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南书院七日禪修

吕锡琛教授讲述老子《道德经》

周品君記錄

大家歡迎

  师:  以前一些大禅师悟道,不但悟道,而且成為大禅师;现在悟道几乎没有。其根本的原因你们知道是什么?黄高证快回答,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黄:  因为现在有电,以前没有电

  师:  对了,有电就完了。有电就悟不了道。(众笑)怕热。那个庄子,道家龙头,说水也淹不死,也打不死,是因为没有电的关系。現在禪堂停電了,好熱!我在当兵的时候,台湾南部最热了,中午睡到一点多一点,哨子一吹,出操。那真热死了。然后那个总司令孙立人,我们好几万人坐到那个广场,他在上面训话一两个小时,有时小便都没办法解。我在台湾花莲主持禅七,一百多人,在楼顶上,热死了。大夏天,七月夏天,我下午三点钟进去,全堂大家冒汗,我一看,要大家赶快观想冰天雪地,雪地冰天。这一观想,马上全场冷得不得了。然后报告,有个远洋船长,后来到了文化大学哲学系,我的学生。他说老师这么一讲,因为他是远洋船长,他在北极,那冰天雪地马上就想起来了,他说他冷得不得了,那个太阳真晒着他。你们现在观冰,你们不要搞得我冷得不得了,你们不要把我冻成冰棒就ok了。黄高证我说的是不是真话?

  黄:  是真的。

  师:  我现在已经感到冷了。你们哪一个在发冷电啊?热电、冷电,这一点也不假的。你们发一点小神通,让这位吕教授一进来就会感到,这里怎么这么冷?有神通啊?你也可以观想准提菩萨,北极那个冰山,菩萨坐在冰山上面。

   好,我们欢迎吕教授!请坐!

   吕教授,也是南老师的好朋友。我们认识好多好多年了。中国有名的教授,是中南大学哲学系研究所的所长,她也是对道家很有研究的,非常有名的教授。特别是道家老子。我们这回正好要讲老子嘛,所以特地请她来向大家报告老子。我们再鼓掌欢迎!(掌声)

中國龍的和諧文化

  吕: 大家好,老师好!张老师也是我多年崇拜的一位长者,也是向他学到不少的东西。他多次鼓励我们好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在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在中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艰难。因为领导层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巨大的价值,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高层领导,他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智慧,对于人类的那种伟大的作用。对于我们中国的整个的建设,思想建设,民族复兴,文化复兴,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力量。所以现在,可以说全国都有一个国学的热潮。我们今天的这样一个学习,实际上是整个中华民族已经生了文化自觉,我们都希望复兴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开始学习,我觉得我们的这样意义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也很高兴和大家结缘能一起共同来体验这样一个先前的智慧。

       我刚从波士顿大学去参加一个国际的道家道教学术会,然后在波士顿开完这个会以后呢,又来到纽。纽有一个中医师,哈佛大学毕业的一个美国人,他是学中国哲学的。但是他把中国哲学那种养生的智慧,养心的智慧,用于治疗。他同时又是一位针灸师,在美国有个诊所的这样一个针灸师。他把很多中医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运用于他的治疗当中。他尝到了很多的甜头。他多次来中国,到我们中南大学学习道家的养生的,心理保健的内容。他带领的团队,每次都有十多个人,他这次又在纽开了一个小型的道家研讨会。他们深深感觉到,道家的这样一个养生的智慧,它是自作主宰的,不是把生命交给我的保健医生,不是靠外在的。我有了病以后,医生也来救我。中国的养生的文化是自己救自己,是预防为主,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一个反省自我的,怎么保护我们的身和心的健康。因此,我们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心理层面的一种提升,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仅只是躯体的健康,而且要心理的健康,要精神的健康。因此和我们先贤所说的修身养性,性命双修,要养德,要修德,要积德等这样的一些智慧对接起来。

      我在纽认识的另外一个做珠宝的商人,他在曼哈顿有好几个店铺,这样的生涯几十年以后,他觉得光赚钱并没有意义了。于是他把自己的精力来弘扬中国文化。他是位台湾人,他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他特别强调。我们知道联合国总部前面,有一个西方的勇士,骑着一匹马,踩着一条龙,一个屠龙的雕像。因为西方认为龙是一个邪恶的象征,因此联合国前面的这个雕像,就是象征正义战胜邪恶。但是对我们中国人,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的一个象征。龙是祥和的,是和平的,是给我们带来福祉的,是生龙活虎的,充满活力的。因此,西方的那个dragon,和我们中国的龙不是一个概念。这位吕老板,也是姓吕,他不能忍受在联合国这样的一个雕像,他也是位书法家,他就用几十米的白布,写了个巨大的“龙”字,披到身上,然后站到联合国前面,来表示我们中国的龙是一条好龙,是一条和平的龙,而且我们看到《道德经》里面,老子是被孔子尊为如游龙,这就是一个和平龙的象征。就是中华民族的崇尚和谐,崇尚和平的一个象征。因此他希望道德经里的这样一种和平和谐的精神能在世界有所传播。他也在纽附近有一块有山有水的地,大概有上百亩,他说准备在那里搞一个道家养生的基地。我们在国内弘扬中国的文化;他在国外弘扬中国的文化,这样形成一种内外的呼应,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祖先的一些智慧更好的弘扬出去,造福于人类。所以我今天很高兴跟我们张老师汇报这样一个情况,张老师也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一个事业,中华民族的腾飞,中国龙的形象,在世人面前象征了我们民族,我们是和平崛起,所以习近平先生说,我们中国从来没有称霸的文化基因。我们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和谐的文化,我们追求身与心的和谐,我们体内各个细胞的和谐,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们追求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的和谐。所以这样的一种和谐的文化,能够弘扬出去,一定是能够造福人类的。

