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六年来的感悟 

鄧國華教授

张公尚德老师拿板子,板子一打,说:“这个就是。”“真的这个就是”。老实讲,我一开始是不能理解、不接受的。参加了很多次张老师的禅七,前后6年的时间,现在终于能理解、能接受了。释迦牟尼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就是”就是指示“如来智慧德相”是什么。我的理解,没有念头,不昏沉、不散乱,而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丢无可丢,这个“不汝还者”就是我们的真我。这个是非常平实的、平常的,它是不生不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要了解这些,相信这些,我的体会是要从唯识入手。

为什么一开始不理解、不接受、不相信呢?因为有妄想执著。总想一步登天,求老师帮助,马上证道。所以在很多次禅七中我都很紧张,始终不能宁静下来,念头乱跑。老师多次骂我,在念头上面搞,在身体上搞,还把老师当对象,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老师也对我说:念头如流水,管它干什么。我发心也发了,忏悔也忏悔了,但心总是不能安,仍然在忏悔-业力-习气、习气-业力-忏悔的念头中轮转不休。老师说,要彻底了解自己,要学唯识,要了解二十个随烦恼是什么,要从这里入手进去;《百法明门论》是唯识入门的书籍。一开始我并未重视,还是想偷懒,因为唯识原典难懂,名相难辨,读起来很费力,也不是那么有趣。但我还是听话,从网络上下载了广益大师篡著的《大乘百法明门论》和《大乘八识规矩颂》(也有道友送给我书籍),开始了阅读。读到二十个随烦恼时,就格外留心了,我发现原来懈怠、放逸、昏沉、散乱、掉举等大随烦恼都是不善。自我反省,我真的象《地藏经》中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真的是不善,真的不能做到无我。于是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些是哪里来的?张老师常说,人完全没有痛苦和烦恼就是佛。那我的烦恼和痛苦是哪里来的?过去我的理解就是,这些是业力来的,然后就去忏悔,再然后就是懊悔,拼命地骂自己。但是骂过以后呢,坏的念头照样起来。这样其实是在修念头,会把自己搞死的。南太老师有诗:“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我背了很多遍,但我就是不会。为了搞清楚烦恼和痛苦究竟是怎么来的,就去重新翻看张老师的《唯识新引》和《八识规矩颂》及南太老师的讲解。念头,第六意识,有善恶,“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第六识是自己不能做主的,它还有后台老板,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它是意识之根。第七识又是什么呢?“随缘执我量为非”“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第七识总有个我,我执就是从这里来的。执什么呢?执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内我。它是恒审思量的,它是与生俱来的(俱生我执),它是非量。这个“非量”很有意思,就是说第七识执第八识是不对的,若简单地理解,就是人人都有心理变态,正如张老师所说,是深度的自我恋。难怪张老师在禅七中经常骂我们是精神病人,大慧杲禅师说人嘴里都含着屎块块不肯吐出来,南太老师在《如何修证佛法》中也说全世界都处在精神变态中,原来我是这么坏。这个第七识很难办,虽然它是与生俱来的,但它是不明了的,人自己很难做主。

进一步追问,第七识怎么来的?《唯识新引》中说,第七识是从第八识来的,第七识依于第八识,第八识又依于第七识,两者互依,是双生子。第八识是怎么来的呢?这是个大问题。简单地回答:法尔如是,本来如此。如来是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但这样说,我仍然不明了,仍有疑惑。我也知道修行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转了又如何呢?转成智慧了,第八识到哪里去了?又有说,悟道了,就证到了第八识的清净面。又说,人本来清净,本来是佛。正如《楞严经》中有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弟迁流,终而复始?”释迦牟尼佛有回答,但我看不懂。南太老师在《楞严大义今释》中有这样一段话:“此处所讲,是说明形而上的体性发生形而下物理器世界的本能,必须要以最静灵明的智慧去理解体会,文字很难说明。如借用先天及后天两个名词,又使人意识上,显然分出两截。姑且借用来说:就是先天的自性本能,是寂然不动,灵明清虚的。灵明清虚的功能,自然妄生变动,就产生后天的性能,发出各种作用,形成物质世界的本能。”在这里,碰到了语言文字不能表述、不能说明世界本源的问题。说了也等于没有说,没有答案。《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也有这样的问题:“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释迦牟尼佛解释了,说了很多,最后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是正问。”这也等于说,你问的不对,你不要问,没有答案,有答案你也不懂。

