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尚德禅师与励志禅者之以心传心

励志禅者(宋励)

2015424日 星期五,乙未年农历三月初六,励志禅者(宋励)与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大姐、雨湖工业集中区投融资部张副部长一道,驱车来到地处湘潭县梅林桥镇新湖村,专程拜见禅门大德张尚德老先生。这是励志禅者第一次拜见颇为仰慕的尚德禅师,也是第一次来到“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的湘潭道南书院。

当小车驶进挂有道南书院匾额及长联的小院时,禅者感觉十分的熟悉,此情此景,毕竟在电脑及手机屏幕上已见过多次。尤其是这幅长联,撰得极有才情与气势,注定将流传千古:

容止汪洋,大道中虚涵万象。看人物风云际会,摇洞庭八百里烟波。兼壮乾坤,开仁山和智水。

景行南岳,旷怀内瑜瑾一心。将古今经典传承,究华夏五千年文化。以新日月,步趋先圣与时贤。

当以虔敬之心踏入约六十平米、长方型的书院会客厅时, 发现尚德禅师已在客厅静候。昨晚沈大姐已与老先生约好,说今天学生宋励将慕名拜见,老先生欣然同意,并提出上午十点之前要到书院。其实,老先生昨日下午才从台湾达摩书院来到湘潭道南书院,准备主持五月一日至五月七日的禅七。

从禅者201410月初首次读到尚德禅师作品《张尚德教授在清华、北大的演讲录》迄至今日,时间已有半年。期间,禅者写过若干篇谈老先生的文章,只要将标题输入搜索引擎即可搜到;此间的1212日, 禅者接到过老先生从台湾打来的电话,与老先生有过电话交流;这期间,禅者亦与已跟随老先生多年的两位高足达摩书院副院长黄高证博士和道南书院副院长魏盛博士,分别有过见面交流和以文会友式的网文交流。这短短的半年,禅者与老先生、达摩书院、道南书院实可谓“神交”,故今日与老先生的首次见面,禅者没有陌生 之感,亲近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在中国文字及禅门文化中,就道行而言,禅师无疑比禅者 高一个层次。清朝雍正初年,皇朝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习禅而能被尊为“师”——禅师,这是需要达到相当的境界的。励志禅者自感愚钝,却又长存将东方禅慧以产业化方式在全球发扬光大之愿景,于是便以“全球第一禅者”自勉和 自我激励,以期始终如一地奉古今中外全球村内所有的禅师为师,尚德禅师即是禅者想长期亲近、聆听教诲的禅师。

在书院会客厅坐定后,沈大姐向老先生介绍说,这就是我在电话中跟您说的宋励。已是八十三岁高龄的老先生,仍耳聪目明,当即说:“宋励,我知道。”并说,“宋励这个名字好,给别人以鼓励。”接着,老先生问宋励,是否过五十岁。禅者回答,五十有二。老先生即叮嘱禅者,要注意发现年龄在22-35岁之间的后学,将其接纳到禅门中来;并要禅者好好研读《禅林宝训》。

禅者此前听过此书,也在寺庙的赠阅结缘处浏览过,但并 未读过。很快,魏盛博士拿来该书的电子版复印件赠给禅者。回到家中写作此文时,禅者网上查阅,方知《禅林宝训》系宋代诸禅师之遗语教训,该书自古便盛行于禅林,其被誉为现代统理学的宝典,主要是书中处处训诲学人立身、处世、修学、住持之道,足为今人借镜。例如,书中有灵源禅师如下一段话,禅者一看,即有甚 深感触:

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学者果熟计而履践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

 

老先生对禅者说,我老了,没有什么事了,很多事情要靠你们去做。老先生的殷殷之语,旨在期许禅者,接引年轻才俊进入禅林是禅林振兴根本之道。达摩书院、道南书院作为会通儒释道的新的禅林,要想将东方禅慧文化在全球村大行其道,为世界的和平和谐作出独有的贡献,确需禅门人才的薪火相传、代代相继。

 