治國的道德經

老师要我来跟大家一起来分享道德经的智慧。我也非常高兴,因为道德经既养我们的心,又养我们的身。同时道德经又是治国安民的这样一种智慧。

     我们知道,历史上,道德经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和文人雅士都共同崇尚的一部经典。除了《易经》,除了《论语》,《道德经》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宝典。除了后来佛教如《金刚经》这些佛教经典以外,儒释道三家共同组成了我们国家这样的一个精神。道德经的智慧实际上被最高统治者所崇尚,历史上,先后有八位皇帝对《道德经》进行研究,进行注解。而且《道德经》的智慧穿越了时空:里根总统用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的智慧,在他的国情咨文里强调:治理美国这样一个大国,要非常小心,非常谨慎。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国情,这样的一个大国,我们也要用一种人“如履薄冰”,“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这样一个态度;还有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先生,他也强调:要把道德经那样一种“利而无害”“为而不争”这样的精神把它贯穿,把它弘扬,用来弘扬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应该用它来弘扬联合国怎么样去实现一个和平的人类,使得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能够和谐相处。所以《道德经》的智慧是穿越了时空。

道與德

    我今天讲,就是准备几个大的方面。大家知道《道德经》是八十一章,这八十一章的内容,我个人领会,老师您批评,实际上可以分为几大块:第一是关于“道”的,就是讲“道”是怎样一个“东西”,是“道”的理论;再一个就是“道”落实到万事万物就彰显为“德”。所以“道”和“德”是一个体用的关系,是一个总体和具体的关系。所以再接下来就是关于“德”的论述;还有一个部分,是我们怎样去修道修德呢?因此,我们要修身,所以再讲“修身”的理论。那修身以后不应该是独善其身,我们还要用这种理论“治国平天下”,用这些理论进行治国,所以还有很大的一个理论,就是如何管理,如何治国安民。我们就是从这几个部分稍稍谈一谈,因为《道德经》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首先我们讲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是道德经的一个开章,一个总纲。首先点明了,”道“,可以说出来的”道“。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可道“的”道“是动词。就是说,可以说出来的那个“道”,不是常道,不是那个最高的“道”;可以说出来的那个“名”,不是最高的“名”。所以这个“名”和这个“道”常名、常道都是指的那个最本质的,最高的东西,老子勉强把它称之为“道”。这个“东西”,是万事万物的一个本源,是万事万物内在的一种支配的力量。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一定要循这个“道”。但是这个“道”又很难用语言来解释,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因为这个最高理论,最本体的这个东西,是靠我们自己去体悟的,语言、逻辑是最难以表达,最难揭示那个“道”的。所以老师带我们坐禅,道家是要我们“致虚守静”,这些工夫才是一种体悟大道的工夫。老子的这句话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揭示了逻辑思维的局限性,他就告诉我们,“无”,无形无相,是天地最开始的状态,看不见,不着的那样一个东西。祂,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祂却是生万事万物的本源。“有”呢?是当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相互碰撞,相互磨盪生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磨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状态,生了万物。所以这个“有”是可以看到的东西,可以说“有”是万事万物的母亲。我们就要懂得“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我们要从“道”无形无相的特性,来了解,来体悟那个道的奥秘。道的奥秘即是无形无相的,又是有形有象的。

    “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徼”是指的事物的轮廓,边缘,我们顺着“无”的性向去了解道,可以了解道的玄妙;我们顺着有形有象的方向去看,可以看到“道”表现出来的轮廓。但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论是有,是无,都是同样的出自一个“道”,都是道。道,通无化有,即是展现为有,又是无形无相的东西。因此,无和有两个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去把握,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和有都是非常玄的,非常玄妙,非常深奥的。我们懂得了“通无达有”这样的智慧,就能够了解“道”的众多的妙趣的门户,从这里可以了解道的奥秘。所以,这段话就是提醒我们,我们不要忽略“无”,这就把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将一种有形有象的现实世界提升到、启示到、引导到这个有形有象的背后的一个无形无象的一个东西。那样一个无形无相的东西,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也可以说,很多精神性的东西,或者说规律性的东西,它是无形无相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那个东西才是最本质的东西。我们不要被这个现象世界所迷惑,所局限。我们作为一个有眼光的人,有境界的人,我们要突破有形有象的世界:我们既要把握哲学的玄思,《易经》也告诉我们,形而上之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万事万物之上的那个东西,那是道。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器,我们这个世界的器物,具体的事物。无论是形而上的“道”,还是形而下的“器”,“无”还是“有”,都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既要有哲学的智慧,有精神世界的追求,要注重把握那个世界规律性的东西,那个“无”,要提升我们整个的人生的境界,这都是“无”的层面,看不见、摸不着的层面,我们要用这样的智慧去指导现实的生活,我们志成高远,我们提升精神境界;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那个“有”,我们要通无达有,我们要在这个现象时间当中去体悟那个“道”,因此我们又要脚踏实地,要联系实际,不能光作玄思。因此我们要通无达有,我们是志存高远,而又经世致用,脚踏实地。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我们老祖宗把它打通了,我们作为有远大理想,有境界的人,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注意把握。老子实际上道出了“道”无形无相的特点,同时又提醒我们要超越这个现实。

