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建立国际人文精华学院

为人类未来找出正确思想的出路

郝建原教授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快速进行,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态都发生着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提供了物质生活条件的便利和精神满足的多样化选择,另一方面则引发了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和危机。

在个体层次上,由于传统精神支柱的坍塌,在快速多变的外界物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个体的物欲贪心泛滥,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无法协调适应,导致身心逼迫、人心难安,甚至出现各种破坏性的极端人格的现象。

在群体层次上,随着人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急剧扩大,以及交往网络和交往层次的密集和深化,基于不同种族、国家、宗教、区域、阶层、团体、组织之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愈深愈广。虽然在一些传统问题的现象层面上出现缓和迹象,但深层次的根源问题依然未解决,新的价值和利益上的冲突和争端不断涌现。

在人类整体层次上,片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人类整体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危机,直接威胁着今天及未来人类的生存。

现今世界面临的种种危机和挑战,根源在于人心,即在观念和思想上的纷争和对现实利益的贪求。建立普适性的世界宗教和统一的思想体系势在必行,以形成全人类精神一体化的联结纽带,有效制约科学技术的滥用,调和个体和群体的物欲和利益贪心。最终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近世以来,在西方科技文明的冲撞下,以精神文明见长的东方文明遭遇了重大危机,备受摧残和磨难,很多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几近灭绝。为解脱东方文明的困境,东方的大德和智士纷纷提出了种种振兴之策和思想变革之道,以适应当今及未来不可逆转的科技和民主大势。上世界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的精英人士也开始深入反思科技文明的弊病,重新审视宗教的价值和作用,并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宗教和传统文化。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大大促进了文明之间的融合和相互之间的理解,但在宗教、政治、伦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对抗依然激烈。虽然东西方的智者为各自文明提出了种种振兴或挽救的策略和思想,但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提出整合各区域文明的共性、协调其差异性,革除片面的科技文明的弊病,安乐全体人类、发达人类整体文明的见解或思路依然缺乏。即便有关怀全人类的智慧性的思想提出,其在国际舞台上弘扬的力度不够,也未能建立起适应时代特点的结构严整的思想体系,发展出能够贯穿形而上和形而下、适用于现实生活的实用知识系统。

    因此,急需建立国际人文精华学院,研究出人类未来正确思想的出路,在联合国的平台上予以弘扬,为联合国进驻东方打好基础。同时,凝聚各区域、各领域的精英人才,逐步建立起连通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的思想体系,培养具有超越性特质的综合性人才,为普遍性宗教的建立奠定思想和人才基础。

纵观人类数千年来的精神文明成就,能够担当起时代思想变革重担的唯有大乘佛法。特别是禅的超越性思想、华严的四无碍真理和普贤行愿精神,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和圆融无碍的智慧,凝聚了大乘佛法思想的精华。当代禅修大师张尚德教授明确指出,“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建立起以华严思想为指导的普遍性宗教”。在华严的寂静庄严境界下,分立的人、事、物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超越了纷争,收敛了贪心,彼此之间互助、互育、互望,无尽华美;而卓越挺拔的普贤行愿精神,则为生命的进化和精神的升华提供了阳刚之气和动力源泉,无尽庄严。

未来普遍性宗教的建立应以大乘佛法的华严思想为指导,但其统一性思想体系的建立要以全人类各时域的精神文明成果为基础,提炼出适应时代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精要部分,同时吸收现代科学文明的成果,构建结构统一、内容协调和互补的综合思想体系。对于如何发挥大乘佛法对未来人类思想的引领作用,四川大学的佛学大师陈兵教授提出,“须从引领现代文明、促进文明转型的使命的出发,从未来世界的发展着眼,吸收其它文化的长处,总持传统佛学中的积极因素,依契理契机的原则组建发挥,变换出能适应全球未来社会的新形态”。未来的新宗教及其思想体系应当有别于过去的宗教,它应当同时具有华严的超越挺拔精神,宗教的神圣性和可皈依性,哲学的思辨精神以及科学的实证和理性精神。它不仅能解决人类的心理安详和精神的归宿问题,满足,还可沟通形而上和形而下,很好适应现代社会,提供安乐生活、进化生命的智慧和实用知识系统。

