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2014年十月湖南湘潭道南书院禅七小参              

                                                      云涛

 这次禅七因为因缘殊胜,前三日有61岁的中南大学呂錫琛教授大驾光临,老师倾尽全力为吕教授讲解禅学,后三天又有古道法师到访。加之民间一些学派人士的光临,整个7日的课程,自尚德老师的说法,你们赚到了。

七日大体课程分为一个序列,目录如下:

首先的常寂光的问题,与现代科学研究推论这种物质的猜想。

愣伽经菩萨地的相续次第及说三界内外的种种法行。

对治打坐腿痛身痛的故事:毕陵伽婆蹉七日证得阿罗汉的故事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关于印度取回瑜伽师地论皇帝的褒奖。

并劝玄奘罢道为政的故事

道家老子,儒家中庸的道与佛教的道

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

楞严经里关于身体色阴部分的讲解。

鸟巢道林禅师与白居易

瑞州末山尼与了然禅师

船子和尚与夹山

指月录卷九:澧州药山惟俨禅师

宗师授受:禅宗的传承,心印,祖意

又有关于老师的回忆:

梦见妈妈-在雪夜的战场上

禅门文化与美学。

尚德老师随性著文:生儿有感。

再有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尚德老师著:谈习近平先生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既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又有老师的学生吕昂所写

我所敬爱的张尚德老师小记。

 

抱歉我写这么长的目录。

我是第一次参加老师的禅七,已经36岁了,但是学佛的因缘很短,不过3-4年,能有这个机缘参加尚德老师亲授的禅七已经是非常之荣幸了。引领入门的还是南怀瑾太老师的书籍,进而了解尚德老师才慢慢走进来。

整个禅七的过程中我都是在身痛和腿痛中度过的。来到道南,也是一身的病。 想这7-8年间,能病的如此重的一场也就如此了。

因为禅七里有老参,有中南大学的吕教授,所以前三日的功课直接切入主题,从各方面阐述道体,由黄高证博士提供了关于丁肇中教授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寻找暗物质的报端资料,老师又解释了是什么在影响宇宙万物的运动。(我理解认为宇宙万物的形成和运行,可见的物质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不可见的那一大部分,假说为“暗物质”实际是根源所在。但是现代科学的求证还处于摸索阶段。)

又讲毕陵伽婆蹉七日证得阿罗汉的故事,

阐述的是,毕陵伽婆蹉关于对自己身痛的感悟,认为自己有知觉,身体才苦不堪言,但是知觉的这个清净心,本来不痛,所以他思维,我本来一个身体,怎会有两个知觉呢?如此思维,忽然有一天,身心忽空,三七日中,那个不痛的慢慢显露了,证得阿罗汉果。得佛印记,登无学果位。

(这个故事我理解,这不是阐述一种方法,而是让我们懂得一个透彻的道理,理通达了,心念到达之际,就可以转化色身,即佛家所说,心能转物。或者心物一元。我也完全相信如佛经所说,毕陵伽婆蹉七日证的阿罗汉果,这个不是迷信,心念一念至诚到极点,绝对可以做到,但是我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还是不能够一念至诚的净信,人总是有很多选择,反而麻痹了自己,使自己不得解脱。恰恰没有把自己逼到极点。)

愣伽经菩萨地的相续次第及说三界内外的种种法行。

这一课,讲的很深,为什么呢,一上来就是声闻,缘觉,进入八地菩萨的境界,当如何不执着于三昧正受的禅定之乐。如不继续去了解自己的心的现量等。又说:一切诸法无非是自心现量之所生,所谓住涅槃境界,和如来的果地,也是唯心而已。(基本我的理解就是首先每一个智慧的众生,都具备八地菩萨的基础,即心的现量境,如果再向前追求,就是佛地即最高的成就,还是不要被自己的习气所障,从而停滞不前,在细微妄想的幻境里徘徊。里面讲到初心本愿,就是一开始修行发心的因地。这个是我比较欠缺的。每个人踏入佛法修行的原因不同,我是功夫入的,所以不喜欢讲发心,除非自己做到,这是一障碍,倒不如有些同参道友一张白纸,发心来的利落。也是悲哀。)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关于印度取回瑜伽师地论皇帝的褒奖。