    关于“道”,还有非常重要的特点,万事万物本源性的特点,是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是为天下母。”老子说,这样一个东西,是先于天地万物,但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非常的安静,非典的辽阔,不断地运动。这个东西我无法去说是什么名字,但是我勉强要说。因为如不说出来,别人不理解,所以,勉强称之为“道”,勉强称之为“大”。这个东西特点是什么呢?“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非常的大,非常的遥远,非常的广远,它空间无限,又周流不息。但是,非常的辽阔,非常的广远以后,“远曰反”,又回来了。它是不断变化,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因此老子告诉我们“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非常的伟大,域中有四大,但是老子在这里也突出了我们人的伟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天地之间,我们人矗立于天地之间,我们人是和天地相参的,因此人是非常伟大的。但是人伟大,我们不是要掌控它,我们要效法大自然,所以,最后告诉我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为大地所承载,因此我们要效法“地”的精神,我们要“厚德载物”。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要效法天不断的运动;“天法道”,天为道所包裹,所以天要效法道运行的规律。那“道'的规律是什么呢?“道法自然”。道,效法于自然,这个“自然”请大家注意,它不是“自然界”,不是讲的那个天地,如果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又法天地,那就是同一反复了。这里讲的“自然”,不是讲的“天地自然”,而是讲的“自然而然”,“本然如此”。“道法自然”,“道”的法则是什么?是“本然如此”,就是事物原本的本质规律性。所以“道”就是“本然如此”,非常的“真”、'朴”。老子在另外一处又说,“道”的特点是“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看不见、摸不着,非常小,但是它非常的“朴”,万物不能够主宰“道”,但是“道”是主宰万物的,“道'”是贯穿于万物的,“道”是支配于万物的,因此,我们人最后是要效法“道”的那种自然而然,那种本然的状态,要顺着事物的本然的状态做事做人,来修道。所以这是《道德经》最主要的,同时也是禅宗最主要的一个精神:就是本然,就是自然。就是回到我们人的本性。我们人都有那个最朴素的,那个圆明,那个最朴素的本性,我们要好好的让它显现出来。不要被灰尘,不要被外在的知识,不要被各种欲望所遮蔽我们最宝贵的圆明之本性。老子这里告诉我们,“人”,是矗立于天地万物之间,非常伟大,但是,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象西方那样要作万物的主宰,而是要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要效法“道”。人能够体悟大道,遵循大道,这是人最伟大的一个特性。所以这里是告诉我们: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即是“道”。

     西方很多哲学家就说,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有的说是水,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就说万物的起源是“水”;后来,毕达哥拉斯又说万物的起源是“数”;印度文化说万物的起源是“地水火风”。那我们想想,以上说的种种,都是世界上本来就有的东西,但是老子所说的“道”,却是在我们感官之外的,而要我们用心去体悟的,要我们致虚守静才能够体悟到的。所以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东西。他在追问世界那个最本质最本质的本源,就是在地水火风这一切的物质之上、之外的那个最本质的本源。所以这个是一个高度抽象的精神,也体现出我们中国人非常杰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这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应这个道,要顺应道法自然的本然的精神做人做事。

反者道之動

     “道”,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反者,道之动”。

     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四十章所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变化的规律。在老子这里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对立面相互依存,所以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有无、难易、高下,看了好像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却是相互依存的。有和无,本来是相对的,但是有和无可以相互生,有不可以生有,无不可以生无,但是无形无相的东西能够生出有形有象的东西,那有形有象的东西又会有种种变化,走向死亡,走向灭亡,有无相生;难和易,也是在相对的,相比较的过程中显现的。长短、高下、前后,都是在相互的比较中显现的。也就是说,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各是以对立的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一个前提,而且这两个方面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反者,道之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是道运动变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那种柔弱的状态,道发挥作用,方式是什么?是非常的柔弱,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细微,非常柔弱,是润物细无声的,这样一种方式,所以老子要我们崇尚柔弱,这也是道家哲学里非常重要的特点。要柔弱,要持守柔弱。当然,佛教也是强调柔弱。都是要居下,不是要太强壮,跟西方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我们是非常和平的,非常包容的,忍辱负重的一种精神。道发挥作用的方式就是要柔弱的一种方式。这个弱,不是虚弱,不是懦弱,而是非常有内在的生命性的,非常有力量的,滴水穿石的柔性的力量,因此,弱者,道之用。“道”发生作用的方式是非常柔和的。我们看,万物生长,春天到来,春花秋月,秋收冬藏,都是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悄悄发生的。我们谁也没看到,“道”是怎么样的在那里发生作用,但是它却在那里支配着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这就是“弱者,道之用。”它不是用暴烈的方式来进行,来控制的,而是有那种内在的生发的力量。