禅者注意到,老先生落座以后,即以单盘打坐方式坐着, 一直到中午起身吃饭。在老先生身后墙上,有两幅字,上面的“泰山仰止”匾是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去年专程送给老先生的,下面的《心经》是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送来的。因书院空间有限,社会各界名流送来的字画暂未能挂出,要等到已封顶的道南书院新楼正式落成以后,才能设专室一一展出。

或许是同为湘潭人又共同对禅修及中华文化热爱的缘故, 加上先前老先生读过禅者所撰《至道——追寻湖湘文化之魂》,发现作者有才情、对人生感悟亦深,老先生见到禅者后心情甚好,兴致很高。两人聊了半个小时后,老先生即伸出手与禅者相握,说:“宋励老弟啊,我与你一见如故。”并说,“我说什么,你能懂,能接住,聊起来很开心。”

禅者说,在网上认真学习过老先生在温州、上海等地的演 讲视频,对老先生引述其恩师方东美教授“做学问比守寡还难”一说,极为认同。老先生马上接话说,“还有呢,学佛比做学问难,修禅比学佛更难。”老先生感慨道;“世界上有四样东西靠不住——权力、富贵、名利、情绪,可世人往往陷于其中而不自觉,难以自拔,不了解宇宙的实相,而生活在世间的幻相中。人生的悲哀 啊!”

老先生接着说,“人哪,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东西大哲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等人,一生都在研修这个天下第一课题。了解自己的便捷之道,就是知道自己坏到什么地步。人哪,往往看的是别人如何如何坏,当真正能做到客观解剖自己时,往往发现自己比别人更坏。”

当谈及行善积德这一话题时,老先生说,“凡事都有因果。行善哪里用得着图好报!善本身就是好报!行善会给人带来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就是最大的好报。”

 

禅者向老先生汇报说,近段时间,写了《张尚德教授的农 禅学派风范》、《做一名农禅学派的重要传人》等博文,提出了“中华农禅学派”之说,且以“农禅史话”为题,写了数篇文章,初步梳理中华农禅学派之法脉。历史上只有农禅文化和禅宗之说,并无农禅学派之谓。禅者认为,尚德禅师堪为中华农禅学派在当代的重要传人,禅师当年带领众弟子将一个废弃的农场改创成非宗教 类的农禅道场——达摩书院,孜孜不倦地经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继而又在老家创办道南书院,即为佐证。

禅者向禅师汇报了策创农禅坊的构想,旨在以东方农禅坊连锁事业的方式,让中华优秀的农禅文化在发扬光大,造福全球村更多的有缘之人。老先生听后,说这一想法很好,能否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真正在 “农禅”中?若真正在了,自己身心干干净净,无私心杂念,心无旁骛,自然会有人跟随,事业也就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老先生举例说,“三、四个星期前,黄博士在达摩书院全球资讯网上发布消息,五一将在道南书院举办禅七,很快就有200多人报名,因新楼尚未落成,现在场地有限,遴选了六七十人参加此次禅七。”老先生回忆当年创办达摩书院时,可谓筚路蓝缕,应者寥寥,但只要有信仰,具有头陀般的吃苦修行精神,信仰的心心之火终将催生出德业的燎原之势。

“智慧是在苦难经验中成长的。苦难中出圣人,战难中出英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历经磨难的尚德禅师如是说。禅师特别看重苦难之于人生的价值,特别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说明养尊处优式的贵族教育容易毁了人的一生:

尚德禅师48岁 时失业,闲来无事,一日在某一太太家打牌,该太太的丈夫是清朝皇室的后裔,曾留学英国,可说是受贵族教育长大的。三、四十年前的台湾刚开始发展,还很穷,当时的台北只有中山北路有一家面包店,面包远比米粉贵。这位丈夫没工作,不爱吃米粉,喜欢吃面包,经常就在牌桌边,等着太太抽了单,便将钱取走去买面包 吃。

这段经历留给禅师极深的印象,乃至认为贵族教育是没有用的。

 