并劝玄奘罢道为政的故事

里面讲了唐太宗和玄奘法师关于翻译瑜伽师地论这部经论的问答。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分十七地之纲目。皇帝十分高兴,就派特使取来阅览,并赞玄奘法师从异域取得此甚深微妙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帝又在皇宫,文武百官于两侧,让玄奘法师落座,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所制序对大众宣读,用最好的文辞褒奖。词略之。

后又有劝玄奘法师弃法从政。

(这一讲,倒是史书故事,里面虽然皇帝占主导,但是实际都是说玄奘法师的为人,即道心坚固,特别是取回并翻译了瑜伽师地论,乃是中国和整个世界之福,使此经没有失传。我读过南太老师的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足足看了两遍半,每次看都头上冒汗。不是南太老师的书太难懂,是法理说的透彻,把人的心理细行看的一清二楚。也就是为什么修行难了,一是人习惯向外去寻找,反观内心都很难了,真的转过来反观诸己,这个问题又太多太严重了,哪能不冒汗呢。又说修行,所谓之修行人哪个道心够坚固呢,所以真懂了就吓死算了,还好我现在只吓到半死,因为没有真懂。)

 道家老子,儒家中庸的道与佛教的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法尔如是。

(这一讲更像为吕教授所设,因为尚德老师一直说她是道家龙头人物。现在一说三教之道,也就是论一个事而已: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

南太老师的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这个是讲五阴逐次灭尽的要法,为修证境界,还有为避免走入魔道幻境,成为歧路的警示。(这个对我来讲,不远也不近。正在五濁和烦恼妄想中嘛。佛没见过,魔还不是天天见。只好说继续努力吧,感谢南太老师慈悲,尚德老师的讲解。)

 

楞严经里关于身体色阴部分的讲解。

这一讲来源与前一天一个道友的提问,问题是怎样转化色身?

所以老师才单独让黄高证博士打印了这段讲义分发给我们。

详细讲述色阴的问题。 里面具体说了十种色阴解脱的禅那境界。

怕后世修行的众生逢此因缘自己以为自己成了圣人了,成佛了,结果说大话,导致堕入地狱无限轮回之苦。佛嘱咐阿难,以后,将来佛灭度之后,于末法时期宣读此经,令天魔不得其方便加害修行人。以守护大家成就无上道果。

(所以后来传说末法时期楞严经先灭,也就是如此,有此经在,在修行上行大妄语的人就不会存在,所谓阴魔也就无所处立身。当然我们还未修证到此境界,倒是也警示我们,很多魔还没见到的修行人,大妄语已经先种下种子了,到了此地之时,正是大障碍的时候。自己未到的时候,应该谦虚谨慎,讲实话真话就好。真的有所境界,也不做圣解,大魔没来,小魔的种子我也不种啊,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

鸟巢道林禅师与白居易

   杭州西湖喜鹊寺鸟巢禅师,本名道林,谥号圆修。九岁就落发出家,二十一岁到荆州果愿寺受具足戒,后来入陕西投韬光禅师门下。

    根据《五灯会元》的记载:道林禅师,后来獨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叶非常茂盛,盘屈辱盖的松树上栖止修行,好像小鸟在树上结巢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称它为鸟巢禅师。由于禅师道行深厚,时常有人来请教佛法。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巢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摇摇欲坠的,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

   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众所周知,可是鸟巢禅师,真的问几个人没人知道。这个故事讲大文豪白居易在杭州当太守的时候去拜访鸟巢道林禅师,两个人的一段机锋禅语,最后阐述的也就是世间的大道,很多得道的人都觉着这个东西好,是无上的圣境,千百年来无数去追求,最后能得道人凤毛麟角,或在拜佛供养上下功夫,或者在功夫上下功夫,或者在苦行上去找。恰恰没人愿意在最高的道德上去寻道,说最高的道德其实还不够,应该是无上的善念,最后到达无念,高于道德超越道德。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入道之门啊,我是这样理解。)