有生於無

    下面接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是从有形有象的混沌一气生出来的, 这种“混沌一气”:“有,生于无”。“混沌一气”又是那个无形无相的那个最根本的”道“生出来的。这也是告诉我们,“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转化的,其实也是启示我们:不要忽略,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在老子这里,无形无相的“无”,是更为根本的一个东西,更为根本一个力量。同时也启示我们,“反者,道之用。”天下万事万物的锐利的方面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因此老子在另一章里“反者,道之用、”把它更具体化,就是:祸福相依。“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祸和福,“祸”当中,有“福”的因素;“福”当中,又有“祸”的根芽。祸和福,谁能够说得清楚呢?往往看来人生好像走向了一个困境,好像对我们来说有一个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好像对我们是一个挫败,好像此事对我们的人生是一个打击,但是,这样的打击,挫败是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我们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总结经验;艰难困苦磨练我们的斗志;让我们的心智更加成熟。這未必不是好事。

     下面继续:“道”展现在具体的事物就是“德”。“德”和“道”是一种体和用的关系,关于“德”老子在五十一章讲:“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生长万物,“德”内蓄于万事万物当中,然后“物形之”,形成万物各种不同的形状;“势成之”,内在有一个趋势支配着事物的发展。道和德,是内在的在支配着万事万物的发展,“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因为它 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本源,又是万事万物生发的内在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尊道而贵德”。但是“尊道而贵德”不是一种强力,而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就是讲,“道”非常的尊,“德”非常的宝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是外在的一个什么东西强迫我们要去“尊道贵德”,而是内在的自然而然的一种尊崇,因为它是我们生命的本源。老子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里“亭之毒之”就是“成之熟之”的一个假借,就是“道”生长了万物,“德”内蓄于万物,生长发育,然后让它成熟;“养之蓄之,”蓄养它,然后保护它。也就是说,道和德是万物生长的根源,然后又不断的保护着我们,养育着我们,护佑着我们。所以,道和德,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尊崇。这个“德”在老子这里,不是我们所讲的伦理道德,道德规范,不是外在的,不是社会,不是父母或是老师,要你讲道德。而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呼唤。“德畜之”,德蓄养于我们内在的生命。中国字的意义真是非常的丰富,“德”内蓄于我们的生命,也可以理解为“德”蓄养于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好好的发展,好好的来养我们的生命。所以“德”是养我们的身体的,国外越来越多科学家也证实了这一点,发现行善积德的人,身体状态要好得多,他的死亡率要低得多。所以这个“德”不仅仅只是对我们外在的一个要求,也是我们生命内在的一个需求,也是我们养护身体的一个营养剂。所以,积德行善不仅仅是有益于他人,不仅仅是有益于社会,而且是最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这一段话打破了我们原来教育的那种要求我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等,但是那个往往很难被人真正的接受, 因为人会认为做好事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就是领导要我干什么。老子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行善积德不仅仅是有益于他人,同时也有益于我们自己,有利于我们的生命,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也有利于我们的发展。这就是提醒我们,把道和德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要领,这是我们的生命一个根本。我们抓住了这个根本,我们才能够好好的安身立命,才能够奠定人生的基础,事业才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老子又告诉我们“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的”。“道”生长了万物,却从来不去占有,不去主宰。“道”是非常无私的,成长了一切,却从不将万物作为私有财产去强制它们、控制它们、占有它们,这就是最高的“玄德”,是“道”的最高的德,我们要效法“道”的最伟大的德

     我们行善积德,不要去执着那个“善”,不是说我做了好事你要报答我,你不报答我你就如何,那这样多累啊!行善积德是我们自然而然的,非常愉快的一个事情,我们经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人和己就是互利互动的,因此,绝不仅仅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在利人 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也得到了利益。所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最基于人性的需求,来说“行善积德'.因此佛家、道家、儒家、基督教都是讲的要行善积德。”行善积德“和我们个人利益,和整个的社会利益是联系在一块的。老子在第七章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为什么能天长地久呢?是由于它不自生,不为自己而生,也就是不自私,所以能够天长地久,因此我们要效法这种不自私的精神。圣人效法这不自私的精神,因此,“圣人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把自己放在后一位,谦逊的听取下属的意见,而不是说老子天下第一,说什么都要跟着我,他非常谦逊的把自己放在后一点,反而受到民众的优待。“身先”,就是大家都拥戴他,把他作为自己的领袖。“外其身而身存”,他不是老是想为自己打算,而是先替他人打算,作为一个圣人,作为一个管理者,他要考虑员工的利益,作为国家领导人,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老是想着我要如何。这样的领导人才能够收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戴,所以“后其身而身先”,自己的利益放在后一点,自己置之于度外,先替民众谋利益的话,反而是“外其身而身存”,民众非常的拥护他,他可以更好的保持。老子就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难道不是因为他无私吗?因此,能够成就大业。

     前面讲的“非以其无私邪?”这是讲的个人的小事,“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就是讲的圣人的大业。我们知道古代是家天下,你只有为老百姓谋利益,多为民众着想,才能够保证江山永固,你的家天下才能够国治民安。所以后面的这个“私”,就是讲的圣人的大业。你只有替人民谋利益,把自己放得后一点,虚心纳谏,才能够真正成就你的那个大业。这就把利己和利人互动的关系揭示出来了,这样就更加直指人心,基于人性而发更有说服力。

