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平凡的指授 无尽的愿行

——十年学习报告兼浅探南先生一代教化旨宗

 共青

 

引子

 

稽首圆满遍知觉  寂静平等本真源

相好严特非有无  慧明普照微尘刹

稽首湛然真妙觉  甚深十二修多罗

非文非字非言诠  一音随类皆明了

稽首清净诸贤圣  十方和合应真僧

执持禁戒无有违  振锡携瓶利含识

——恭录自永嘉大师《发愿文》

 

十年前,我一度对生活绝望,不知道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那时,在身心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偶然间,我听说南怀瑾的名号(下称南先生先生),从此始于《佛说入胎经》,一路搜寻至今,颇为惊叹。在这个过程中,缘于对《野地黄花分外香》一文的震撼,从神往到亲近,我也有幸追随张公尚德先生(以下简称张老师老师)到今天。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老师,即被当头棒喝话痨,印象深刻。

这次景念先生百年诞辰,因缘难得!由是,我想到:

——六年前,先生示寂,一时默然,离言说,而又以水作墨,写下平凡二字,并且稍纵即逝,话头很大。

——想当初,先生入峨嵋闭关,写就千古名句:“了了了时无可了,行行行到法王家;云霞遮断来时路,水远山高归暮鸦”,读来不禁令人振聋发聩。

——而今,圣者已远行,一代教化仍在接续,老师写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成就在哪里》一文,总括先生成就:在平凡中做心安理得的事,以归到自己本来该有的寂净;在寂净中摄日常平凡的事,以展示自己应有的心安理得,可谓字字珠玑、意味深长。

还有很多很多……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料想自己半生,于极度迷茫之际,幸得先生和老师哀悯垂怜,这份恩情不是用再生父母所能形容的。这些年来,在我心中,南先生和张老师,其实早就是一个了。特别是偶得闲暇,孤灯一盏,合参两位大德话语,一个天马行空、清风拂面,一个言简意赅、惊涛骇浪,真是很有意思的事。

此番感怀先生百年,我虽力有不逮,惟愿先生见悯、老师眷顾,拟对自己十年来之学习作一报告,并将以《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讲述,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华严法界观门》(张尚德讲述,达摩出版社)为主要参考,浅探先生一代教化的旨宗,假以名之,以兹纪念,并伏望指正。

 

一、     宗旨探析

常言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不可混同。宗也者,一也。超越时空、亘古不变,宇宙之真理、吾人之自性。教也者,说也。意在剖明心迹,阐释生死轮回不过自心现量,分析内外因缘皆属无明妄想,以求达旨归宗。是故,宗中有教、教必依宗,教不及宗、因教明宗,是为宗教。

今言旨归平凡,试征之。

1、文殊之密

佛法之密,全在“文殊”二字。其所意涵,可谓高明透顶、广大无边而又妙不可言,为一切密中之密。文殊悟道,因缘殊胜,此也。即从语言文字表象,直抵心宗,继而踏破毗卢遮那顶,转身回归万类千差,在在处处、无时无刻,无一不净、不禅、不密,本来不见一法,无从舍弃一尘,一切现成、归无所得,非言语问答之所能及。

由此可知,凡圣本来不隔一线,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宇宙本来真善美,尘尘刹刹本来真善美,众生本来真善美,一切的一切,从未离开过真善美。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何以又不如耶?答曰:只为众生自迷,惑在道理不通、心量不够、日用失当,故而作茧自缚、自作沉沦。因此,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才会发出无限感叹:“众生实至为可怜悯者”。

一切贤圣应化,即为指明此理,令知“贫子衣中珠”,意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了解了这一点,才知所谓圣与凡、迷与悟,明与暗、内与外,乃至三乘十二部,无一不是勉强施设建立,以楔出楔,以求当人自省自反、自悟自证。

惟此惟一!