禅师建议禅者每天应记日记,特别叮嘱禅者要看憨山大师 传等大禅师传记,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和性灵乾坤。要以这些禅门大德为榜样,只有做到“无法无私无我”,才能将道南书院的事业发扬光大。其时,“无法无私无我”六字箴言从禅师口中一出,禅者即感到一种醍醐灌顶的震撼,禅者顿悟:这必是经营好道南书院的不二法门,如何能真正做到,这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 大挑战;其实,也是一种难以言状、有如“黑洞”的巨大吸引,一种基于人性最深沉需求的吸引。

憨山大师何许人也?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为禅 宗临济宗门下,谥号弘觉禅师。憨山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主张三者有机融合。中国禅宗祖庭——曹溪,经过憨山大师的锐意经营,由荒废恢复旧观,因此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禅者想,尚德禅师何尝不是以憨山大师等大禅师为榜样,历经岁月的层层积淀和丰沛的心路历程,不知何时,自己已 然跻身大禅师之列。

作为事业卓成的乡贤,老先生深有的感触地说,“尚德不 才,在家乡创办道南书院,即是想弘扬潭州大地素有的优秀文化。中国文化的高峰就是禅慧文化。湘潭这块土地,实可谓人杰地灵,远的不说,近代禅林史上,出了虚云长老、八指头陀等足以彪炳历史的大禅师。湘潭的禅门文化,完全需要专案处理。”禅者曾研究过杜继文《中国禅宗通史》、印顺《中国禅宗史》等著作,撰著 了《天道——追寻中国文化之魂》专著,撰写过《湘潭文化读本》系列文章,基于以上学养,禅者颇为认同老先生的上述所论。禅者对虚云长老、八指头陀和尚德禅师做过一点比较研究,思忖将来某位后辈学者发心专案解读湘潭禅门文化时,一定不会忽略尚德禅师承上启下之独特地位。仅就中华农禅学派而言,尚德禅师就很好 地传承着虚云长老的农禅风范。

 

禅师谆谆告诉禅者,达摩书院、道南书院旨在将唯识与禅相结合,透过理,落实在有道理究秩序讲礼貌的人事物上,襄助乃至引领未来全球文明的和谐发展。为此,禅师还在台湾策创了中华唯识学会并亲任理事长。在禅者看来,无论唯识学还是禅学,都是精深无比的学问。

唐朝的玄奘和弟子窥基是唯识宗创始人。唯识学主“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变现,认为“识”有“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再加上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被看做为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转起。唯识学借建立第八识来说明宇宙万有的来源、特性与变化规则的这种缘起论,学界称之为“阿赖耶缘起”。

禅宗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明心见性”,将“不 立文字,直指人心”,讲“以心传心”;将唯识学与禅学结合,实在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学术创新、思想融慧系统工程,真正的任重而道远。当然,若是基于大道至简、万法归一的见识,禅宗“以心传心”的那个“心”,亦可视为“阿赖耶识”,如此一来,唯识学与禅学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学术天堑。若以励志禅者的“谐元 (Harment)”哲学术语概之,禅宗所说的“心”,唯识宗所说的“阿赖耶识”,也即是“谐元”之别名。何谓“谐元”?有兴趣者,网搜《励志禅者论谐元哲学与谐元世界观》一文,一看即知,不作赘述。

 

拜见临近结束时,励志禅者问尚德禅师,可否将今日面授之学整理后在网上发表,素来风趣的禅师回答说,完全可以,煎炒炸红烧皆可。尊禅师旨意,便有了此文。

禅者 深知,对以心传心的禅宗而言,文字只是方便法门,是禅门公案以手指月中的那个手指。不过,借由这一手指的指引,在今日湖湘大地的这块热土乐土 上,禅师与禅者之间道缘深厚的心心相印,也就让有缘之人有了了解与感悟的方便载体;当然,这一将穿越时空的心心相印,也会在全球村的禅林史上,留下点 点印迹。

尚德讀後:

二祖神光要達摩祖師安心,結果神光覓心了不可得。

你以心傳心,請問:

你的心究竟在哪裡?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四日

於湘潭道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