     老子告诉我们,既然“道”是这样的无私,是万物的本源,但是老子看到现实社会当中人们离道越来越远,所以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说本源性的“道”,被我们丢失了以后,没有掌握住,那就只有在具体的事物当中领会那个“德”。“德”也抓不住,“失德而后仁”,你没有掌握“道”体现事物的“德”以后,就要靠“仁”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这个“仁”已经有一点勉强了。“失仁而后义”,“仁”这个道义也没有被我们所遵循的话,那就需要“义”,“义”就是事之所宜,是一个做事比较恰当的规则。“仁”是一种慈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失去了以后,我们就需要“义”这种做人的基本原则来制约我们的行动,来调节我们的行动。“失义而后礼”,当“义”这个基本做人的原则也不能遵循了,就只好靠“礼”了。“礼”是一套具体的制度,你怎么走路啊,你怎么跟父母问安啊,怎么样打扫庭院啊,穿什么样的衣服啊,怎么饮酒啊,音乐是怎么行啊,丧礼怎么进行啊,等等,具体的一套行为原则。是外在的一些东西了。也就是,那些内在的东西失去了以后,就要靠外在的一些制度来制约人的行为了。所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个礼制已经是”道“的外在的皮毛了。而大乱开始了,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方式了。

      老子并不是说要反对”礼“,而是看到人类已经长生很多动乱,道和德都失去了的状态之下,不得不以外在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因此这个”礼”是等而下之的东西。儒家强调要克己复礼,老子就觉得这是一个枝末的东西,而没有抓住那个根本的东西。同样,我们现在强调要有法制,当然要有法制,但是光有法制行不行?光是外在的惩治行不行呢?当然不行,还要有那个“德”。“德”是让我们有内在的自我警惧,而法只是外在的来规范我们,所以老子是反对的。只是靠外在的东西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我们有一个内在的道德自觉性,内在的自我的约束。现在那些贪官污吏,仅仅用外在的法律去制约他,当然这也很需要,但是根本的根治还是要让他自己升起内在的那个“德”,培养德性,他才会不去贪、不去腐,让自己自觉的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否则他只会作秀,他在台下说得冠冕堂皇,背地看不见的地方他就不能慎独了,满肚子都是男盗女娼,那些贪官污吏人人都是这样的。反腐讲得最响亮,在台上讲得最漂亮,但是他双重人格,就是没有抓住道和德内在的东西。

實修實証

光靠一些外在的东西是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所以老祖宗要我们修身养性,要我们积善行德,这才是从根本上来做起。老子要我们修炼内在的道德,要修养,就是看到了我们需要从根本的东西做起,从根本上来让人类恢复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老子很重要一个修养方法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从那个远离大道的状态而体悟到那个“道”呢?来回归那个“道”?那就不是单纯靠学习,靠说教,而是要实证,要实修,也是我们在座各位在做的实证实修。

      我刚刚跟老师说,我确实很感动,因为这个坐禅盘腿很疼的,很难受的,很难坚持这么久的,但是大家能够安坐这么久,足见大家已经有相当深的功夫了,非常的佩服你们。这个静坐,坐禅,老子的致虚守静,这才是一个很好的体悟大道方法,因为在虚极的状态当中,我们整个意识活动停止下来以后,身体内在会有一个自我修复。外在的知识,外在的意识,其实是我们整个心理结构当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曾经著名的心理学家容格,在当时有一个传教士叫做卫理贤把道教的一部经典叫做《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了德文,然后寄给容格,想请他写一个序言,容格一看到《太乙金华宗旨》以后非常兴奋。因为容格跟他的老师佛洛伊德分道扬镳以后,一直在心理学上想找另外一条路,追求了十几,苦苦寻求,没有找到。这时他在《太乙金华宗旨》当中,无为,打坐当中看到了他的出路。所以他后来花很多时间来研究这本书,为这本书写了序言,甚至和这本书的本身都差不多了。洋洋几万言,吸收了很多老子的思想,把禅宗也吸收进来了,因为最核心的修炼方法就是致虚守静。就是要打掉我们的意识,打掉后天的知识,打掉人有的意识活动。后来容格用心理学的方式揭示一个道理,他的意思说,人的整个思想结构非常完整的,既包括意识,又包括潜意识。“意识”就是,比如大家知道我坐在这里讲课,知道自己在这里听课;“潜意识”就是忘记了的东西,没有意识到的,不知不觉的,完全没有想起来的东西。但是容格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人的意识只是我们思想结构当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就好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底盘,那就是“潜意识”。“潜意识”蕴含了人类几十万年进化的信息。所以容格提出了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那里蕴涵了人类几十万年进化过程当中所以的种种的智慧,种种的信息在里面。他认为西方人只是强调这个“意识”,因此“意识”特别发达,而忽略了“潜意识”。

致虛守靜

东方的智慧,禅宗也好,道家也好都是强调我们要暂时放下这个“意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就是致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都是程度的一个形容词,就是要虚和静达到很高的程度,我们才会回到生命的本源。懂得那个本源,才懂得那个“常道”。我们体悟大道不是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刚才老师也是说不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只是不得以而说出来这个“道”的名词,但却是是一个真修实证的体悟的东西,因此,致虚守静我们才能和这个世界“道”的频率相和。我们只有完全放下自己,放下自己的知识,放下所有的意识以后,才在那个状态当中与”道”相和。也是我们经常讲的“识神退位,元神展现”,这样才能洞见我们圆明的本性。其实禅宗和道家在很大的方面都是相通的。就是要打掉那些常识,惠能为什么会得到他师父的赏识,他就是一个体悟性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是一个空的,空空如也的致虚守静的状态,怎么会惹尘埃呢?我们要把我们的心有空掉的意识,空掉那些后天学习的知识,那我们的身心会有一种重新自我的圆明本性的展现,会突然之间把握到那个圆明的本性,那种顿悟,那是必须真修实证才能得到的感觉。所以老子把致虚守静作为一个重要的修证方法。

