範,近稟禪門泰斗南公懷瑾先生教誨,是一位真正的禪門老師。一年來深蒙耳提面命,謹拮取吉光片羽,記錄如下:

 

l  你要和貧苦大眾在一起。

l  中國老百姓很苦,要知道你們生活在一個什麽樣往前的社會中,現在好多了,要感恩

l  大陸萬類參差,中央力求平穩和諧。

l  回家要坐慢車,不要坐飛機、高鐵。

l  要移風易俗,德化這個村子。

 

l  你有擔當魄力否?且你能管好自己的穿衣吃飯否?

l  我說丟就丟。我到現在沒有要你。

l  你要自己站起來。此事是經驗的,要靠自己。

l  不是學成沒有用,什麼都靠別人,錯了,要去幫助別人。

l  不要別人養,很恥辱的。

l  吃苦耐勞,無有恐怖,無私,走遍世界。

 

l  千種聰明,百般伶俐,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l  知道我來,怎麼不泡茶?(次日遞茶)你看,過猶不及。

l  你要學作古詩。

l  文字應該符合邏輯經驗,你要在表達上下功夫。

l  看書要看進去:我看懂了,我沒看懂,我的意見是什麼。不能只是在文字上搞,人文的方法學還不行。

l  百無一用是書生,要能文能武,學好太極拳,立志活一百歲。

l  學好中醫,《黃帝內經》、《參同契》。

l  學學種菜,讓身體活起來。

l  你媽媽好嗎?給媽媽打電話了嗎?

l  有棉衣嗎?

 

l  (當衆怒斥)

師:對你那麼不禮貌你還……你非常XX!禪是很高貴的。

l  (晚飯後吃月餅,我侃侃而談)

師:雲門餅、趙州茶,祖師們講一些不清楚的話就是爲了……

我(流淚):老師,我懂了。

 

l  師:哦,君子憂道不憂貧。要不要晚上到村子裡打更?

我(愕然少頃):不會滑稽嗎?(轉念)人必須歸到真正的寂寞與孤獨。

l  師:走得下去嗎?

我:非走下去不可。只能走下去。必須走下去。

 

叄、書院

道南書院,是一所真正的書院。

道南書院座落於湘潭縣梅林橋鎮新湖村燕子山,即張師家族祠堂原址。山村丘陵環繞,接於南嶽,蓮江旁流,匯入湘水。地氣通徹,天空明淨,清晨時見日月並明;四周多是稻田、荷塘,星光、螢光、蛙聲、蟲聲混然一片。書院現為獨樓小院,景觀簡潔,佈置素雅。

張師創辦道南書院,目的在宣揚汪道涵先生與南懷瑾先生的人文思想與抱負。其中過程之艱難,實在難以言表。

三年來,張師在書院多次講授中西精華文化、唯識學與禪,針砭時弊,接引諸方,並多次應邀赴北京、上海、溫州等地演講。講授內容包括《指月錄》、《黃帝四經》、《四書》、《老子》、《墨子》、《楞嚴法要串珠》、《禪海蠡測》、《六祖壇經》、《大般若經》、《八識規矩頌》等二十余種經典著述。趙州禪師八十猶行腳,近日張師準備《中庸》演講,終日孜孜不倦,深夜起床三、四次記錄要點,可說是摩頂放踵,為法忘軀。

書院道友因著共同志向而和合無諍,或純然、或安忍、或靜謐、或率直,形成清淨、謹敬的道場氛圍。

大道南行,正逢其時。

 

以上,對我在道南書院一年來的學習經歷做了總結。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願與道友共勉。

 

高証讀後:

   北京大學魏盛博士師兄,真不愧為高材生,一年學習,有如此之深厚與廣度,讚佩之至。

高証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於湘潭道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