《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有偈子:“觉海性圆澄,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我开始的理解是:先有觉,然后有了能与所,就变成不觉了,之后有虚空,再有世界和众生。我现在知道了,这样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理解这个世界的起始根源,是大有问题的。这是现代人受科学的逻辑思维的训练(不是不要科学、不要逻辑),养成的通病,总要分个时间先后,总要抓住逻辑上最初的那一个。那怎么抓得住呢?佛法是超越时间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张老师说的没有空与体的问题,就是为了彻底打破我们对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本源的执著。这是我的理解。张老师不是故作奇特之语,而是因应时代的变化,针对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而有此一说的,是为了正本清源。有的人说“万法皆空,体性不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有“体中之体,用中之用”的说法等等。“体”这个字在文化的传播中都用滥了。不是不能用,文字是为了说明义理,用“体”这个字来表法当然很好。但什么样的法,传播久了,都会慢慢变质,就是“法久弊深”,或者粗鄙地说,就是都有“狗屎化效应”。“中庸”这个词,意义非常深广、非常好,但现代人一听“中庸”这个词,就认为是没有出息、不求上进、你好我好他亦好的好好先生。释迦牟尼佛也说有末法,为什么?我想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现代的世界言必称科学,科学自称没有价值观,自认为价值中立,但我们现在处处拿科学来衡量一切。这不是科学的错,是人本身的错。科学是逻辑加实证,我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逻辑训练,数学的训练应该是其中之一。逻辑没有错,但很多人忘记了,逻辑的起点本身是假定的,是科学本身无法证明的。用这种习惯来理解佛法,就会抓住一个最初(最后)的体或者是空,或者是法身,把它当作是一个实体,认为它就是世界的本源,一切都是从它那里来的,由它来制造的。这与基督教最后抓住上帝,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本源,是一样的。佛法中没有第一因。佛法讲无作者,无受者。若另有一个实体,能制造这个世界,那不就是二分了吗?佛法是不二法门,但人就喜欢搞二。当然《华严经》中有说,一切法无体。《楞枷经》中说佛亦为幻,最后哪来的一个体呢?

“空”与“有”也用滥了,加上中国文字的多义、歧义,搞到许多人,包括我一开始也想追求一个空,想抓住一个空性,抓住一个法身。张老师说,“空是用来说有的”、“佛法的‘空’,是描述现象存在方便的一种遮与表法也。”这个说法非常非常重要。“空”是用来遮的,遮什么呢?是遮掉我们对存在、对有的执著。“空”与“有”是相对的概念,它们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佛法到最后不在有上,也不在空上。但我们很多时候就要把“空”分开来抓住,认为它就是究竟的实体,以为证到了空性,就可以制造一切,认为“真空生妙有”就是由“真空”制造“妙有”。我们知道老子讲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六祖也讲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对这个“生”字的理解,有很多问题。这可能是我们误解“空”与“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我的了解,《道德经》一开头就把“空(无)”与“有”的关系交代清楚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和“有”是同出而异名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来源是相同的,哪里有一个离开空的有、离开有的空?《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的理解,这个是空的真义,《金刚经》的三心不可得,也是讲这个。南太老师说“如来”这名号取得很好。好象来了,是不是真的来了?来了马上又去了,所以佛又有另一个名号,叫“善逝”。南太老师还说,“当体即空”,“本来空”,“不是你去空它,是它来空你”。这些都在说空与有,不是另外有一个什么空。抓住一个“空”,就是人自己在造一个“空”。

另外还可以结合六祖的识智颂和憨山大师的解释来谈我对“真空生妙有”的理解。张老师在禅七中多次讲过。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我们参禅学佛,是要转八识成四智,是要成佛。我要问的是,转识成智了,是不是“真空”了?我理解那当然是真空了。但六祖又强调“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但转其名,不转其实。哪“真空”是什么?识转到哪里去了呢?“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我的理解,去掉了我执与法执,去掉了情执,就是真空了,就转识成智了。这里不是出现另外一个“真空”,因为“转无所转”,“但转名言无实性”。也就是说,转识成智后八识的功能作用仍然在,只是无我了,只是没有我执和法执了。这时这些功能作用是什么?这些就是“妙有”啊!“真空”就是“妙有”,因为转无所转。所以有禅师说,“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完全没有我,完全舍己为人了,永远为众生服务,这就是“妙有”。张老师说,真放下必提起,真提起必放下。我的理解,真放下就是真空,真提起就是妙有。