三寶

      然后,老子强调我们要修,还要持守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老子說:我有三个最宝贵的原则,我一定要经常坚持,要把它牢牢的记住:“一曰慈,一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你非常的慈爱,作为管理者,你才能够让你的下属努力勇敢的奋斗“。俭,故能广”。我们要俭啬,要爱惜财物,才能不断的拓展事业。第三句话我们可能会有疑问,“不敢为天下先”,是不是有悖于我们现代的精神呢?大家知道我们长沙的精神就是要“敢为人先”,老子要我们“不敢为天下先”,是不是甘居落后呢?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我们要注意接下来说的“故能成器长。”要通过“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够成为合格的长官,“故能成器长”。这个“器”在古代有时指人,有时指物,这里指的“器”之“长”是指的人民之“长”,就是一个合格的行政长官。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成为合格的行政长官。要谦虚的听取群众的意见,不要指手画脚,下车伊始就瞎指挥,要好好的先向群众学习,要作群众的心声就要先做群众的学生,要把自己放在后一点。实际上是告诫管理者,先要调查研究,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才能够成为合格的行政长官。

     接下来针对当时管理者的一些弊病,“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这死路一条啊,你没有慈爱之心,你赶着下属去作战,往前冲,士兵会心甘情愿为你冲在前面吗?你毫无怜悯之心,把他们当工具,当奴隶,为你卖命,大家能心甘情愿吗?“舍俭且广,”去掉那个“广”,奢侈浪费,挥霍财物,你能够做到事业广大吗?“舍后且先,”你根本不向群众学习,总觉得自己老子天下第一,根本就没有一个虚心纳谏的胸怀,总是固执己见,舍后且先,这是死路一条!这是非常强的一种警示:管理者不能这样做,要持守三宝。接下来“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天爷要帮助你,就会让你有一个慈的品德,因为“慈”能够聚拢人心,能够以情动人,能够让你的员工甘心情愿的为你工作,能够发挥他更大的潜力,你管企业也好,管国家也好,你都不要忘记这个“慈”的胸怀。“慈”的胸怀就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而不是把人当机器,当工具,当奴隶。现在管理当中很多老板不把员工当人看,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因此很多老板没有尊重员工的习惯,没有尊重员工的本性想法,所以员工会甘心情愿为你做事吗?他只是机械的执行你的任务而已,他内在的潜能没有发展出来,他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没有被激发出来,你这个企业怎么能好好的发展?有很多案例都能够说明这个道理。

     我这次到纽,特意访问了一些企业。很多企业的员工说,有的老板很厉害,迟到十来分钟老板很生气,把员工上班的时间作为考评的指标,就是喝他一瓶矿泉水老板都很有意见,特别小气,特别厉害。员工能为你甘心情愿的做事吗?对不起,大家都作私活去了。老板根本不知道,员工很聪明的,老板认为自己很聪明,什么事都管着员。人的聪明程度都差不多的,你对我怎么样我就对你怎么样,你这么厉害对我,我不会为你在你的企业发挥我的聪明才智的。现在高科技,员工对着电脑,你这老板也管不着,电脑操作什么老板也不知道,少给他创造好多财富,他的损失远远不止那一瓶矿泉水,那几十分钟的时间。纽市政府发表一个:工薪家庭弹性工作制度。不是按照原来的朝九晚五的死板的作息时间,而是给员工自由安排工作的时间,可以把家庭和工作兼顾起来 ,美国其他州也在逐步推行这个计划。这样员工可以更好的安排自己,可以留下好员工,让他们和家庭有一个更好的协调。家庭是工作的一个后方,家庭都顾不上的话,也不会好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许多企业老板也认识到,这个法案很重要,这可以让员工安心的为你工作,也给劳动者跟多的创造时间,工作内在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在座的有很多要打卡上班的,打卡上班是以前也是现在一些企业的一个标志。当然要有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但是仅仅是限于打卡的话,只能管住他的身,而管不住她的心。慢慢有一些企业在改,要让员工把企业当作家,把自己的生命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就不打卡他也会想着公司的事情,他会想,我怎样做得更好。有一些老板告诉我他那里不要打卡,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的工作。自己有一个弹性管理,你给他计划,任务,他能够完成,用不着朝九晚五,他安排好生活,安心工作,效率不是更高吗?如果心不在焉, 劳动效率肯定下降。华为的掌门人就跟他的科学家员工讲,你们要用跟多时间到酒吧去,要自由的空间,不要被打卡把思想锁死。不要被循规蹈矩的制度使得灵感没有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作自由的想象。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有一个“慈爱之心”。

