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天种幽草 意惜世情

台湾张尚德教授印象

楚水

    和南怀瑾先生一样,台湾张尚德教授正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尚德先生者,台湾中国哲学会总干事,北京大学张岱年老先生所聘中华孔子学会名誉副会长也,湖南湘潭郭家桥人氏。弱冠之年从事于孙立人将军队伍,蹉跎于军旅五载,无成元帅将军之志,却有学以报国之心。及至退役,经20个月,40本书之苦读苦学,以避数学、英文几乎考试为零分之不足,终以超过台湾大学50多分的优异成绩取得哲学系入学资格。台大七年三餐不继,食不果腹,实真"饥人饿食"者也,唯有知识充饥,以求得学问解渴,可谓之饱学之士也。并与李敖、陈鼓应先生同为台大同班同室之学友,真可谓室小可容膝,居小乾坤,而且三人均不同凡响,都大有建树,是为台湾大学之骄傲。

     及至毕业,正适蒋公败退台湾反思反省时期,因其博览群书,又熟读马列,即被选入国民党军政干部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开设的题程被称作匪党理论批判。其实,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许更能体会马克思哲学思想之真谛,更会认同其中的真理。再后来,部队退役时,英文尚几乎是零分的张尚德先生,又成为了台湾某大人物的英文机要秘书达12年,这不能是一种奇迹,亦足见其学习把握之能力。同时,协助南怀瑾先生成立十方丛林书院,亲自担任高研部主任。年届知天命之年时,为往贤继绝学,业已著作等身。并且亲历亲为,唯真唯实,效法唐代禅宗高祖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禅门风格,创建达摩学院。革律为禅,唯真唯实,开现代禅修之蹊经,一晃近三十年矣。

      尚德先生和我大有缘分,最近曾三次到湘潭拜谒,一次相聚于上海。而一到上海,愰若故地重游,尚徳先生隐隐约约的轮廓忽然清晰起来,过去那种似曾相识却始终难以准确记起的记忆,一下子恢复了链接。尚德先生是最早促成汪辜会谈的重要联络人之一。记得1992年夏天,我陪台湾中华电脑之父范光陵先生率领的爱心代表团访问上海时,会议的资料中就有一本张尚德先生的著作,扉页上刊登着先生与汪道涵会长坐在一起的照片,只是那时候还未留胡须,却仍然穿得是长袍,颇有点先清遗老辜鸿铭的气度,那时就曾引起我特别关注。及至20多年以后,近距离走近张尚德先生时,先生的胡子都已经白了,真是岁月不饶人,让人不由得一声叹息。

       最近这几年,尚徳先生在自己的桑梓故里湘潭郭家桥创办了道南书院。道者,取汪道涵先生之道,南也,取南怀瑾先生之南,有怀念二人之意。某生之也晚,无缘于南怀瑾先生,却与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的汪道涵先生,有过两次近距离接触。一次是在上海新锦江饭店,一次是在上海虹桥饭店。先生温文而雅,侃侃而谈,凡全是一个大儒或长者--因为,汪道涵先生十分清楚:海峡两岸和平之统一,关键取决于文化认同。而儒表佛心道骨的南怀瑾先生,更是一座文化丰碑。张尚德先生以耄耋之年,缕心履力,砥砺于道南书院的建设,除对二位先贤怀念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承续唐人百丈禅师禅宗之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大道之行,愈艰愈奋,这里不由地发自内心赞叹一声:道南书院办得不易,张尚德教授更是不易中的不易。记得三年前第一次陪陈鼓应先生去时,道南书院尚是雏形,去年第二次拜访时,已经开始初见地基,而今年再次登临时,两座气势恢弘的高楼已经拔地而起,壮严肃穆。道南书院四个鎏金大字,乃张尚德先生亲自所书,气象嵯峨,内敛乾坤,决不输于近代禅修大师袁焕仙先生。某知浅显,总觉得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年,类似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深度融合。而仅从佛教而言,这期间诞生了虚云和尚与袁焕仙这样的一代宗师,济世度人,扶危济困,最根本上拯救的仍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历史应已定论。张尚德先生承袁焕仙先生之衣钵,又接继虚云和尚苦行难行为众生之精神,势必会另辟蹊径,再创禅宗文化之辉煌。

      听张尚德教授讲课,需要一点水平,需要一点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某种悟性。我之有缘是能够有幸在湘潭傍听过先生一次讲课,在上海聆听一次演讲;我之无缘就是自己既无水平,更无悟性,又加上素无慧根,天生愚钝,以至于先生所言需日后慢慢䃼课才能渐渐领悟,总是慢上半拍。总之张尚德先生是开释,不是普及,讲课及演讲均是如此。没有一定境界,或人生迷途不深,恐难如窗纸点破,而豁然开朗。我大概就是那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人,又笃定了自己信念,认为自己所谓的温火慢炖,如煮墨品茗,总会有水到渠成的时候。尚德先生法眼如炬,自然能洞穿一切,透彻心灵。劝我为人为文要和光而不同尘。和光同尘 ,与世无争,那么怎么不同尘呢?足见先生关切之殷殷,需要我慢慢悟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季羡林老先生晚年的时候,也经常题写这两句李商隠的诗句,大概内心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张尚德先生天种幽草,意惜世情与其殊途同归,短短一句苦也,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今年张尚德先生业已八十有六,已属高龄老人。现在道南书院落成了,而百年树人的文化长旅才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很漫长。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文化老人如此笃定而又执着,能够坚持到现在,并且还能够一直坚持下去,我也不知道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什么?但是,我总觉得文化自信的中国需要有足够的包容与器量,去鼎力支持一个文化老人的坚持与探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何况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

     最后,再一次写下对张尚德教授的深深敬意,以及对道南书院的深深祝福!我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会有的,包括明天美丽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