先生自不例外。所不同者,因着因缘际遇不同,故方便施行,亦随所制宜,究其原旨,并无二致。是以,吾观先生之化,源自佛心一味,应在时节因缘,甘为时代桥梁,是谓“化之大者”。

2、先生之和

既明佛法本真、圣者愿行,今不妨效例《圆觉经略说》,拈取几则,以观先生之唱和

——于开篇缘起:“我平常不太喜欢讲《圆觉经》,为什么?这真是一本大经,太大了。若分科判教的话,则归入最大的华严宗,……其根本经典《华严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佛教的大宝库,所谓‘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又说:“《华严经》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确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真是太大、太直截了。所以,我平常很少讲《华严经》及《圆觉经》。”

——又说:“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又说:“《圆觉经》讲的是一乘圆教,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而且是无所偏的圆教。”

——然后,于总纲之“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时指示:“佛在哪里说这部大《圆觉经》呢?……不在天上,也不在人间,是在自性中讲。”、

——然后,于总纲之“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时指示:“假如众生一念清净,也一样可以进入此神通大光明庄严境界之中。此境界人人具足,本来就有。不只是人,就连猫、狗、牛、老鼠乃至小小细菌等一切众生,本身都有此境界。”

——然后,于总纲之“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时指示:“若能把握住这段经文,《圆觉经》不需要讲,已经讲完了,再讲就是多余,再讲就是第二义。”

——然后,于“文殊师利菩萨”章“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时指示:“所有佛都是依此圆觉法门教授历代菩萨,此圆觉法门是佛法之根本方法。”、“成佛的工具要从哪里找?在我们自己这里找。”

这是在说什么?真的很难回答!纳而束之,其义不外:一、是法平等、自性是佛,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即是“文殊”之密;二、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在在处处、无不真实,即是“圆觉”之门;三、综而述之,只为太近、所以易隔,故先生常言,平凡即奇特,奇特即平凡,此实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

旨归平凡,意在此也。非关文字、假以指授。契之,则一代时教,无不统摄于一心;冥合,则千经万论,穷源皆自本性之流。

3、圆觉之示

圆旨归平凡。《圆觉经》十二菩萨之排布,对此亦是最好例证。先生通篇略说,深意在此。

十二菩萨之排列是: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代表宗门极致,是立地成佛的圆顿法门,一真法界,旨归平凡、宗在华严。二、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代表教门极则,是从一贯法入手渐修成佛,无诸歧路,直破无明、一音明了,亦不碍即事归理、透脱宗门。三、净诸业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代表宗教的随类开展,是从差别法入手从凡夫到成佛的阶梯法门,枝繁叶茂,应在不异、渐次跃升,亦不碍十方和合、直升佛地。

试以第一组四位菩萨为例,稍作开展:

文殊菩萨之重点:无明及无明之综合作用——刹那空华、归无所得,谓纯粹理性、未及方便之无上法门,契之则普贤行愿自在其中,更不必作性与非性、明与无明、梦与非梦等第二义之讨论。

普贤菩萨之重点:梦幻及梦幻辗转之不二随顺——出没即离、不出自性,谓纯粹现实、不作方便之一行三昧,体之则文殊至理自在其中,直了变易生死、三界轮回,更不作细枝末节之敷衍。

由此可知,文殊普贤,一个即理望事、全事归一理,一个即事望理、全理只一事。

本来不二,表达不同。

再述普眼、金刚藏两大菩萨,何以承接、展示文殊智、普贤行,并终契上下回向之观音法门。于此需要留心,普眼与金刚藏所示,是落于千差万别而又纵横贯通、妙契圆旨的。与文殊、普贤之门,于演说层次,有绝对相待之分。

普眼菩萨之重点:从普贤菩萨存在本身差别相之幻化入,冥契文殊菩萨之空华观,故不依身、不依心乃至不依也不依,离四句、绝百非,可作“普贤行之实现手段”思之。

金刚藏菩萨之重点:从文殊菩萨存在非存在之空华无相、无住入手,冥契普贤菩萨之幻化门,了达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直破无明、超越轮回,可作“文殊智之存在条件”思之。

综合而言,即是文殊智、普贤行之日用施为,乃化身契应圆旨之展示归纳。

于《圆觉经略说》,先生对经义终极旨趣,可谓极尽开示。此处不妨于《文殊师利菩萨》章,再截取几则,以兹探求。

——不异说。“由此可见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是相对的,……现象界两边相对,是靠不住的,能生能灭的,而不生不灭的才是佛道。”

——随所说。“我们再来体会空……‘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因为空,所以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

(注:关于佛法内、外、中间之甄别会意,亦即对“空”的体认,如先生言,确是关键之一步,入者即入门。先生在在处处,常行提点,而又言不尽意、欲说还休,不可掠过。老师说“意识是桥梁”,对此亦多所开示。《楞伽大义今释》(卷一)也特别强调:“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大须注意。)

——了了说。“佛说无明如虚空之花,无生处无灭处,不了自了,了而不了。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很玄妙,其实很平凡。”

至此,圆旨归平凡,先生坦露无疑。明矣!