不自矜伐

      老子告诉我们修道还要做到“不自矜伐,”不要自吹自擂,自高自大,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说一个深刻的辩证法:“曲则全”,要懂得委屈才能够保全。中国的成语“委曲求全”,曾经作为了一个负面的东西,其实“委曲求全”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受不了一点委屈,吃不了一点亏,为此就要跟人家斗的话,这人绝对成不了大业。斤斤计较,是跟他人搞不好关系的,所以要有一个大局的观念。人与人之间会有一些矛盾冲突,不要紧,为了大局暂时放下。曾国藩跟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他非常能干,清政府很看重他,但是他的地位升高又引起满清贵族对他的猜忌。权利太高,又是个汉人,会怎么样呢?曾经有七八年的时间没有任何升迁,他那么努力,没有对他有任何的表示,还猜忌,这是多大的委屈,但是曾国藩都忍受下来了。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打掉门牙和血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志,什么样的胸怀啊!吃那么大的亏,为了大局,暂且忍下来,继续前行,继续努力,不放弃,因此成就了曾国藩。其实当时以他的能力,实力,他要称王称霸,搞定清朝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要考虑全局,如果他要拥兵自居的话,可能当时中国会是一个割据的状态。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很少有的这样一个人物。他没有去夺王位,很多人都说他太傻了,你可以拥兵自重,可以取而代之摇摇欲坠的清政府,他没有这样做。他成就了一个顾全大局,立德的一个典范。我想,他在文化上的意义,远远超过当一个皇帝的意义。“曲则全,枉则直,”弯了以后才能够直。现在都说要直,直才是好的,但是想想,“直”还有没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弯了才有可能直。“洼则盈,敝则新,”“洼”是一个空虚的地方,有一个空虚的地方才有盈满的可能。如果比本来就是满的,怎么可能接受新的东西?如何才有一个更大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老子要我们保持一个空虚的状态,永远保持一种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接纳新事物,不断地改变自我,不断地更新的这样一种可能性,所以“洼则盈”。“敝则新”,事物旧了之后才有更新的可能,这就是告诉我们超越常规的思维,不要老是想着我们要直,要满。一般人都是求直,求满,但是老子要我们换一种思维,要看到事物正反相应的道理。要有一个辩证法的智慧,懂得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最后,一句总结性的话: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栽?诚全而归之。

      委屈才能求全,这难道是假话虚言吗?不是的,我们要全心全意按照这个话去做,“诚全而归之,”好好体会老子这一段话。现在年轻人往往缺乏“曲则全”的精神,受一点点委屈就要去跳楼,出走,真是太可怕了!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孩子就因为高考迟到十五分钟,老师不让他进,他就跳楼了!这么一点小挫折!他即便考上了大学又如何?老师,家长多批评几句就以死相抗,怎么得了?!这些孩子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话,对于他们一辈子是非常不利的。在座各位是有成就的,是社会的支柱,社会的精英,老子所说的告诫我们一定要懂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如此,我们的生命才有更大的发展性,人生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老子站得高,看得远,他让我们超越眼前的鼠目寸光小的眼界,浅的见识。要有大的境界,大的胸襟。

      修持,还要知足寡欲,要俭啬。现代人吃好喝好,物欲横流,感官享乐冲击了这个社会。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是指的治国平天下,“事天”就是养护上天赐给我们的这个身体,无论治国还是养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啬”。爱惜精神,爱惜财物,不要挥霍浪费,如此,才能够“早服”。要俭啬,才能够“早服从于道”。

      “早服,谓之重积德。”

      很早的服从于道,很早的积累道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客,则莫之其极。”很早的服从于道,才能够积累自己,积累自己的德才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则莫之其极。前途没有限量。“莫之其极,可以有国。”这样才能名正言顺,长治久安的做好国家的管理者。

寡欲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抓住了治国的根本,又俭啬寡欲,爱惜财物才可以让国家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俭啬,可以让我们把根扎得很深,让我们长生长寿的根本。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俭啬寡欲的生活方式。不幸的是,现代人受西方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音响太大。不少的年轻人认为人生就是吃好玩好,不知道感官享乐的过程当中大大的消耗了身体,消耗了整个的元精,各种的疾病、绝症、富贵病就是在种种的享乐过程中,慢慢地侵蚀身心健康。所以老子反复告诫,一定要俭啬寡欲。其实只要保持一个基本生存的物质生活,用不着贪图感官享乐,老子还要较激烈的言辞告诉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光十色令我们视力下降,声音的刺激等等对我们的身体很不利,让人很难受;过于甘甜的食物会令我们味觉慢慢迟钝,老祖宗说的清茶淡饭,吃素是养护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吃素使很多毒素进不了身体,佛家也是强调要慈悲。动物被宰杀之前的恐惧,怨恨,顷刻之间就生很多毒素,我们要少吃肉,慢慢做到不吃,很好的养护身心健康。俭啬寡欲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主张,世界很多人认识到感官享乐的弊病。更重要的是环境不允许我们更多的享乐,更多的消耗地球的资源。过于享乐,只会过分的消耗地球资源,人类生态会不断恶化,最后威胁到我们的存在。好好的俭啬寡欲也是保护生活环境的非常好的方式,低碳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健康方式,也是让子孙后代能生活下去的法宝。老子说的知足寡欲,即是修生养性,很好的与道相和,同时还是让人类好好生活下去的法宝。