应该重视科技文明对未来新宗教建立和思想体系重塑的重要作用。现代文明以科技文明为代表,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其崇尚实证和理性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而在改造现实物质条件、利乐众生上则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虽然科技文明由于其片面性未能升华成宗教,但科学精神的普及、科学知识和素质的教育在各区域文明社会已经非常普遍,甚至超过了几大宗教,俨然成为全人类文明中最普遍存在的共有部分。因此,以现代物质文明成果为工具和桥梁,通过沟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立起综合科学和一体化思想体系,是未来融合各宗教、各文明的关键所在。借助现代科技文明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手段,不仅可用来证实佛法的科学性和超科学性,为未来新宗教的实用性和神圣性提供注脚,同时有助于深化佛学理论,发明和创造契应现代及未来的新型态的佛法。

应重视学习和研究对未来新宗教和一体化思想建立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大德和智士的思想和学术成果。编纂、整理、翻译、出版他们的言论或著作,发挥阐扬其思想里的精要部分,在国际的公共媒体或平台上予以大力宣扬和传播,为时代的思想变革创造气运和契机。当代社会,一些具有强烈时代使命感的大德,比如东方的南怀瑾、张尚德、陈兵、方东美等,西方的怀德海等,为人类文明的融合作出了足以长远影响后世的独特贡献。

南怀瑾大师总揽中国数千年儒、释、道传统文化,应用现代语言和知识系统,以符合现代人科学思维的方式,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契机契时地讲解。同时,他以独特的以经解经的方式,融汇贯通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共同性和普适价值,完成了三家文化的整合。

张尚德教授融合了禅门的超脱气质、哲学的思辨智慧和科学的实证精神,结合自己真修实证的禅修经验,契理务实地诠释了唯识学(《唯识新引》),为未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沟通奠定了基础。此外,他以唯识学为枢纽,连通了东西方人文精华的共性。

陈兵教授结合其独特的修证经验,总持大小乘、密法全部佛法,因应现代时机,抉择其中的精要部分,精简名相,浓缩精华,按内在逻辑组成结构严密的新佛法体系《普贤行愿法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部新的佛法概论和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此外,他整合全部佛法,依照主题、名相或法义,把散落在三藏经典里的相关联的部分抽提出来,整理汇编成系列佛学书籍,为未来大乘佛法引领人类思想变革铺好了路石。

方东美教授天才地阐述与解释了《易经》形而上学的原理,卓有见识地阐明了华严哲学的精华,并完成了与西方怀德海综合哲学的贯通。

总之,促进人类各区域文明的融合,沟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立普遍性的宗教和一体化的思想,是人类历史赋予这个时代的重大挑战,也是必须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特别是对未来思想变革起引领作用的大乘佛法的继承者,应勇敢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在继承和发扬前辈思想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特别应该在现代科学和人文精华的沟通上有所贡献、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为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和最终实现大同理想社会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属于人文思想的事业,是一个人的千秋事业,需要好学深思,由博返约去努力,绝不是急功好利,只图一时之快的工作。如果只图目前个人的出路与个人现实生活的需要,历史上有无数当前的荣耀,也都成为过去了。应以眼前的现实,换取永远的现实;以个人的生命,换取历史的生命。在超天、超地、超时空的华严世界里,实现个体生命和众生的进化和精神的升华,无尽庄严,无尽华美。

 

尚德讀後:

這是郝教授在中緬印佛陀正法研究、合作與未來發展論壇上報告的文章。

有大開大合之勢,他是教科學的,很是難得。

方東美大哲說:

要建立新的宗教。

仁者智者,必有此一同也。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