还要强调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张老师说的哲学与佛法的不同之处。张老师说,佛法与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佛法是超越它自身的,而哲学不是,哲学是强调它自身的。《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楞严经》中有“以指指月,指非是月”。佛法都是指月之指、渡河之筏,到最后都要丢掉的。所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都是假的,到最后不能抓住任何一个东西,包括“佛”。《楞伽经》中说,“佛亦为幻”。所以到最后哪里有什么“空”与“体”?

回到开头。明白了这些,就了解了老师打板子说的“就是这个”。我是从唯识学开始进去的,慢慢地去掉了疑惑,相信了佛说的“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也是张老师一步一步带着我往前走才明白的。我有时在想,我这个学生当的不够格,太笨了,我应该早一点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学佛,就是转第六识和第七识,去掉我执和法执。之所以不能真空,不能妙有,是因为有我、有法,把它们拿掉了,我们的自性光明就自然呈现了,所以《楞严经》中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歇下来就好,不是另外抓住一个东西,那是另外一种执著。“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不要闹了,就可以安心了,可以学佛了。学佛是学解脱,如果最后抓住一个空,抓住一个体,那是玩弄文字游戏。这个不明白,修行时方法也不会上路,就是南太老师说的,坐死也没有用。搞的不好,真的会把自己搞成神经病。现在好多学佛的人是这样。这样子的话,还不如不学佛。但话又说回来,不学佛又干什么去呢?释迦牟尼佛说放下是唯一的归命处。释迦牟尼佛把世出世间一切的根本道理都说尽了,尽管不学佛了,但不管做什么不都在搞贪瞋痴吗?仍然没有跳出佛说的这个事实。所以还是学佛比较好。

有很多道友说,参加张老师的禅七,好象张老师很少讲具体的用功方法。其实不是这样的。张老师不是不教具体的方法,张老师讲过《楞严经》的二十五位圆通,也教过五停心观、念佛、数息、观心等。但张老师更强调把理搞清楚,把脑袋搞清楚。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脑袋不搞清楚,修法无益。禅宗是无门为法门,不是方法不重要,是到最后方法本身也要丢掉的。具体的用功方法,要靠自己去摸索,不是一有了某个用功方法就可以保证成功的。老师是识途老马,是领路人,可以传道解惑,但路还得靠我们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南太老师在书中有讲小偷爸爸给儿子传授偷盗技术的故事,我理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张老师常说,学佛是跟自己学。张老师也曾批评我倒果为因,把前人明白的道理和结论,当作是自己修持的成果。如果这样,那还是悬起来的,自己没有真正证到。我现在也还是这个毛病,这个问题很大的。

最后想说一说现在很热的科学与佛法的问题。这个还是与佛法的根本问题有关,就是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科学认为,宇宙是从大爆炸来的,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状态,科学家也无从解释,它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现有的一切科学理论在这里都失效了。有学者认为,这个大爆炸之前的某种东西,就是佛学中的法身或“心”。因为《金光明最胜王经》云:“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故知“法身”不在“一切法”之内。同经又云:“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盘。”故知“法身”不是“虚妄不实”之缘起法,而是“真实”之法。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不是《金光明最胜王经》不对,而是在这部经典中,紧接着上面的一段还有关于法身的另外一种说法:“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空性即是真法身故”说明,法身也是空的。按照科学的思路,将“法身”执为实有,认为“法身”就是制造宇宙的某种东西,而且认为“法身”是独立于一切诸法的存在,这在佛法上是说不通的。原因我上面已说过了。若“法身”是大爆炸前的某种东西,那大爆炸之后,“法身”还在不在呢?“法身”与我们现在的宇宙是什么关系呢?

“法身”是空的,不能理解为什么都没有,但也不能执为实有。“法身”究竟是什么?“法身”就是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佛亦为幻,“那个”也没有,因为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所以我上面说的这些,也都是梦中的呓语,不可以当真的。

 

    尚德讀後:

難得在佛法經驗上做理解的一篇好文。

佛法是經驗的,望深參《心經》。

二零一六年五月六日

於湘潭道南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