     接下来就是治国之道。

治國之道

     治国之道就是管理之道。老子最重要的一个管理之道就是“无为而治”。很多人曾经对此有很多误解,认为就是无所作为,什么事儿也不做。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老子所说的“无为”和“有位”是有特定的含义的,这个“无为”是:不主观妄为,顺应规律而为,顺应人的特性而为,不是主观膨胀。那种长官意识,我要如何就如何,这种主观妄为就是老子说的“有为”。“有为”使得国家难治,苛刑厉法,就会瞎指挥。秦始皇就是“有为”的典型。

     “无为而治”,汉初、唐初都是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管理者不要太多干预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自己安排他们的生产,好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是顺民心而治,顺管理的规律而治。汉代的黄老之治,无为而治让汉代很快的恢复了经济,到了汉武帝,有了几十年的积累以后,汉朝就很强大了,物质财富,各方面都很强大。《史记》记载京城里的粮食吃不完都烂掉了,钱太多,穿浅的绳子都烂了。国家的财富积累很多,人民生活也很好,所以“无为而治”有一种恢复战争的创伤很好的治疗作用。还是现代管理的一种好方式,让员工有一个自我管理的空间,不是靠规章制度。管理者有一种慈爱的精神,尊重员工的精神,员工会从心底敬重你。企业非常的爱护员工,会使之觉得企业是和自己紧紧联系一起的,就会全心全意的为企业着想,不会危害企业。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柯为,他发心西方管理的弊病,说泰勒式管理就是控制人,但是人又不是物,一旦被控制聪明才智就发挥不出来。因此他说:管理者要像园丁,培养员工的能力,发挥出能力,让其好好的生长。而不是控制他,修理他。最后他结论:最好的管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一个表述。

      还有一位美国管理学者克拉克,管理他的团队。他带领团队做了三十年的调查,有一百多个组织,里面有政府组织,有五百强企业,有非政府组织,做了大量的研究,著了一本书:《管理的终结》。已经翻译出来了。里面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放下控制式的思维,也认为没有管理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状态。让员工有内在的自觉性,使之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的空间。所以现在说的弹性管理,自主管理,其实是和老子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的。这种管理尊重人性,尊重员工的特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应和了人的内在需要。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的需求”的理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最低需求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再往高就是归属的需要,需要生活在集体中,相互有关爱,所以需要爱;再往上,需要尊重,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人的承认;再高一点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晚年,他还提出一个超越自我的需要。

      自我需要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力,不光是被老板赶着走。他这种“需要”就改变了西方的一种管理思维,就是,员工不仅是为我生财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我这个老板要关注员工的成长,要关注他们的尊重需要,归属需要,要给他们关爱,尊重,同时要给他们一个发展的空间,不断地培训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前途是天天向上的。感到自己在这个企业当中是受到尊重的,感到自己的前途是和企业的前途紧密相联的。这样他会努力的发挥“人”的特性,人的特性是不断的改变,不断地创造,永远会有新的想法生。企业的目标就会在这种凝聚力的情况之下使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企业而奋斗。

     现在我了解一些企业家越来越崇尚这种做法:努力和员工保持一种兄弟姐妹的关系。我认识一位集团老总,他就是这样与员工相处,员工心甘情愿为他加班,努力去奋斗。因为他们觉得老总都跟我们一样为了赶任务没日没夜的干,而且他奖惩分明,这个老总也非常关爱他们的家庭成员。员工生日,他都安排员工要回家看望母亲,还安排优秀员工的父母来参观企业,并有高层领导陪同,非常温暖人心。这就是“慈、俭”关爱的方面,这就是“无为而治”,让老百姓、员工各顺其性,让其很好的发挥自己,让人觉得有一个心心相邻的动情的氛围,这是我们努力要做到的。无论是什么社会位子,都要让对方觉得以情相同、以心感人、以行动人的氛围。人心换人心,要丢开那个强力控制,用一颗慈爱之心结成相互之间的爱的链条。这样的人生会更加的美好,事业也好有更大的成功,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好,谢谢大家!(掌声)

     师:谢谢吕教授。

     美国一个学会叫做:比较哲学。吕教授讲了很多,比如她讲的“道法自然”,“本来如此”,就是我们讲的“法尔如是”。刚才非常重要,“无为”,就是《解深密经》讲的“无为法”;《百法明门论》六种“无为”。佛法很多很多重要的观念,都與老子相通。比如:反者,道之动。黄高证,佛经也有讲这个,你知道吗?

     黄:不知道。

     师:“反者,道之动”。很多事情讲比较哲学。《金刚经》怎么讲?“我说般若波罗蜜,既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呵呵,不就是这个“反者,道之动”吗?!又比如:刚刚她提到曾国藩:打掉牙齿和血吞。不就是我们讲的“忍辱波罗蜜”吗?我们这回是《金刚经》、《大学》、《老子》合在一起讲,吕教授讲的也是和《金刚经》、《大学》相通的,她也提过。所以各位啊,很好的一次演讲啊。您同意我们整理发布吗?

     吕教授:好,可以。

     师:那好。谢谢!

    

尚德再讀後:

   呂教授真是當代的一位大學問家,不但完全洞燭了老子哲學,而且將老子哲學起用到人生、社會、天下國家各方面。

實是這些年來,最好的一次高度精神思想統一性的開示。

漢朝文景之治,老學無為、無為老學,良有以也。

但中國處當今之世,又需在無為中,絕對真有為,此又非熟用老子辯證法不可。

 

二零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