 

二、     见地浅深

圆旨归平凡,虽然无疑,但此非世间文字,非不世间文字,于实际见地,在认知层次上,确有深浅之差,不可不察。究竟而言,若非忘言绝解,无以旨契平凡。试以老师所述《华严法界观门》为参考,即理即事,准以辨之。

先明“忘言绝解”之层次浅深。一、惑于二法。对境生心,执于异见,囿于断常,此凡外世间知见,尚未入流。二、言忘解未绝。离二趣一,或随缘即假不除,或忘情对境无心,见一切法,皆如空中华及第二月,犹滞悟迷,此二乘人无我出世间知见,入于内法而偏小。三、言忘解亦绝。了达一切法,皆如梦如幻,空中华亦不住,然正行未圆、犹隔一线,此大乘法无我世出世间正解,通达内外法而未圆脱。四、绝解入正行。行起解绝,了达万法自如,法界同一缘起,法尔如是、究竟不可得,转身一路平凡,此一乘圆融无碍之知见。

(注:如上“一”、“二”、“三”、“四”所标之浅深,可谓“隔之毫厘,差之千里”,实难于清晰表达。故先生常叹,一般禅宗易落偏空小果,惟大磨祖师禅不同。唐代南阳忠国师也曾大喝:“大唐国内无禅师,不道无禅,只道无师”。)

次考《华严法界观门》真空观,简示以法拣情之要。如师所说,正以此文难读,推知正见难得。引文真空观略作四句: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

会意有三:一者,抽离建立真空之名,以辨万法无实真空性。二者,施设假色(成色)、青黄、无色(断空)及与真空之名,进行内外中间即体离体之系统分析,圆成十门,以明离真空之性,空色及其互化作用,无以建立扫荡。三者,以一切法离真空无自性,即此拣情讫,会归泯绝无寄观,正成行体,名真空观。继而,即此真空观,于理事镕融非可分析,同上以即事即理、非事非理等为推演,建立理事无碍观十门,一一辨之,进而归到实际差别世界之周遍含容观,大明一真法界圆融无碍之华严宗旨。

上既以真空观四句十门为开展,一一遮情绝解毕。今更当反十归一,彻底归纳,直取真空本义,洞彻同一缘起,方可不拘文字、出入自在、妙契宗原。设以威音王前,纯一真空。尔后,宇宙形成,万类参差,众生出没。究其种种,不出四大及造色。思之,四大及造色等,同一真空性,以真空力,则形器之存,无不摄而归之,化为微末,此中岂有佛、魔、众生之可得?而微末之非存,复以真空不挂一丝之力,无不排而遍覆,长养形器,此中山河大地何处不露法王身?即此开合之间,真空本无为,法性自不动,万法自来去而实无来去,体之可得。则知马祖大行之前,唯道“日面佛、月面佛”意欲何为,而先生苦口叮咛真理唯一,天地宇宙法则呆定,唯离心力向心力耳,岂不大矣哉!

上既依理辨析知见层次,今更当于闻思修之日用行持,再陈须当警惕之事。

一者,忌浅尝辄止。尝闻现今有道侣,初读经坐立不安,遂谋抄写。如此一抄数年,几抄遍先生著述。如先生所指,般若、涅槃、瑜伽、宗境、华严、楞严、楞伽、宝积、指月等典籍原文,亦是无一不抄阅一至多遍。其间若遇老师一有开示,亦是先必恭抄、再行拜读,如此,愚乎?不愚乎?予则以为,实诚也,而知障之破,要在诚也!

