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雜想四則

                                                  古月

  雨後空氣清新,難得空閒,便趕緊換好衣服準備去山間踏青。走到半路,正準備深呼吸一番,此時身後忽然跑來了一條狗,在眼前的電線桿處停下。不久,一條長長的狗大便順流而下……

  目睹此情此景,心中不禁小聲罵道:“真是倒了霉了,偏偏碰到這種事情。”而那條狗,自始至終看都沒看我一眼,方便完之後,一點事也沒有地便又向山裏跑去。

  轉念一想,自己也是夠“便宜”的,一方面又要看,看完了又要罵,而人就是喜歡這樣。而且,我可能還不如那條狗,因為如果我是它的話,有人在旁邊看著自己如廁,大概會破口大罵地轟他們走開。而對於狗來說,這卻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來了就做,做完就拉倒,並不需要掩飾什麼。

  想到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當著別人的面無憂無慮、無所顧忌地大便了,我忽然意識到:從不如狗變成了跟狗一樣,這或許也算是人類現代社會文明的一種進步吧。當然,也有些人不只顧著自己拉大便,也大方而熱情地招呼周圍的人一起來共用自己的“風水寶地”,這可真是比狗菩薩還厲害得多了!

  看《動物世界》,發現所有種類的動物一天到晚所忙碌的無非是兩件事情:覓食與交配繁衍。因為要交配繁衍所以去覓食,因為覓食又產生種種的殺戮與變化。人類社會大體如此,基本的原動力便是食欲與性欲(廣義上說,並非僅限男女之事)。不過他們玩的花樣更多,並不似動物那般單純。原動力配合人類的各種意識與智能,簡直翻江倒海,殘忍到家。不禁想問,人類總說自己是有理智的動物,甚至是萬物之靈,而這些理智卻常常受控於各種情緒與欲望,最終變成情欲的工具與奴隸。那這樣的理智很不理智也。

  想到《楞嚴經》中有一段話說:“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這是人類社會真正基要的唯識學。

  不過,生命存在不只是立體的,更是多維而圓融的,遠遠超越一般的幾何學。所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多少種生命主體,就展現出多少個維度。這並不是說沒有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客觀世界相應著生命的主觀而展開。這也是“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而在這個意義上,“共業難逃,別業躲”的含義就有更多值得深究的內容了。

  在人類的分別式思維模式中,極容易陷入“二分法”等的誤區,所以在現實世界以外,又造出了不同的理想世界、理念世界,這些與現實世界似乎是“一刀兩斷”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存在。而在《維摩詰經》中所展現出的思維模式,則神妙的超越了這一桎梏:在統一中並含對立,由對立轉化而和諧統一,最後連統一也超越之。這一點,從釋迦摩尼佛以足按地,把此娑婆世界當下轉為嚴淨佛國的記錄中得到了清晰體現。三界六道,東西佛國的生命境界統統是要在當下現實的生命存在中展現出來的。其他如《華嚴經》中所表述的法界體系,則更為系統而經驗了。惜乎歷來研究華嚴者,多有落入人類思維本身的陷阱,加之沒有生命真實修證的經驗,最終造出了許多與現實格格不入的理想世界,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力量。

  “凡所有想,皆是妄想。”這句話除了其在方法論上的作用以外,實際上亦有很深的含義,並非如字面所表達的那麼直白。

  比如,當人靜定到一定程度以後,會自然地知道並觀察自己莫名奇妙所起的各種念頭。有些念頭在還沒有明確形成語言或形象以前,它還只是一種“意欲”或能量(若再向上一層則和個人的業力習氣及行蘊有關了)。有時候並不是你要有這個念頭,但是它來了;在你的深處還沒有對它進行“處理”之時,它與你相干也不相干。但是人十有九、十會瞬間牢牢地抓住自己“感興趣”的那個,之後就用不著說了。

  有時候是因為別人在動某些念頭,而自己知道後偏偏要與它相應,還以為是自己“主動”地念頭,並不知道早已受了他人的影響。

  更“可怕”的是,當一些事情還沒有發生,只是處在一種可能性的狀態中,或者只是剛剛有一絲端倪的妄動,而自己在念頭中已然“莫名其妙”地察覺到了。這時自己會想辦法通過念頭或其他方式去轉化那些自己并不希望看到的結果,進而常常處於一種“自我暗示”的折磨中而不自知。在一次、兩次的成功以後,自己更會不自覺的狠狠地抓這些前知的念頭,配合著不安的情緒,在以後的生活中越來越嚴重。而這些念頭實是變化多端的,導致人在這個過程中耗盡心力而不自知,並產生出種種神經質的舉動,最終崩潰。而很少有人發現,這些所謂“前知”的念頭何其的靠不住,它的結果其實是可以根據人的實際行為而轉變的。

  “凡所有想,皆是妄想”,何其深矣!不若從行為上切實地歸到普賢行,得失無意,苦樂平懷,一切看似不如意的“前知”自然會隨著行為而發生轉變,逢凶化吉,而終有一個好的結果。

 

尚德讀後:

一、 楊斯德先生在廈門參加南老師禪七後,他說:「我看還是男女問題。」 

二、 禮記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獅子老虎,原來交配和吃動物,良有以也。

三、 唯識的起始「作意」,就是指盲目意志衝動的飲食男女要開始了。

所以佛法從羅漢開始,就是要超越飲食男女。

四、 意識、語言與思想,原來是飲食男女的派生體,所以在眾生的意識語言型態中,是多元的道理在此。

二零一五年九月十三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