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img

 

斷滅空與永恆有

張尚德

   佛法分兩部分:一個是俗諦的現象界,另一個是超越俗諦現象界的佛菩薩的世界。

   俗諦是「成住壞」,最後結果是「空」。不是說「成住壞」本身是「空」。因為宇宙一切有形存在,互依、互生、互作、互化、互為成長、互為成住壞。這種發生過程的最後結果,佛法說其為「空」。「成住壞」,然後「空」。

佛法所說的「空」,不是空間的「空」,也不是哲學的「空」。所以《楞嚴經》說「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佛法說「一切皆空」,所以第一義、自性也都空。因此龍樹菩薩有「十八空」,《大般若經》有二十空,也就是「得」與「無得」,一切等等都空掉了。

從另一層面來看,《大般若經》的一切皆空,是講俗諦。所以《大般若經》歸結在「空、無相、無願」,佛法稱其為三解脫門。

俗諦「成住壞」之後的「空」,不是斷滅論。它是在一切存在的「成住壞」中而轉,是指存在在一個時空中的轉化和消失。之所以有轉化和消失,是就因緣條件來說的。所以有中道偈: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是在因緣轉化中,也就是把因緣的轉化與消失,用個語詞來表示,叫做「空」。

「亦名為假名」,意指知道了「因緣所生法」,也知道其轉化消失,用「空」來描述,仍是屬於意識語言層面,所以叫「假名」。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三者都知道了,就叫做「中道」。

超越俗諦的菩薩和佛的世界是永恆的,佛和菩薩也叫做「勝義有」、「真空妙有」。「勝義有」和「真空妙有」,都是從菩薩和佛的果位上來說的,不是語言。以指指月,指不是月;以言說實,言非實也。千說萬說,所有菩薩和佛都是在經驗和証量上歷劫修行才成就的。

   最重要的是佛法的菩薩五十二位,是在証量和修持中,一步一步上去的。所以才有《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和《法華經》說的釋迦牟尼佛靜坐五十小劫。

總結:

   俗諦不是斷滅論,是一切存在「成住壞」後,描述其為「空」。

   菩薩和佛是永恆有,當然不是斷滅論。所以說:

佛入不可思議解脫,在常寂光中常樂我淨,照應一切,又超越一切。

佛法不是斷滅論,也不是俗諦常論,是成佛、成大菩薩的永恆論。與「空」或「不空」,毫不相干也。

 

附說幾句:

1. 「常樂我淨」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那祂豈不是外道中的外道。

2. 佛法豈止是二分?在陳述問題時,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分,有三十三天的無數分。

   當將真諦和俗諦混合在一起時,在分中有不分、在不分中有分也。觀音法門不就是個好例子?

   菩薩的五十二位,就是五十二分也。

 

二零一三年六月三十日

於湘潭道南書院