瑞州末山尼与了然禅师

瑞州末山尼了然禪師。因灌溪閑和尚到。曰。若相當即住。不然即推倒禪床。便入堂內。師遣侍者問。上座遊山來。為佛法來。溪曰。為佛法來。師乃陞座。溪上叅。師問上座今日離何處。曰。路口。師曰。何不蓋卻。溪無對。始禮拜。問如何是末山尼。師曰。不露頂。曰。如何是末山主。師曰。非男女相。溪乃喝曰。何不變去。師曰。不是神不是鬼。變個什麼。溪於是伏膺。作園頭三年。

(这个公案啊,真是禅语机锋啊,讲见地,气质,定力,功夫的。这个没什么好讲的,暂时被气场震一震吧。)

船子和尚与夹山

这个公案很是有故事性,哪怕看起来都津津有味,

(我所理解的,夹山本来是也是学问通达到极处了,理很透彻,就差人点破的事,道吾的引荐,见到船子德诚和尚,刚要说话却被打下水,我理解就是他的问题是抓语言文字,不肯放下,没有明白,这些佛经语言文字是为了度人方便,和道不相干。道不在语言文字上。最后夹山悟了,感激船子和尚,船子和尚还怕这个弟子执着于师父的身相,也就是佛所说的依法不依人的问题,投水让他了了这个念。)

指月录卷九:澧州药山惟俨禅师

这部分说实话离开老师的话,我就不懂,我就知道指月录,是指,不是月。只好祈求老师以后多给我指指吧。

圭峰宗密禅师对禅宗的判释

这个有点像南太老师的禅海蠡测,话是论判,意在燃灯指路。以免以后学人落入歧途。我这种笨人,须看他许多遍,也许就少走错路,不用摔跤了。

宗师授受:禅宗的传承,心印,祖意

这个在南太老师的禅海蠡测里有讲解。

也就是师父择徒弟,徒弟选师父的问题。

(我注意到里面关键的一点“历来禅门大德,既得法后,皆复依止其师,或数年,或十数年,执侍作役,日致玄奥。足见非一悟之后,别无余事。”我想不少人都想开悟,就没想过开悟以后的事,好像当了皇帝就天下太平只需享乐了,此等错误见解,尚不说开不开得了悟,就算是偶然到了,以后也是因地上的见地谬误,后患无啊。所以我当自勉,不搞这种牛头蛇尾的事。)

还有一个关键点:

宗门所谓印证者,以心印心也。以心印心者,非知解理会边事。必其师为过来人,手眼通明,见行皆圆,凡学人之机用、境界、见地,如何凑泊,如何进步,一望而知,不待言喻。然后以师之心,印证其心,如印印泥,印去影存,文彩毕露,亦无印泥之迹,故曰印证。若驴前马后,不能鉴器识别,寻思知解,徒乱心意,自救不暇,安可为人!若斯之类,痴迷师心,诚如孟子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久据此座,渐陷泥淖,终至不可自拔,殊可愍也!尝见此辈至众,深引为戒,愿毕生长居学人位,不串演斯剧,免自陷堕。苟平实商量,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方不违于行愿矣。”

(这里同样是鞭策后世的众学人。尚不说得法不得法,都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毛病,终日活在人我分别知见之间。我也自我反省,此慢心起的时候,当时刻觉知,所谓佛法,只是解心良药,若执着在言语文字上,药也成了毒药,害己害人而已。)

后来尚德老师谈到,所谓印心,其实也没有什么心可以印。

 

我是第一次参加老师的禅七,之前七月因为人满未能如愿,正好有位道友之前在网上认识,他回来以后聊了一些道南书院禅七的经历。

也说了一些关于尚德老师的自己的见解,最有意思的是,他觉得,老师要嘛就是一个大骗子要嘛就是一个大禅师。这个话并无贬义,是真话的复述而已,当然我也不会交代这位道友的名字,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在听尚德老师讲课的时候,就是会有这种感觉。如果让我总结呢,我觉得老师是故意不我们执着于老师的身相,刚着一下马上给你打下去。即释迦摩尼佛所说的依法不依人此教理坚定的贯彻。