二者,忌不究语义。佛法非世间知识,不过文字关,难明佛法义。如临济所言,一句中有三玄三要,大须注意。此间当知,于无始之始、无终之终,一旦开展归结于佛法的义理系统,其中凡有所说,无不一一在纵横交织之假构系统,确有切切之所指,乃至种种关联可不可说。若不深思甄别语义,含混吞之,难免为文字所惑。譬如“修行”,修是修,行是行,在佛法系统,是有严格定义的。

三者,忌背离身心。佛法不在书本,不在师所,而在当人身心实践,离开对自我之反省,对家庭、社会、国家、天下之照应(当然,此中难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一叹也。若也未发孔子“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之警惕心,急需反省),对宇宙一家、六道轮回之切切考究,非真学法之为,实乃逃避之举。慎之!

 

三、正道实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故达磨祖师,切示以理入行。先生常道,佛法重实行,此生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老师誓言,生生世世为众生服务。承上以来,凡圣者之用心,由此可见。

正法何以实行,略而述之,不出治病救人四字,试论。所谓治病救人,病者,无明、昏乱也。救者,药方、悲智耳。由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路向前。于中,非同非异,理则以愿行切实为圭臬,事则以见地真实为旨要,实无二说,统归一味。

自觉。自修证除昏乱之要,如《圆觉经》所示,不外以寂静力出粗尘(生理物理层面之生化),以变化力明微心(心理精神层面之业报),以寂灭力彻心源(非心非物而又即心即物之法性),此乃一而三、三而一之辩证统一,而又实无能修能证者可得也。失之一二,则难免落偏拘局。圆之一体,必终契无碍通达。当知,说食不饱,要在躬行。无明非慧剑而不斩,妙行非实悟而不达。此中又以不忘初心,最为难得。初心若现,备以正见,是为入禅。此事切要坚心一志,须从智慧功德起行,假神仙道一路向前,永无退怯。故先生常示,无论内外,莫不从专一入。仙也者,不动如山,意在此也。六祖更见教,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是为至言,若能默契,余则不必赘述。

觉他。维摩大士有言,以众生病故吾病,若众生无病,吾何病之有?自他不二,密不可分,由此明也。推而广之,宇宙事即分内事,分内事即宇宙事,非关情怀,乃实际理则、事出必然,不可不察。故先生常告诫,忆往圣先贤,无不背负时代之痛苦,虽千万人而不反。今先生远行,大业未成。放眼当今世界,由着交通之便利,种种文明冲突,异端辈出,人人无可奈何,事事纷乱如麻。世序离乱之昏散、基层治理之崩塌,教育失当之严重、人才匮乏之罕见,等等,虽暂未见刀兵之大动干戈,然图存之艰辛、人心之负重,可谓未之有也。吾辈学子,尊师莫若承志,当奋不顾身、迎难而上、孜孜以求,以为文明之汇通、人心之回归、时代之开创,竭尽所能,虽万死而弗敢辞也!

觉行圆满。先德云,无明实性是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佛法究竟义,尽于此也。此本为人人分上事,本有今无,本无今有,能不忏悔精进?当知无始垢重难穿,非悲智双运不达。正如《华严五教止观》指授,“有即空而不失有故,悲导智而不住空;空即有而不失空故,智导悲而不滞有。”、“然后方入圆明。若有直见色等诸法从缘,即是法界缘起也。”此即觉行圆满之指,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要在实行。

由此想及,《指月录》记载,广额屠儿自云,是“贤劫千佛一数”,何等之气派!更妙底是,文殊令善财采药,善财随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文殊接得示众曰:此药能杀人,亦能活人(不觉拈云:咄哉文殊,惑人作么,天上人间,可曾见活得忒明白、死得忒彻底的?)。

平凡乎?奇特乎?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尚德讀後:

一、要無我,才能成為無己無私的菩薩,服務眾生。

要無法,才能去除主觀的妄想與執著的偏見,毫無分別心的面對一切空與有的存在。

二、歷劫修行,才能真解脫。

其他種種,何足道哉!

三、勉勵!勉勵!

承擔!承擔!

君子大人者,在宇宙萬類中同行也。

 

尚德於台灣二水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