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所想到的

杨宏

2018318日是一代宗师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此时,我想起了1998611日启动的金温铁路,这条铁路是南先生发起和推动修建的,对于这条铁路,南先生是这样说的: 在我个人的理想与希望来说,修一条地方干道的铁路不过是人生义所当为的事而已。我们真要做的事,是要为子孙后代修一条人走的道路,那是大家真要做的大事业。确实,南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中华民族铺设一条文化继承之路,他本人也一直在辛勤铺设,并已卓见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处于一种基础性的地位。在第七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第七大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在论述新时代文化建设目标时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的继承、融合容易理解,但转化、创新却并非易事,这样一个社会大课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科技、宗教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只有阶段而没有结题日的课题。它需要政府的主导、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响应,需要一大批有志、有识、有能之士的齐心协力的参与;它既需要高精尖人才参与,也需要普通大众的推广;它需要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更需要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甚至于来自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经历的人士。

此刻,我想起了最近比较热门的电影《无问西东》,这是一部讲述清华人在世事变迁中,如何坚守着“理想、信仰、内心和坚持”的信念,一代代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故事,它塑造了真实而坚定的,对弱势群体抱有同情的,对社会与国家满怀责任的灵魂,这些灵魂是动荡时代的中流砥柱,也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其主题“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更是发人省心。“无问西东”,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名利钱财等世俗化的东西,人是需要一些高贵的内容的,这不就是张尚德老师最初见到我时跟我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吗?张老师自己就是一位践行者,张老师师从南怀瑾老师多年,在南太老师那里发下心愿,接力南太老师传承儒释道传统文化,统合东西方文化,秉承太老师“孤寒贫陋”的宗旨,不畏艰难困苦,排除重重阻碍,分别于台湾创办达摩书院,于湖南湘潭创办道南书院。老人家不顾年老多病,几十年奔走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进行民间文化交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他著作等身,经常赴高校讲学、演讲,近年来,更是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病痛达到忘我的状态,进行文化的传播,其理想和抱负、使命和责任可见一斑,真可谓有其师必有其徒。看到老师在课堂上因忘我而精神焕发,课下却形容憔悴,作为身边学生的我真是感动涕零、心痛无已(老师真是在损耗残余生命、争分抢秒地传播精华文化,以防文化的断层)。如果这个时代能多一点人听从内心而不问西东,爱所爱,行所行,多一点像南怀瑾、张尚德老师那样胸怀国家民族、天下大众,投身于文化复兴之路,文化的繁荣兴盛又何愁不能推动?中国文化梦又何愁不能实现?全人类的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何愁不能实现?

从人的问题想到事的问题,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呢?

南怀瑾老师不迷信佛教,也不推崇佛学,但相信佛法,因为佛法就是探索生命规律和本质的方法,他讲其实到如今人类的一切知识和学科,都是对人的生命及与生命有关的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佛不是神,佛是觉悟的人,即对生命的本质觉悟了的人,弄清楚了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规律,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在的境界。而且,即便是佛也不能主宰别人的生命,生命由自己 主宰。于是,提出了向内求法的原则。他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秉承的是科学的态度,即使讲佛法,也很能信服于人。南师的这些观点和看法,起码消除了大多数读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佛文化的迷信和顾虑,从而开启了人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这对于在中国大陆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张心帆《南怀瑾在用科学的态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张尚德老师也是相印着南太老师的,他反复跟学生们强调他不是搞宗教,他是在研究佛法,是“经验”的。南太老师的自撰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精准地描述了他本人,他是将儒释道和诸子百家融合贯通、相互印证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就科学而言本来就存在未知领域,科学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必将促进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自然科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也是南怀瑾的学生,就是将科学与佛法结合,以科学验证佛法,以佛法引入科学,产生了科学研究的灵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第一次提出了世界上可能真有鬼魂和神的推论;科学界研究量子力学最新成果显示,摧毁人类科学世界观:人类的主观意识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多所世界一流综合大学都在研究静坐的功效;在达摩书院、道南书院,有一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人士,跟随老师多年学习唯识和禅宗,对生命规律和本质进行探索等等,尽管这些都是处于探索之中,但这种研究、创新趋势是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必然。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与现实紧密结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现实国情、世情和民情。尤其,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难题、消弭全球各种乱象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了正能量,得到世界各国认同。习主席的“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就是一副全新真善美的创造性写照。再说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形式吧,教育改革、媒体宣传、政府职能、社会办学、其他的出书、演讲、授课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的。张尚德老师在传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时就使用了独到的传授形式,他将大家所喜欢的乐曲、歌曲放给大家听,如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还有一些好听的流行歌曲,切合着课堂的内容,去掉原本的枯燥,在艺术享受的同时,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比如,我在听到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时,感到身心无比愉悦,尝试到人的高贵所在,更是体会到老师课堂上讲的天人合一,人本无事的境界,感觉跟老师走得更近,也更为相印了……,老师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对每个学生都是如此,老师的棒喝也是非常厉害的,在课堂小参时,老师常常言辞犀利,一语道破,切中要害,时而又幽默诙谐,妙语连篇,老师是经验主义者,其言论针对的都是学生所面临的人事物,他不讲多话、废话,故无论对于当事者还是旁观者,听其言都受益匪浅,这与老师毕业于台大哲学专业、经历了太多苦难、阅历了太多人事物以及老师的修持、证量有关。

总之,个人肤浅地认为: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而文化创新和发展又离不开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将前沿科技、哲学、儒释道、诸子百家,尤其是禅宗、唯识等结合很有必要,甚至需要研究国外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并考虑国情、世情、民情,去传统文化之糟粕,存传统文化之精华,吸外来文化之甘露,创中国新时代、新文化之繁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化包含了广泛而深厚的内容,不仅仅只是上文所提及的,以上观点和想法仅仅代表个人对思想领域小部分肤浅的认识,并不严谨、成熟,个人希望能抛砖引玉,涌现更多的能人志士为大范围的文化的繁荣添砖加瓦,共创人类美好!

 

尚德讀後:

文化鐵路的靈魂,是:

   中國儒釋道墨四家的結果是:

隨心所欲不逾矩;

遊戲三眛;

逍遙遊;

和平統一(即兼愛非攻)。

   大家有此認識,在全中國人民奮發努力下,世界會和平,人類會幸福的。

   中國的好夢,會在普天下、全宇宙,而:

醒夢一如的。

談及文化鐵路,我想起了方東美老師講過理想與現實政治相結合的一段話:

在時雨初霽,清輝曠照的遠天之下,太陽常向無涯的海洋作黃龍飲水狀,然後忽又化為彩虹飛去,此時,丹霞萬縷,游曳上下,長空中飄忽的流雲,也都縱橫閒氣,布彩助紅,一時蔚為奇觀;現在我們不妨借此為喻,來設想政治的理想性。我們側身於現實的人間世,時或不免感受拘牽束縛與苦惱煩悶,甚且瀕臨困境,接觸罪惡,然而舉首回看,怡情遐想,彷彿在精神上又幻作采霞,「縱浪大江中」,斬截橫流,騰躍昇遷,逍遙乎無垠之鄉,遊心於萬疊清霄絳氛之中,漱瑤光而飲甘露,頓覺人生經歷之境開朗放曠,遠大崇高,所享受之自由幸福已臻極詣了。

中國夢會實現的。

 

尚德 於台灣達摩書院

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