   我在这次禅七里只问过老师一个问题,有个道友发愿去北京传道,把我拉进去,顺便问的,即怎么做到相续的三际托空,当时正当禅七刚开始,美秀姐比较慈悲,直接脱口而出告诉我了“外丢六尘,内丢五蕴”尚德老师没有制止成功,只好跟我讲后面时间还长,这个问题留到后面慢慢讲。第二天老师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这个人做功夫也好,持咒也好,确实向南太老师所说,碰到过一些境界。所以理解教理上来讲,不算困难。但是贪图境界倒是我的缺陷。又想到人生一辈子,一早就知道自己一辈子差不多的事,过的日子表面和别人一样,实际一早就接触法相神秘的一面,对这个东西是坚信不疑的,也知道30岁以后才能遇到正法,只是还是没有真正的走在路上。话说了凡四训里说人能改命,真的改起来还是挺困难。

观心,功夫做了几年,倒是感觉比以前有所改观,只是有时候把持不住自己的时候,那个本性露出来,还是发现自己原来那个习气一点没有少。所以一直很难突破自己。

有时候人对于佛法,可以都背过,可以都去理解,但是用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什么时候知时知量,恰到好处很难。所以一位能够了解学生的名师就尤为重要了。可是求法的人这么多,师只有一位,老师也是忙忙碌碌的苦行,尽量照顾周全。

当然来参加禅宗的禅七,都是以了解道为目的,我心里对道体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我也简单描述一下:

   我以前做功夫的时候,有时候意识出去一下,到哪先不谈了,我发现意识这个东西,真的像本师释迦摩尼佛所说,像流水一样,但是流动的不是水,是不断种下的相续念头,最后人执着在这些念头上,就好像有我这个人,或者说有个灵魂。假如这个念头完全断开会是什么,我只知道是个叫没有问题的东西,具体他什么样,什么相,境界去形容都是多余的而已,最终就是很美好或者讲没有事。在证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报身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平时就因为执着于识,佛家讲的8个小兄弟,认为识就是我,俗称灵魂,或者唯物主义者,认为肉身即是我。恰恰两端都是错误的见解,因为识也会灭去,身也会灭去。离开身和识,剩下的就是真我。但是8识,报身,和我们的本性揉在一起形成这个现在的我,一切本来都是这样,像佛家所说的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些所执着的东西,也是从这个没有事的东西变化来的,乃至山河大地,是一切众生所念念执着的结果。

假如证到这个空性,把一切妄念相续切断了,相续的三际托空从中显露的时候,这个物质世界存在基础就被切断了,所有的相都会随之灭去,显露出道体的本性,以前好多大禅师讲悟道的时候“虚空粉碎大地平就是见到了道的本身,即道体。

  在道之用呢,假如我们如果守着道体什么都不做的话,那不过是独守悠闲,千年万年过去,也是空座道场,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没什么益处,那何必悟道呢。

所以道之用,应该是明了道之本体的关系,而起大变化和大作用,顺应正确的方向,在法尔如是本来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中

继续前行,又如金刚经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有心的前后都是境界给我们的假象,时间空间都是人所思维的比量境界。

当下一念也是了无所得。我们的生死,乃至历劫的生生死死,都是当下一念间的事。

所以回到修行上来讲,只需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知道道体的本性了,也懂得道的法则了,那就法尔如是,什么六道轮回,成仙成佛,随便成个什么,就看怎么转自己的起心动念了。因为每个人的因不同,所以佛法才会有不同的法门对治,

一样宝物落灰久了,也要慢慢擦拭才能发出本来的光彩。所谓禅宗只是让人了解根本的问题,离一切法,一切心,而直指本性。但是无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完全理解一切实际很简单的这件事,不能够达到净信,所以心不能转,无法截断众流,证得这个本来人人都具有的东西,而从中起用,起大智慧,大神通,所以只是经常看人发心,谈起真的求证,又是茫然不知所措了。

  如果最后让我讲道是什么的话,还要离开体相用,就是道。

是一种智慧,不分上下,高低,多少。只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如尚德老师以前所讲“绝对不害人,不怕被人害,如果有能力,好事做到底。”

如果有些人说这个我也懂啊。那就。。。

又回去鸟巢禅师的话了

“三岁孩儿虽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难得累劫累世永远选择正确的道路。(完)

 

        尚德讀後:

道無體、禪無方

有為法幻,無為法也幻

懂兩者皆為幻的、統一的、超越的

那個「知性」

不在幻與不幻中

也不在禪與不禪中

二零一四年十月十六日

於湘潭道南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